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紙寮窩造紙風華

文: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3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清嘉慶 10 年,來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的劉傳老向九芎林佃首姜勝智取得紙寮窩土地開墾權,因紙寮窩盛產桂竹且水源充沛,於是傳老派下子孫在此建立造紙產業,以當年生嫩桂竹浸泡石灰軟化後碾碎再做成粗紙,傳老派下六大房皆投入造紙行業,因產量大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金銀紙原料產地,日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祭拜道教神祇造成金銀紙需求大減,惟光復後需求再度恢復,至民國 50 年左右不敵機器造紙之低價,紙寮窩造紙業畫下休止符。

據出生於日昭和 14 年(1939)在紙寮窩出生長大的耆老劉邦廣表示,他從小幫忙做紙, 17 歲以後因為做紙無法維持生活才從事別的工作,他說紙寮窩因為各房都投入造紙,設有公用池塘蓄水(祭祀公業財產),窩內主要道路兩側都是浸竹子的紙湖、碾料的輪寮、抄紙的紙寮。

依劉邦廣及投入紙寮窩造紙工坊導覽解說的劉邦平說明紙寮窩傳老派下的造紙流程如下: 

1. 砍竹子: 每年農曆約 4 月砍嫩桂竹(開葉前燕子尾最佳), 長約 4 尺(1.2 米), 剖成 2 半, 4-50 台斤(約 30 公斤)1 捆挑下山。
2. 紙湖浸漚竹料:將竹子剖片,一層竹子一層石灰,竹片用石頭壓,浸泡後藉石灰發酵去除表皮保護組織並軟化纖維,約 40 天下池洗掉竹片上石灰後放掉石灰水上舖稻草用石頭壓, 泡清水 7-10 天後放水,重複 3-4 次後檢查青皮是否脫淨。(浸泡時間共約 2-3 個月) ,沉澱於池底之石灰每年清除 1 次。
3. 切短: 將青皮脫淨之竹纖維用刀姆(材刀)切成約 5-6 公分長(越短越好)
4. 輪寮獸力碾料: 以牛拉石輪碾壓, 將竹纖維碾至約米粒大小之紙漿(每次約 2 擔量)
5. 紙寮腳力散料: 將輾碎成糊狀紙漿在踹槽中沖水同時用腳踹開
6. 拌料抄紙:將散開的紙漿放入紙槽中,以木棒攪拌均勻,將特製紙簾平放沉入紙槽使些許紙漿浮上紙簾再撈起即為雛形紙。
7. 古法壓紙:將撈起的紙張疊在壓紙器,先將壓紙木桿定在較高支點壓紙, 等水分滲出後再將木桿轉至較低支點(木桿呈水平)水分滲出後表示已經夠乾了,太乾紙會破,通常上午、下午、晚上各做 1 絞紙。
8. 手工揭紙:先用手指及竹筷將壓乾的紙以 3 張為單位揭起一角,再以彎刀或竹條挑起疊於架上。
9. 戶外曝曬: 約 1-3 日可曬乾
10. 保存: 用竹片將曬乾後紙綑綁保存

劉邦廣表示,獸力碾料是製紙的重要流程,經過碾壓才能快速破壞竹子纖維,石輪的大小不一,但內俓要小於外俓,這樣牛拉的時候才不會往外轉,同時牛靠內側的眼睛要遮起來防止他停下來吃竹子。因為竹子纖維粗, 石輪碾壓用的齒要寬大,齒溝亦深,依二房置於輪寮展示的石輪:外俓  92公分、內俓 87 公分、後 40 公分、齒寬 6 公分、齒溝寬 4 公分深 2 公分、輪軸孔 9 公分四方。

民國 83~86 年間,有導演彭啟原及黃卓權先生等,前往拍攝記錄紙寮窩造紙故事,因此啟發居民回復造紙設備與空間的想法,希望藉此完整呈現及示範傳統造紙方式,並由新竹縣文化局介入,於民國 96 年委由中原大學應曉薇老師的團隊進駐輔導,據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的劉邦平60表示,經過多年推廣,紙寮窩造紙工坊自民國 106 年起經勞動部核准適用多元就業方案,聘用專案經理 1人及員工 5 人,第 1 年薪資由勞動部支付,第 2 年起社區須逐年增加支付 1 人薪水,政府經費則逐年減少,藉此培養社區自力發展之能力。

傳老亭展示石輪組

紙寮

散料槽

散料、抄紙、壓紙

粗紙及揭紙竹片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劉邦廣日昭和 14 年(1939生;2020.07.29 於文林村紙寮窩受訪。
劉邦平民國 35 年生;2020.07.29 於文林村紙寮窩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物/一般器具】石輪

區域(鄉鎮)

新竹縣 芎林鄉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