- 聚落與建築景觀 -

在樟樹綠洲間遊牧的客家族群

文|游永福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流離遷徙,真的是客家族群的宿命嗎?對臺灣社會經濟變遷有莫大影響的製腦產業發展史,可以窺見客家族群的遷徙脈絡。

日明治37年《臺灣堡圖》裡的林氏「甲仙埔南奧腦寮」所在位置標示(圖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堡圖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php,2020/9/8瀏覽,游永福編輯)

日明治40年(1907)12月24日,來到甲仙埔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寄留」(指流動戶口),參與甲仙地區製腦產業的苗栗後龍江氏家族,不是最早來到甲仙的,明治36年(1903)1月10日,就有來自桃園龍潭的林氏,轉寄留於當時隸屬於蕃薯寮廳的甲仙埔南奧腦寮(圖4-1), 開啟了北部客家鄉親南下甲仙產製樟腦(製腦)的大門,林氏家族雖然博得了「甲仙腦丁第一家」的封號,卻在38年的流離中24度遷徙才定居下來。 

所謂「寄留」,今稱「流動戶口」,惟內政部已於民國97年(2008)9月9日廢止「流動人口登記辦法」,所以將來子子孫孫再也難以追蹤我們一生的行蹤了。而「轉寄留」,即是從寄留地再到他地寄留的意思,所以轉寄留於甲仙埔南奧腦寮的林氏,這一「南奧腦寮」對他來講不是南下的第一站,當然也不是最後一站,因為製腦產業是逐樟樹而居,亦即哪裡有樟樹就往哪裡跑,直到該地的樟樹全部完成「剸疕仔」與「格腦」(即「格製樟腦」,亦即「蒸餾樟腦」)工作, 才再轉換另一處有樟樹的所在──這一製腦從業人員(簡稱「腦丁」)追逐樟樹的生活,像極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兩者的差別,是後者的場域是在草原,前者在山野。

臺灣最後一位日本時代腦丁——98歲的吳祥雲老先生,示範剸疕仔之「開剸」(剸下去)的動作(游永福攝,2020)

關於製腦產業的「剸疕仔」專有名詞,有必要做一說明,即以內凹的「錛仔」刀,將樟木刨削成薄片以利格腦的作業;筆者特別邀請現年高齡98歲的腦丁吳祥雲(1923年生)老先生,以生鏽的老錛仔刀示範樟木連續剸疕仔的工作(圖4-2),真是難得一見!

在明治39年(1906)1月13日,又有來自苗栗頭份的黃氏,寄留於甲仙埔阿里關庄四四一番地。到了明治40年(1907)4月2日,有兩氏與一家分別來自苗栗頭份與三灣的客家鄉親,「雇人寄留甲仙埔四四一番地之一」, 惟在「之一」之後又多了「渡邊國重方」五個字。所謂「渡邊國重方」,即渡邊國重設戶的地方,亦即渡邊國重是這一戶的戶主。渡邊國重(圖4-3),來自日本國熊本縣,在荒井泰治(圖4-4)擔任社長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任支配人,即經理一職。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也出現一張難得的山區腦寮照片(圖4-5),拍攝時間點,當是會社在甲仙埔設立與運作的期間,亦即明治37年(1904)11月至明治42年(1909)3月。而已知1907年起至1909年間,北部南下甲仙的客家鄉親,初期大多寄留或轉寄留於渡邊國重戶下,接著才慢慢分別往甲仙埔與荖濃北側山區腦寮擴散。到1912年,楠梓仙溪流域方面,又往更北的那瑪夏;1916年,荖濃溪流域的則往南、東、北三個方向擴散。1916年起至1930年,則是甲仙、那瑪夏、六龜與桃源等地區製腦產業的興盛時期,可說腦灶處處,柴火熊熊,煙氣瀰漫,宛若春天遍地盛開的花朵。
   

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社長荒井泰治(日本東北大學史料館收藏授權使用,若需下載使用此圖檔請向其申請授權)

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支配人渡邊國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授權使用,若需下載使用此圖檔請向其申請授權)

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難得的山區腦寮照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授權使用,若需下載使用此圖檔請向其申請授權)

那麼,這四個地區的腦丁多來自何處?由誰引進?都是客家鄉親嗎?
腦丁,來自臺灣各地與日本。製腦初期,甲仙埔的腦丁都是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招募而來。1903年至1910年間,除了日本腦丁,大多來自竹、桃、苗地區,其後臺灣各地鄉親才在互相通報之後陸續移入。若以1903至1945年的甲仙埔寄留資料來檢視,在甲仙、那瑪夏、六龜與桃源四個地區遷遷移移的臺灣製腦從業人員,竹、桃、苗客家鄉親,家族與個別姓氏佔臺灣製腦從業家族54.5%的比例,人口數則是佔了66.8%的比例,可說是製腦產業的主力了;再以來自臺灣各地的客家鄉親來說,家與氏則佔了95.3%的高比例;人口數則更高達96.4%──這樣的數據,讓我們知道以甲仙為中心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兩個流域,甚至整個臺灣製腦產業的天空,的確是由客家鄉親撐起來的。 

另必須一提的,日治時期參與甲仙為中心的製腦產業成員,來自臺灣各地的女性,總計有51人,佔280個已經獲得記錄的總從業人員的18.2%的比例;其中有49人為客家鄉親,亦佔了280個總從業人員的17.5%的比例──女性腦丁的出現,可說是一新了製腦產業文化,讓「腦丁」成了無分男女,只屬於製腦從業人員的專用稱呼。

製腦相當耗費體力,多數粗重的工作會由男性擔當,而就格腦,亦即蒸餾樟腦的步驟來說,蒸餾過程必須保持旺火,若疏忽讓火勢弱下來,即便再將火勢撥旺,樟樹片就不出油而必須更換了,所以具有擅長三餐料理與能夠耐心照顧柴火特質的女性,在製腦產業有了不可或缺的空間,女性腦丁乃成了製腦關鍵人力。

在這些女性腦丁之中,台中外埔的莊翁氏,是於1907年獨自來到甲仙埔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寄留,時年也才22歲,先生則在北部地區,兩人分居南北兩地同時為家道的興旺努力打拼;而新竹峨眉的吳氏,田地因颱風流失,先生遭受打擊而失神難以持家,也在1916年率先來到甲仙為中心的山區製腦地奮鬥,時年34歲;苗栗南庄的練氏,家中也出了狀況,獨自帶著15歲長女與6歲長子,也在1917年來到大甲仙山區從事製腦工作,時年也是34歲──在家裡需要助力時,我們的客家女性毫不遲疑,遠赴他鄉一肩扛起了家計,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韌性,終讓家道穩住,甚至在寄留地落地生根,最後興旺一方。
總計,台中外埔的莊翁氏在37年的流離中,或在會社或在山區各個製腦地20度遷徙;新竹峨眉的吳氏,也在14年的流離中12次遷徙;苗栗南庄的練氏,則在26年的流離中17度遷徙。至於其他客家家族,30次遷徙以上的有5家;20至29遷徙的也有5家。哦!真是客家,客家,做客多久方為家啊!過去也愛寫詩的筆者,不禁賦詩吟哦向客家樟腦家族致敬!

〈遊牧,在樟樹的綠洲間〉
遊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
哪裡有水草哪裡便是家
客家樟腦家族
在樟樹的綠洲間遊牧
哪裡有樟樹哪裡便是家
水草,是你的生命
樟樹,是我的水草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文物 一般器具】甲仙錛仔

區域(鄉鎮)

高雄市 甲仙區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