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其他) -

西和平的客家入墾-烏石坑七棟寮

林鑫咸 撰述日期:2023/6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3/12
烏石坑七棟寮是客家人遷入和平的第二個據點,西和平包括自由里、達觀里兩里,原是泰雅族桃山、達觀、竹林、雙崎、三叉坑等部落的分佈區域,客家人遷入西和平最初的地點在烏石坑七棟寮,位於自由國小烏石分校東南部山區,今行政轄屬和平區自由里第3鄰;客家人遷入西和平,源起於日大正14年(1925)前後,八仙山事業區-烏石坑林業計畫實施,設置烏石坑(酒保)土場,土場經三棟寮、七棟寮至大雪山的木馬道,並有工寮可居住,開始進行林木採伐作業,吸引來自桃竹苗等各地的客家人前來謀生。

烏石坑七棟寮及周邊聚落位置圖

7歲隨父親張秋日自廣東揭陽河婆遷移至和平烏石坑七棟寮的張春來先生表示,為運送烏石坑林業砍伐的木材,搭築自鞍馬山起,經七棟寮沿烏石坑溪東岸至三棟寮,越烏石坑溪至酒保土場的木馬道,   烏石坑木馬道呈東南-西北走向,海拔高度約介於590-2400公尺之間,木馬道總長度約40公里;為讓前來烏石坑工作的腦丁、木馬工居住,山場主在今烏石巷94~96號附近搭建有七間工寮,工寮分單身房及家庭房兩種房型,單身工寮可住30-40人,通鋪式,前後各為廚房、廁所,家庭房為攜帶家眷的工人居住,後來便稱此地為七棟寮;父親來自新竹湖口初居三棟寮的黃進平先生表示,三間工寮稱三棟寮,在今自由國小烏石分校附近,酒保土場則在今烏石坑溪西岸的欣欣雜貨店一帶,因苦力頭邱茂生在此開店賣米、賣酒,所以稱烏石坑土場為酒保,土場是日本時代的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     臺灣光復後,居住於七棟寮工寮的客家人後來逐漸移出,形成酒保、旱溪、唐山寮、坪頂等聚落,部分客家人則在七棟寮落戶,七棟寮聚落現有住家10餘戶,主要集中居住於昔日的七間工寮周邊,海拔高度約780公尺左右,多為日本時代前來七棟寮工作的後裔,有陳、蔡、張、黃等姓氏的客家人,陳姓、蔡姓來自苗栗苑裡,日本時期攜家帶眷居住在七棟寮家庭房的工寮,初期以焗腦為生,後來轉做拖木馬工,張姓有來自新竹湖口及民國37年來自廣東揭陽河婆的客家人,從事拖木馬工作,以前上山拖木馬,凌晨1點自七棟寮木馬道走到鞍馬山材場已天亮(4-5點)。

昔日的木馬

昔日的七間工寮周邊

民國40年代末期伐木作業轉由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卡車運材,不再以人力拖運木材後,七棟寮有人轉作砍竹、放流籠(索道),有人轉為農墾,種植番薯、芋頭、花生等作物,50年代改種植香蕉,香蕉產業沒落後,民國60年代改種椪柑、桶柑,之後種植橫山梨(粗梨)、高接梨,民國90年後七棟寮山頭滿遍甜柿樹,少部份為桂竹、芭樂樹。

七棟寮山頭滿遍甜柿樹

七棟寮產業道路旁的桂竹林

早期七棟寮地區並無車路,居民往來皆行走於木馬道間,民國50年代伐木作業不再以人力拖運木材,再則木馬棧道因年久失修日漸腐毀,民國57年便將烏石坑木馬棧道全部拆除,改開闢成產業道路,七棟寮產業道路就是昔日拖木馬行駛用的木馬道,是七棟寮聚落唯一的進出道路。
民國60年代建有七棟寮吊橋,未有七棟寮吊橋之前,七棟寮居民前往烏石坑溪西岸,大多先走到自由國小烏石分校旁的舊烏石坑吊橋(已拆除),七棟寮吊橋後因橋樑老舊損壞,民國90年改建為鋼骨橋,七棟寮居民之日常進出及農產運輸均倚賴該座橋樑。

七棟寮產業道路昔日是烏石坑木馬道

昔日的烏石坑木馬道

七棟寮居民之日常進出及農產運輸均倚賴七棟寮橋

參考資料

1 承揚經營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3,《臺中市和平區大安溪泰雅族北勢群誌編撰委辦計畫》,頁17。
2 口述資料:2021年9月14日,訪談自七棟寮張春來先生民國30年生。
3 口述資料:2021年5月3日,訪談自黃進平先生民國40年生。
4 口述資料:2021年9月14日,訪談自七棟寮張春來先生民國30年生。
5 口述資料:2021年9月14日,訪談自七棟寮陳女士民國37年生。
6 口述資料:2021年5月3日,訪談自黃進平先生民國40年生。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橋樑】烏石坑七棟寮橋
【史蹟拓墾(植場所】烏石坑木馬道舊址
【口述傳統/遷移史】自由里七棟寮客家遷移史

區域(鄉鎮)

臺中市 和平區

類型(屬性)

綜合(其他)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