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穿山走海的崎嶇路徑—古道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銅鑼鄉的地理環境是由三座橫向山峰(關刀山、雙峰山、虎頭山)南北縱切,形成二條溪(雞隆溪、西湖溪)的河谷平原,北面後龍溪東西橫切,切出中心埔、七十份平原。在早期無論是往內山行,或是往海邊行走,都需要跨越這三座山峰。後來南北向的臺十三線開通,東西向的128縣道、119縣道陸續開通,無論是往北到苗栗、往南到三義豐原,或者往大湖、獅潭,或者往宵、苑里等地,不再需要走山區崎曲的道路。

對外交通便利後,原先的南北向古道便逐漸的沒落,或變成水泥農路,或消失在雜木林被荒草淹沒,這些原來扮演重要角色的越嶺道路則變成「古道」。有些古道尚可看到一絲往日的遺跡,有些則只留存在耆老的回憶中。

虎頭崁古道
虎頭崁古道位於銅鑼鄉九湖村牛角坑的上游,在清道光時期銅鑼鄉九湖村與通宵鎮南和村之間的主要道路。清同治4年(1865)黃連財、邱連進、李新福等捐資修一梯道,當時「砌石千餘段,彎曲如礱鈎」故被稱為「礱鈎崎」。

從清末貢生曾肇禎〈修虎頭崁記〉可以知道,當時這條古道的確是銅鑼與海邊鄉鎮通宵、苑里等地重要的道路。虎頭崁標高僅322公尺,卻讓許多行走此道的人倍感難辛,除了路面是用大卵石舖成,一步只能踏一粒石頭,路況不佳之外,更重要的是「險峻」,從南和村往銅鑼方向看,「懸崖千丈,勢可摩天」,有「拔地之勢」,坡度相當陡峭。這一段砌石千餘段的石頭階梯,目前僅餘100公尺左右還看得到以前以大卵石舖設的小徑。

虎頭崁古道

虎頭崁古道

銅鑼挑鹽古道
連接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與通霄鎮南和里之間的挑鹽古道,是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所修築的。

   由於當時濱海居民會將鹽船運到南勢溪,接著用牛車接駁載到「鹽館埔」,再雇請挑夫用人力將鹽一擔一擔地挑過海拔500多公尺的虎頭山,進入內山各鄉鎮,返程時再挑一些濱海地區沒有生產的茶葉、木炭等物資運回去販售,因此又稱作「挑鹽古道」。

挑鹽古道是清朝時期連接通霄、銅鑼的運輸要道。昔日因內地食鹽取得不易,先民以人力肩挑方式從通霄海邊,經由南和、挑鹽古道、出水坑庄送至內地,返程時再挑一些濱海地區沒有生產的茶葉、木炭等物資運回去販售。這條當時海、山沿線的居民往來通霄、銅鑼之間,交流彼此生產物資的古道,從「鹽館埔」(在通霄鎮城南里三鄰附近,為鹽之集散地)開始算起,到銅鑼鄉九湖村九華山附近,全長約四公里。

    目前挑鹽古道從通霄鎮南和里至銅鑼鄉九湖村,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入口位於通霄鎮通往銅鑼鄉的苗38線4.5公里處,全長約300公尺,至苗38線5.5公里處出來,再前進100多公尺便可接「挑鹽古道」上半段,全長約700公尺,有卵石鋪梯長度約為520公尺;上半段的出口即在銅鑼鄉九湖村。走在這條殘存的崎嶇古道上,看著狹窄又高低起伏不平的路面,遙想當年先民以人力運送貨物往來的艱辛,引人一絲一縷得之不易的慨嘆。

挑鹽古道銅鑼方向入口

挑鹽古道皆以大型卵石所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網站資料:《苑里志》
http://www.guoxue123.com/tw/01/048/005.htm,拮取日期:2020/10/18。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類型(屬性)

聚落與建築景觀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