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旱坑不一樣个古井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依《新埔鎮誌》 所載,旱坑里範圍含清代的上樟樹林庄、下樟樹林庄、旱坑仔庄、新耕田庄,光復後改稱旱坑里。旱坑地區因地多屬粘硬性地,雨水不能浸透地下致無泉源而以旱坑為名,先民墾拓時期僅能依賴上樟樹林大井及下樟樹林涼井取得生活用水,農業生產則僅能種植耐旱作物。

旱坑的兩口古井與傳統漢人開鑿的圓形井不同,兩口均為長方形的淺井,並於源頭之相對方向以卵石疊砌階梯式斜坡道做為取水之用,斜坡道之低點即為枯水期低水位之取水點。古井之井壁與傳統水井一樣是以卵石堆砌,其中下樟樹林涼井井壁成垂直狀,上樟樹林大井則分為上下兩階並略呈上寬下窄之葫蘆狀。

上樟樹林大井,道路中央原為取水斜坡道入口

旱坑開台涼井位於彭屋崁下

自由時報於民國106年11月1日 曾報導,因為井的構造及取水方式與漢人不同,上樟樹林當地耆老曾聽說是道卡斯族人鑿的井;新竹縣文化局則說,平埔族人較少從事農耕,多半仰賴雨水,井是否為道卡斯族人所留尚待考證。據道卡斯族竹塹社錢姓皆只公派下大房第10世住在大平窩口的錢漢昌表示,大平窩溪以東的旱坑里土地曾是他們第四房錢進燕(第7世)的勢力範圍,在日本時代初期他們是過著半農、半獵、半魚的生活。

上樟樹林大井位於旱坑里2鄰上樟樹路1段511號旁,據在上樟樹林出生長大的新埔鎮公所退休主任秘書詹益資 表示,早期上樟樹林地區(旱坑里1-4鄰)除了在他們家族土地上有小的山泉水,做為他們家族主要的水源外,其他的居民都使用2鄰那口先人留下來的大井,不過缺水的時候,他們家還是得到霄裡溪旁的四座里挑水喝。

在大井旁三省堂曾屋伙房屋長大的耆老曾啟祥說:旱坑因為沒有水源,上樟樹林幾十戶人家就靠這口大井生活,在豐水期大井的水可以源源不絕流到旁邊的排水溝,大家除了很容易從井裡打水以外,家家戶戶都可以把衣服拿到水溝旁的洗衣坑洗衣,在枯水期出水量小,大家必須沿著井的斜坡道走下去舀水,往往舀一杓水要等半天,這時候大家就會把水桶放下來排隊,然後先回去繼續工作或休息,留在井旁等的人會自動幫大家把水桶往前挪,先回家的人會估算大概可以輪到的時間再回來等舀水。

枯水期,取水斜坡道末端即達井底

右側涵管位置原為豐水期井水溢流之洗衣坑

曾啟祥回憶小時候旱季徹夜都有人利用晚上的時間來排隊舀水,這時候洗衣坑也沒水,祖母會挑著全家的衣服沿著小路到四座里聖帝廟旁洗,姊姊們也都要跟著去幫忙洗。大旱的時候除了到四座里挑水,大家也會到街上文昌廟旁林家的泉水井排隊打水,也因旱坑缺水人盡皆知,女孩子聽到是旱坑的男人都要考慮再三不敢隨便嫁。

依「大井沿革誌」所載,大井原為自然湧出之泉水,日後先民再鑿成井。詹益資及曾啟祥均認為大井的泉水是淺層的浮泉(客語,水脈不深之意),水源並不豐富,挖斜坡道是供枯水期舀水,井的深度配合水脈也比一般往下挖找水脈的傳統井淺。詹益資表示,隨著機械鑿井技術進步,旱坑地區不必再依賴先人留下來的大井,他們家族就曾出資在廖姓人家的土地鑿深水井以馬達抽水,為了答謝地主慷慨借地,他們家族每逢年節都會給地主送禮,在民國60幾年上樟樹林地區裝設簡易自來水以後,大井就功成身退;曾啟祥說,因為在大井水脈上游先後挖了3口井,現在大井的水量比以前少了很多。大井閒置後因故被填平,里長葉雲全商得新地主廖雲榜同意後,在民國106年爭取到農村再生經費,自行僱工購料,讓埋沒10年的老井樣貌重見天日。

側為泉源出口,下層卵石壁為先人所砌

大井沿革誌(木碑

下樟樹林涼井坐落於十一鄰三十八之一號彭屋崁下,依民國85年所立之「旱坑開台涼井記事碑」所載:此井已有一百六十年之歷史,先民開發南北旱坑之際,來往行人皆取此泉止渴,其味甘美可口,愈飲愈涼,本里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鄰之居民,約百餘戶居民平日皆賴以為生,挑水婦女絡繹於途,雖天乾害此泉常盈,涼井美名不逕而走。民國62年旱坑已有自來水,涼井功成身退,然泉源仍在,里民見井懷舊,念念不忘,台灣省政府有鑑於此,並撥經費加以重整涼井,並以建碑記事以感天之德也。

涼井生態園區以木碑書寫旱坑開台涼井記事碑文及涼井詩

斜坡道十餘階可達涼井井底

在涼井附近出生長大的耆老,剪黏匠師陳福全表示:涼井的水源平常時還足夠,但是因為取水的人很多,枯水期根本不夠用,他們家的地可能是和涼井同一水脈,房子旁邊也有小小的水源可以使用,但是因為地勢比涼井高,枯水期水量更小,記得有一次缺水嚴重,有人知道他們家有水源,跑來要挑水被婉拒,盛怒之下猛甩挑水的水桶,結果把他們家的泥磚牆角敲掉一大塊。從事柿餅加工業的劉興武說他沒去涼井挑過水,家裡都是媽媽和姊姊去挑,姊姊很孝順,每次放學回來如果看到媽媽在挑水就趕快換衣服去接班挑水。

在旱北路經營劉家柿餅並且種植6分地筆柿的劉錦銘則說,旱坑因為地質的關係沒有水源,在安裝自來水之前,旱坑人就靠彭家那口井才能活下來,媽媽就常常凌晨3、4點就要去挑水,劉錦銘表示,現在挖深井很容易,可能因為這樣造成涼井水量減少很多,裝自來水以後涼井就功成身退了,不過旱坑真的是缺水的地方,挖深井也不一定有水,他挖300尺的深水井也只能抽一點水,果樹結果期如果太久不下雨,根系不旺的就容易枯死。

旱坑地區粘硬的地質,使雨水不能浸透地下,先民墾拓時因地制宜,順著水脈挖了兩口長方形淺井,以階梯通達井底,使枯水期能夠進入井內舀水。在沒有機械鑿井技術及自來水的年代,先民靠這兩口與傳統不同的淺井,提供最基本的民生用水,自來水管線配置以後,兩口淺井功成身退,惟排隊舀水的辛苦,仍是旱坑人共同的記憶。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詹益資民國44年生;2021.09.16於家戶受訪。
曾啟祥民國39年生;2021.10.06於家戶受訪。
陳福全/民國48年生;2021.11.05於采田福地工地受訪。
劉興武/民國52年生;2021.10.08於家戶受訪。
劉錦銘/民國44年生;2021.12.14於家戶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化景觀/水利設施】旱坑上樟樹林大井
【文化景觀/水利設施】旱坑開台涼井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聚落與建築景觀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