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蜿蜒於河谷平原的水圳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銅鑼鄉有三條河流流經,河水的切割下形成了河谷平原,河流兩岸的平原是先民到此開墾的重要區域,但是這樣的河階埔地,土地比水高,故而先民便利用水位高低落差,開鑿水圳,引水灌溉,所以,在銅鑼鄉有相當多條水圳。

銅鑼的水圳是先民艱辛入墾的歷史㾗跡。先民在銅鑼的3條水域先後鑿圳引水,灌溉田埔,開啟了銅鑼農業和產業的發展。時至今日,有些水圳還在流淌,有些則是日漸乾枯,水文的變化反映了人文的盛衰,人口產業外移的老雞隆地區,圳水似乎也慢慢走向乾涸,而西湖溪和後龍溪流經的水域,人口產業的發展則依然健旺,圳水依然蜿蜒於田原之間,適時地提供灌溉。

新隆河流域—老雞隆下圳
先民初墾老雞隆地區時,廣大河階田埔沒有有足夠的水源可供灌溉,田埔又與溪流有很大高低落差,於是沿等高線往新隆河上游尋覓埤頭位址,最終在距離老雞隆約3公里餘的盛隆村彭屋庄附近,決定建埤頭開圳灌溉下游地區農田。

當時有水甲制度管理水權與穀租之收取,於是在盛隆村1鄰吳屋附近興建伯公祠,作為祭拜埤頭與水圳。福德祠面對水源埤頭方向,沿著福德祠前方下到河邊,正對面是陡峭山壁,山壁旁可見水泥橋高架水圳橫跨溪流,早年沿山壁開鑿水圳是用使用麻竹當作水管,足見先民為取得穩定水源的艱辛。

老雞隆下圳的取水口是在119縣道,盛隆村1鄰吳屋下方的新隆河。沿著溪流靠著吳屋下方的稻田駁崁旁建了一條口琴橋引水道,先是沿著溪流右方築水圳,通過硫磺坑時建了口琴橋讓水圳過坑,到了興隆國小附近,便穿越119縣道從興隆國小旁流過,往老雞隆方向。

高埔圳水流豐沛

老雞隆下圳只剩入水口前半段還有水流,到了後半段就沒有水了

西湖溪流域—高埔圳
高埔圳是在乾隆中葉,吳友宗從廣東惠州渡海來台,到西湖鄉高埔地區墾荒立圳,灌溉銅鑼鄉竹森村以及西湖鄉高埔、下埔等地,灌溉面積約 160 公頃,其中40公頃位於竹森村 120 公頃在西湖鄉。

高埔圳是由地方人士集資購地,作為埤圳取水之用,並由邱姓、古姓、李姓三姓人士共同管理,稱之「水甲田」,仍有會簿管理。在西湖鄉高埔村仍有一地名稱「水甲埔」。

高埔圳的取水口是在128縣道竹森橋往北方向約10公尺處,由西湖溪於取水口前100公尺左右以水泥製水道引水至取水口,設有閘門引水過西湖溪西岸馬路後即為明圳,橫過法尊堂後方,繞由山下往西流,通過過水橋後(水梘)後即進入西湖鄉。

高埔圳引水道在西湖溪的西側,由西湖溪駁崁開口設水閘門,通過馬路後為明圳。高埔圳開圳後即成為銅鑼鄉竹森村及西湖鄉高埔村重要的灌溉水源,水圳豐沛,一年四季都有水。高埔圳的灌溉區域橫跨銅鑼鄉竹森村與西湖鄉高埔村,位於竹森村的圳路稱高埔圳,到了西湖鄉後即分為高埔上圳及高埔下圳,水圳流域相當廣闊。

西湖溪流域—田洋圳、樟樹林圳、銅鑼灣圳
清乾隆2年(1737年)粵東墾民藍之貴率族人入銅鑼竹森村拓荒,高埔圳為拓荒時期建設。清乾隆12年(1747),吳士貴、吳榮芳繼藍之貴之後廣招移民,循其開墾舊跡,由芎蕉灣向南拓展,至田洋、樟樹林等地,將當時盤據該地之山胞逐至雞龍山區,並開墾田園。

樟樹林圳流經雙峰山腰,水量逐漸變小

田洋圳水質清澈,居民舖設洗衣石在此洗衣服、洗菜

田洋圳
清道光6年(1826年),西田洋、東田洋的墾民開始引溪水分圳道灌溉農田,田洋圳乃於此時完成。田洋圳於日明治(1901)被指定為公共埤圳由政府監督管理,並載明水源、經過路線、終點、管理人姓名以及水利規約,使用者需課征收水租及費用。

田洋圳引水道在西湖溪的東側,由西湖溪分支引水道進田洋圳,設立田洋圳水閘門,過水閘門後往北流再分支為東田洋圳和西田洋圳,東田洋圳道往東經過高速公路交流道下,轉向東北往東田洋賴屋方向流動,在高架道路之下分流,一條流經賴屋門口,一條往銅鑼街方向流動。賴屋前的支流至銅鑼工業區後即滙入東西向的溝渠。

田洋圳的取水口仍是由西湖溪的分流滙聚至引水道流出。因田洋圳在日本初期即已被指定為公共埤圳,故而早期即已改築為在河床上的分流是用卵石砌成的圳溝,過了堤防後則已改築水泥圳道。由於田洋圳水量多且乾淨,流經村庄聚落時村民會在圳道旁設置洗衣場。

樟樹林圳
清道光8年(1828)引西湖溪水,成樟樹林圳,灌溉面積達150甲。水圳依雙峰山山腰而行。往北灌溉樟樹林村位於雙峰山腰的梯田。樟樹林圳的取水口是由臺13縣道45至46之間西湖溪駁崁開口橫過臺13縣道往雙峰山腰流入,沿著山腰往銅鑼村方向流動,途中與高速公路平行,有幾處跨越農路建了過水橋,讓圳路一路通向銅鑼工業區。

樟樹林圳引水道在西湖溪的東側,由西湖溪駁崁開口設水閘門,進入暗流通過臺13縣道路下方,出來後引水道往東北方向流向雙峰山腰。樟樹林圳原本灌溉雙峰下的梯田,後來梯田轉作茶園,用水量逐漸減少,有些區域的圳道被落葉與雜草阻塞,每年在春耕前用水的農戶才會去清水圳道。

銅鑼灣圳
日昭和17年(1942)日本要求米穀增產,三井株式會社要求能建造灌溉面積達100公頃農田的水圳,於是加建樟樹林新圳,而此圳道即是當地人稱的銅鑼灣圳。目前銅鑼灣圳除了取水口上段的圳道為卵石砌成,其他的圳道在苗栗農田水利會管理之後,逐漸地改成水泥圳道,目前每年春耕前沿途的農民會清理圳道保持流暢通。

銅鑼灣圳引水道在臺13號公路旁的西湖溪,約在44K至45K之間,隨後即隨著溪流旁的堤防,到44K與43K之間通過堤防東向往雙峰山腳沿山而行,到43.5K又從山腳通過臺13號公路,隨即沿著公路並行,之後又通過臺13號公路,沿著雙峰山腳往南,其間會通過東華樟腦廠後方,據吳騰金表示,以前的焗腦用的冷卻水即是引新圳的水來的(當地人稱銅鑼灣圳為新圳)。銅鑼灣圳的圳道,從此沿著雙峰山的山腳一路往銅鑼工業區。

銅鑼灣圳

七十份圳與石圍牆圳的分水閘門

後龍溪—七十份圳
清道光20年(1840)今福基台6線下方鑿穿山壁,將後龍溪水引入流經先民鑿穿的山洞後,在苗27與臺6線交接處上福基出山壁。客家人稱這種將山壁穿鑿形成的山洞為「窿」,音同「龍」故稱其為「穿龍圳」,即穿越山洞的水圳。

穿龍圳於上福基出水口後分南北二幹線渠道,七十份圳是由公館穿龍圳南幹線分圳而來,分水闡門位於石墻村。穿過119縣道後流經七十份聚落,後在天神宮附近再分圳成主圳道及十四份圳道。

自穿龍圳日明治34年(1901)被指定為「公共埤圳」開始,「水利組合」開始養護及改修水圳道及闡門,這也是七十份圳道水泥化的起始,這也使得七十份圳到目前為水流仍然豐沛,農田在灌溉上更為便利。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類型(屬性)

聚落與建築景觀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