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儀式與節慶 -

臺三線上的客家伯公

廖倫光 撰述日期:2018/1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2/8
左傳通俗篇記載:「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所謂的「土地神」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土地公」,源自中國人崇拜土地、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之情。其中土地公一詞又有福德正神不同的稱呼,客家人則稱之為「伯公」。在家族稱謂中伯公指的是祖父的哥哥,是長者的輩份,客家人將土地公尊稱為伯公,可見對伯公的濃厚感情,就像與叔伯之間般親近。

在地的守護者

比起其他族群,客家人對於土地公有一種濃厚的情感,這份情感與早期客家先民拓墾的時空背景有關。所以,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伯公,在臺三線上的客家聚落中,便可見到不同形式、樣貌的伯公廟與伯公。

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因為在初墾時期,客家先民勤於耕作及山林開發,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與人畜平安,所到之處都會立一個伯公雕像,希望祈求守護鄉土、庇佑子民。伯公在當地扮演了相當重要性的角色,從土地的開發過程中,瞭解到土地伯公反應出人與土地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從伯公廟的設立中,看出伯公信仰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的密切性,隨著聚落的遷移而搬遷,也成為聚落範圍的一個註記,劃分著聚落間的範圍,可以說伯公是深具指標性、最普及也最多樣的信仰。

伯公的命名

一條客家臺三線,有著濃濃的客家人情味,他們環繞在伯公廟(祠)而居,一間間的伯公廟依其分佈而有所不同,一者以自然地景為名、二將聚落地名直接用來命名、第三則是以方位來命名。之所以以自然地景命名,是因為敬天拜地的心裡,所以在見到大樹,便在樹下設立了一個香位,當時沒有神像,就以石頭代替,而有了樹頭伯公的信仰;或是在田頭設立田頭伯公,早晚耕作時向伯公祈求今年能有好收成。除了田頭田尾、庄頭庄尾供奉伯公外,水頭水尾也有所供奉,埤塘邊、水圳旁、山坑、林埔等處都有伯公。

順應著自然地景,以石塊、樹木而供奉如:「樟樹」伯公、「榕樹」伯公、「茄苳」伯公、「茶園」伯公、「石頭」伯公、「水頭」伯公、「河壩」伯公等遍祭的山林與土地,伯公遂成為了農村聚落裡普遍的信仰對象與心靈的寄託與文化景觀。

位於聚落庄內的各個伯公廟,便能清楚地看到上面書寫上過去的地名,這些不外乎是象徵著當地居民希望以地為名的伯公留在當地,祈求庇佑鄉土的心理。第三種以方位命名者如:位在聚落的西邊所建設的伯公廟就稱為「西片」伯公、落在村庄的中間就命名為「中央」伯公。

伯公廟的形式

早期居民在丘陵、田畝間運用自然地勢或隨手可取得的石塊,都可作為祭拜的對象,尤其是以立單一個石塊或三塊石塊居多,有些還會再以石板堆砌成頂,做為伯公祭祀之神主;以此將人造堆土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的祭壇,而後因時間的演進,膜拜的人數增加,才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

端看每一間伯公廟,姑且先不論雕工如何,建築佈局都有一定意義,其中最為特殊的是「化胎」與「伯公樹」的栽植。化胎位於廟身後方,是一塊呈現半圓形隆起的土丘狀,如同一座太師椅般,被認為是聚氣納福的地方,具有福蔭功效。伯公樹則為古人所說的社樹,通常是榕樹或樟樹,栽種於土地公廟後方的化胎處或是伯公祠旁,蓊蓊鬱鬱的陪伴伯公身旁,所以伯公樹長得愈高大茂盛,象徵當地風調雨順,昌盛發達。

伯公的信仰範圍

每天,除了自家廳下燒香外,跟伯公請安儼然成為客家人生活作息的一環,無論祭典活動或婚喪喜慶,都會迎請伯公參與生活中的大小事;在每年的祈福、還福儀式中,其實也代表著一個聚落的範圍,隨著祭祀範圍收取丁仔錢的當下勾勒出祭祀範圍的輪廓。

伯公就像家族的長者般,是許多人傾訴內心話的祭祀對象,舉凡家裡遇到任何困惑無法解決的事情,都會來請求伯公給予指示,乃至有值得慶祝的事,也會拿水果供品等來供養伯公,與他老人家分享喜悅;無論是慈眉善目、以慈藹的笑靨端坐其中的伯公,或是以石供奉的老伯公,祂們始終看著人來人往的過客、看著居民的成長,是大家心中永遠的長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