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技術保存 -

日常生活中的竹編器具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竹編器具早年在一般家庭中非常常見,大多數是小型的日常用具,像是籃子、吊籃、火籠、魚笱,甚至像是產業用的大毛籃,也都是竹子編織而成的。我們普查了許多農家,都說老一輩的祖父們都會編竹籃、飯撈等簡易的竹編器具。像是老雞籠山上早年都有燒木炭,裝載一根根燒好的木炭所用的竹簍都是自己編的。

每一種竹編器具因其精緻度、功用不同而有不同的編法,每一種竹編器具都可以看到竹編師傅的工藝。竹編器具反映了,生活在銅鑼的人們如何運用在地的植材編製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器具,展現了當時人們生活的景況,也是銅鑼先民生活智慧的呈現。像吊籃這種竹編器具,就反映了在沒有冰箱的年代,人們保存食物的智慧。

雞蛋籃
竹編的雞蛋籃是黃椿源的祖母留下來的,祖母會在院子中餵養家禽,家中雞舍的蛋多到要用籃子裝,為了盛裝並保存母雞每天生的蛋,於是買了這個雞蛋籃。

這個竹編雞蛋籃做工精細,呈橢圓形。底部採六角孔三角編製成,立胴體後,第二條緯篾處,將兩條交叉的經篾併為一組以2圈三條絞編加固並留出孔洞,除附此動作5次,並於上方編制10圈三條絞編法固定器身。最後以7條竹篾進行捲繞收束。器身以薄竹篾進行捲繞,形成交叉的紋樣。胴體第一層緯篾處向下增加底座經篾,編作7次條絞編,再將餘篾反摺收束,最後以7條竹篾進行捲繞收編。

火籠
葉軍隆(日昭和15年/1940)家中的這個火籠是祖母時代留下來的,葉家住新雞隆的山邊,每到冬天老人家特別怕冷,在火籠裡放燒好的木炭,行走拿著提把,坐下時雙手放在火籠外便可以烤火,約購於民國40年代。

火籠的構造採雙層製作手法,內部以輪口編起編,調整至內部陶碗圈足大小,並以竹圈固定。後延伸至上方,將2篾併為1篾轉作輪口編-壓五挑二形成口沿。接續轉作2圈3條絞編藉此加固經篾,再以壓一挑一編法編制胴體。最後將經篾反摺形成箭紋作為收束。提把處將寬版竹篾依其厚度分為三層,再將內二層竹肉割裂為4片用以加固提把與器身的連結。

雞蛋籃

飯撈

火籠


飯撈
葉軍隆家中三代同堂人口眾多,煮飯時是先在大鐵鍋中將米飯煮成七八分熟後,用飯撈將米粒撈起放入飯甑中,再放入鍋中蒸熟,飯撈在製作時有許多孔洞,因此將將米粒撈出時,順便也將米湯瀝出。

飯撈是葉軍隆的祖父自己做的,中心以五角編起編,於中心點加入5條經篾後轉做三角編,共計8圈。最末於外圈經篾交叉處轉作2圈二條絞編並修剪多餘經篾。飯撈內部將寬版竹篾彎折後做為內部底稱。手把採用竹管與側芽所自然形成的「ㄑ」字形,作為手把兼外部底稱,最後將手把、飯撈主體與內部底稱以鐵絲扎緊收束。

吊籃
吊籃為竹編廚房用具,其功用為貯放肉類食物。早年一般家庭並沒有電冰箱,貯存食物是一件麻煩的事,尤其是肉類,容易腐敗,每到年節必須殺雞殺鴨的,祭神用的「三牲」中的豬肉,吃不完需要貯放,除了怕被貓或老鼠偷吃,也要擔心肉類腐敗的問題。

蘇宜貞(日昭和9年/1934)家中的這個吊籃是婆婆所購買的,約購於日昭和10年代(1935)。吊籃主體以三角編起編,立胴體時將中心處竹篾剪斷,無增加經篾。胴體處為7圈緯篾至肩部,後轉作1次壓二,4次壓三。口沿部分以寬版竹篾內外包覆,輔以大和節扎藤收束。底部於胴體下方第4條緯篾處增加經篾,以壓一挑一編法製作底足,至收尾處以竹條捲繞收編。

上蓋處以三角編為主體,共計8圈,後將經篾分為內外側,上方經篾延伸為上蓋外側,下方經篾延伸為上蓋底足,二者技法相同,先轉為壓一挑一編法,再以細竹條捲繞收編。

魚笱
陳韻琴小時候家住朝陽村文林國中附近,文林國中前有一條小溪(現改為湖鴨潭圳),溪中很多漁蝦,當時祖父用竹子製作了捉魚的「下水簍」,經常為家中加菜。

「下水簍」即是「魚笱」,一種用竹片編製的捕魚器具,「簍」字即為這種捕魚器具的材料及形狀所結合的字。有大小2個一樣的簍,使用時將其放置溪中,用石塊將其壓在水下,故稱「下水簍」,小下水簍卡進大的下水簍中,寬口朝下游,窄口面對水流,原理即是用魚逆水而游的習慣,魚從寬口游進後,即進到簍𥚃,游不出去。

下水簍是以雙層經篾手法製作,製作時由內部起編,內部經篾呈尖錐狀始於之無法游出。內部經篾自中後段採壓一挑一編法直至接近尾端處。尾端處保留足夠經篾同時加入外側經篾,將內外經篾透過壓一挑一編法編組至收束。外側經篾朝內部起編方向以壓一挑一編法直至收尾。

吊籃

魚笱客家人稱「下水簍」

大毛籃
毛籃是一種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用來揉製粄類或曬東西的器物,一般形狀為圓形,底部密實。這個大毛籃直徑187公分、高21公分,比一般的毛籃還要大。早年九湖山上(虎頭坎附近)有些農家會種植芝麻,這個大毛籃就是用來曬芝蔴用的。因為芝蔴顆粒很小,所以這個大毛籃的內部編織密實。

大毛籃分為內外兩層,編織圖案不同,內層用1.5公分竹片斜紋編法編織而成,每片竹蔑之間沒有空隙;外層為2公分竹片三角孔編法編織而成。整個毛籃的外圍收邊處是用5公分竹片,將編體的經篾摺返插入瑋篾間或者橫插相鄰的經篾間的折返收編法。

由於大毛籃的體積非常大,重量也非常重,曬完芝蔴後要抬進屋內時,需要兩個人一起,所以在毛籃兩邊各做一個用粗藤編繞的把手,方便兩個人一人一邊抬著。

長簍䈪
盛香餅店是傳統製作漢式喜餅的老店,店主張完妹(日昭和14年/1939)表示:早期婚嫁禮俗,結婚的人多會訂傳統喜餅,做好的喜餅就要用長籮隔挑到客戶家中。長簍隔的材質為竹,籃體與蓋頂皆以米字形編法起底,採壓一挑一編法編製而成。底層籃體以壓一挑一編法立胴體,於中上段施作6次四條絞編,再轉作壓一挑一編法,末端將餘篾反摺收束,最後以7條竹篾進行捲繞收編。中層籃體作法與底層相同,但通體為壓一挑一編法。

提把插入底部四條絞編處,並將尾端捲繞絞入籃底經篾處。提把上書「甲午年春月吉日製」。蓋內側書「盛香餅行」字樣。製作精細,工藝精湛,籮隔把手上面有鐵製打造鉤環,鉤環還有造型,兩旁有葉子圖形,非常別緻。擔竿的造型也非常霸氣,竹子特別大枝,兩頭是彎形往上彎曲,挑喜餅時才不會滑掉。

長簍䈪是用來挑喜餅的竹編用具

大毛籃是曬芝蔴用的器具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類型(屬性)

藝術與技術保存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