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東勢客家再移民-和平中坑坪北坑客庄

林冠廷 撰述日期:2030/6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3/12
中坑坪包括和平區中坑里北坑、中坑與東勢區隆興里12鄰,和平區中坑里現轄有10鄰,第1鄰稱為北坑,位於中坑里西北端山區,有住家20餘戶,客家人佔九成,北坑的客家人多為來自臺中東勢的二次移民,和平區在日本時代屬臺中州東勢郡管轄,日大正年間(1920年代)東勢區已很少有未開發地,東勢居民遂往鄰近的和平區中坑里開墾,日昭和初年(1930年代)東勢街南片(今南平里)張運龍帶領4子到北坑種植香茅,日昭和年間(1940年初)東勢街上新(今廣興里)劉順松攜家眷移居北坑,臺灣光復後,有廖、李、鍾、沈、林…等姓氏入墾。

中坑坪北坑客庄位置圖

中坑里北坑基本上是東勢區隆興里12鄰中坑坪的延伸,北坑巷長約1.6公里,是北坑聚落唯一的進出道路,臺灣光復前,中坑里北坑巷並無路名,臺灣光復後,一群來自臺中東勢的客家人進入中坑坪開墾,為與原住民爭奪土地,常常埋伏在坑巷山上驅趕原住民,當時客語稱北坑巷為「打番」路,華語為埋伏坪;埋伏坪從自由里雙崎至中坑里北坑巷,雙崎埋伏坪為日本時代泰雅族雙崎部落埋伏襲擊日軍之處,中坑里埋伏坪為臺灣光復初期客家人埋伏驅趕雙崎泰雅族人之處,為客家人與泰雅族人衝突區域,隨著時代的演進,和平各族群已融合相處。
早年北坑幾乎每家戶都設有豬舍養豬,家豬的主食為蕃薯與樹薯,臺灣光復初期物資缺乏,為降低養豬成本,摘採山區常見的姑婆芋煮熟後,可當豬隻的副主食,當時婦女每天要到樹林裡摘採姑婆芋回家煮給豬吃,長時間下來,鄰近住家的姑婆芋漸漸被採收完,越採越往深山裡,經過長年累月,漸漸形成一條採收姑婆芋必經的道路。

北坑巷埋伏坪

北坑的姑婆芋


北坑巷初為泥土路面的羊腸小徑,民國50年為方便香蕉運輸,以人工開挖成3公尺寬的產業道路,民國90年代海拔較低的路段再拓寬為4-4.5公尺,北坑山區至民國52年才有電力照明設備,民國50年之前夜間照明使用電土燈(瓦斯燈)或蓄電池小燈泡,蓄電池重約5公斤,約2周需背到東勢電器行充電6小時,此項工作由通勤學生負責;北坑家戶沿北坑巷分散而居,海拔高度約介於485~710公尺之間,民國50年之前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山區,北坑居民就地取材,砍伐杉木、竹等建材,自行建造住屋,最初為木造茅草屋,民國40年代改建為泥磚(土磚)屋,民國60年代多以紅磚為建材。

中坑里北坑巷埋伏坪沿線住家

中坑里北坑巷埋伏坪沿線

北坑客家居民多以務農為生,移墾之初以焗香茅油為主,部分山坡地栽植臺灣杉,臺灣光復前後物資缺乏,北坑居民曾種植樹薯、地瓜等農作物,樹薯削皮攪碎曬乾後可製成樹薯粉,地瓜加入米飯為主食,民國40年代,北坑彭城堂劉屋曾利用住家旁的平坦地開闢山田,惟稻米僅供自用,不對外販售;民國50年代是香蕉鼎盛時期,北坑香蕉收成後,送到山下的中坑坪芎蕉市場交給盤商收購,香蕉產業沒落後,民國60年代改種椪柑,民國40年至60年代,北坑家戶除種植水果外,幾乎每家戶都設有豬舍養豬,當豬隻長到150斤至250斤重後,就會扛到東勢屠宰場出售,增加家庭收入。       
繼椪柑之後,北坑居民曾種植橫山梨(粗梨),隨著「橫山梨寄接新世紀梨」的研發技術成功,民國70年代改種高接梨,少數人種植檳榔樹,民國90年代部分梨園改種甜柿。

北坑聚落的高接梨園

參考資料

1 口述資料:2021年5月5日,訪談自前和平鄉中坑村長劉雲敏民國34年生。
2 亞陽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12,《100年度臺中市和平區客家聚落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頁394-398、421。
3 口述資料:2021年4月28日,訪談自和平區中坑里長李明毅民國47年生。
4亞陽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12,《100年度臺中市和平區客家聚落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頁39。
5 口述資料:2021年5月5日,訪談自前和平鄉中坑村長劉雲敏民國34年生。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史蹟其他】中坑里北坑打番路
【文化景觀歷史文化路徑】中坑坪山芋荷古道
【口述傳統/遷移史】中坑里北坑客家遷移史

區域(鄉鎮)

臺中市 和平區

類型(屬性)

綜合(其他 )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