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傳統與知識 -

竹塹社祭祖習俗的演變 - 錢姓皆只公派下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0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道卡斯族竹塹社錢姓皆只公派下因大平窩祖塔不敷使用,民國96年於桃子窩另建新祖塔並立「竹塹社錢姓祖塔修建誌」,記載族人遷移與漢化情形:平埔族道卡斯族人原聚居香山鹽水港一帶,明末清初遷居今新竹市,以居住地定名為「竹塹社」。雍正11年因淡水同知徐治民以刺竹築城,奉官諭遷至舊社,乾隆14年因水患舉族遷至新社,乾隆23年御賜族人7姓,於是採用漢姓、取漢名、接受漢人習俗,穿戴等悉同漢人,乾隆25年興建「采田福地」公廳,錢姓即以皆只公為一世祖。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7姓族人協助客家人配合官方平亂有功,敕封「義勇衞」。乾隆53年福安康議奏竹塹社入屬竹塹大屯,7姓出屯丁95名,協助開墾事宜。自茲奠基發祥,逐步向新埔、湖口、竹東、橫山發展。

竹塹社錢姓祖塔修建誌

采田福地每年舉行竹塹社祭祖大典

據錢氏大房第十世裔孫錢漢昌 表示,皆只公派下大房第三世甫崙公,於清嘉慶年間偕妻金必劣,由新社遷居新埔大茅埔再落腳於大平窩,公廳即設於現五穀廟龍天宮旁,依錢漢昌所提供之錢氏祖譜所載,皆只公派下大房子端公派下,自第四世起始有娶漢人為妻,二房子白公派下,則自二世子白公起開始與漢人通婚。

大平窩錢姓公廳樹下,有錢漢昌所保存之大房道光乙酉年錢媽金氏之墓碑,及光緒乙酉年定邦錢公之墓碑。錢漢昌表示,大平窩公廳旁以前有許多祖先的墳墓,民國54年大平窩祖塔啟用,長輩把這些祖墳撿骨或把裡面的金斗甕進祖塔,當時拆下的墓碑散置、淹沒於草叢,民國86年他退休返家整地增建房屋時發現2塊墓碑後保存於父親手植之橄欖樹下。

錢媽金氏之墓碑刻重修沒刻堂號

定邦錢公之墓碑刻彭城堂號

由錢媽之墓碑刻「道光乙酉年重修」字樣,及錢漢昌所述,公廳旁墳墓裡面放金斗甕,顯示甫崙公遷居新埔後,道光年間竹塹社已漢化會撿骨採用二次葬的習俗;光緒年間的定邦公墓碑刻「彭城皇清顯考號定邦錢公之坟墓」,彭城堂號顯示已因襲漢人習俗,採用錢姓堂號「彭城堂」,大平窩祖塔塔碑上亦刻「錢氏祖塔」及堂號「彭城」,民國96年新建的桃子窩祖塔則刻「竹塹」,未再使用彭城堂之堂號,惟興建祖塔並於清明節統一於祖塔祭祖,顯示竹塹社之祭祖習俗,於遷居新埔及娶客家人為妻後,已融入客家之祭祖風俗。

民國54年興建之大平窩祖塔有彭城堂堂號

民國96年遷建之祖塔沒有使用彭城堂號

皆只公派下大平窩公廳門額上書「彭城堂」,明間神明廳奉祀祖先牌位,牌位上書「錢氏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據錢漢昌表示,牌位原奉祀於龍天宮旁的舊公廳,後來公廳老舊坍塌,他父親把祖先牌位請回來,家裡客廳變成公廳使用。祖先牌位上沒有堂號、世系及歷代祖先的名字,和客家人的祖先牌位不同,錢漢昌說皆只公派下前3世與閩南人接觸較多,遷居新埔以後則多與客家人往來,所以他們前三代請神要用閩南語,這也許是祖先牌位比較像閩南式的原因。
   
錢漢昌說祖先牌位是先人傳下來的,只是因為被煙燻黑重新油漆過,確切製作的時間他也不知道,不過參考光緒乙酉年第六世的定邦公墓碑上刻「彭城皇清顯考號定邦錢公之坟墓」已經加上堂號,由堂號之運用與請神所使用的語言推測,這塊祖先牌位製作的時間在清光緒以前,可能在前3世做的,另據錢漢昌表示,公廳神桌下原來有龍神香位,因年紀大插香不便才簡化。

由撿骨採二次葬、墓碑與塔碑刻彭城堂堂號、興建祖塔且於清明節於祖塔舉行祭典、公廳使用彭城堂堂號並奉祀祖先牌位與龍神香位,顯示遷居新埔以後竹塹社錢姓不但逐漸漢化且祭祖行為已融入客家風俗。

新祖塔以竹塹佳城稱之

大平窩錢屋彭城堂公廳

竹塹社錢姓祖先牌位

錢姓皆只公派下四大房世系表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錢漢昌/日昭和18年生(1943);2021.05.09於家戶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碑碣、匾額、楹聯、旗幟、印信等具史料價值之文物】清道光乙酉年錢媽金氏之墓碑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碑碣、匾額、楹聯、旗幟、印信等具史料價值之文物】清光緒乙酉年定邦錢公之墓碑
【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信仰及儀禮】平埔族竹塹社錢姓祖先牌位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