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與觀光 -

新埔柿代相傳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新埔旱坑的在地匠師陳福全發揮所長,以剪粘、泥塑技法,在旱坑路口和新星國小圍牆,以柿子為主題,營造旱坑的社區意象,在新埔老街吃完粄條的遊客,沿著和平街走到新星國小,再順著柿子剪黏意象進入旱坑路不遠的忠孝路路口,就可以看到右轉「柿染坊」、直行「柿餅專業區」的指標,新埔著名的柿餅加工產業和台灣唯一的柿染推廣中心,就聚在旱坑里的旱坑路、旱北路、忠孝路小小的區域內。

做柿餅,是旱坑每年九降風季節農民的傳統工作,柿餅業者「柿代相傳」的第四代負責人劉家寶 說,他阿太在清朝時代就把柿子吊在屋簷下風乾,以這種方式開始小規模做柿餅、柿乾。據「金漢柿餅」負責人劉興武表示,旱坑就是缺水才叫旱坑,祖先來旱坑耕作時必須因應自然條件,選擇在風大的地方種茶葉,風小的地方種梅子、枇杷、柿子等果樹,在9月九降風強的時候,用風吹、日曬來做柿餅,當時產期短,也常因下雨等原因造成脫水不良而失敗。

先民墾拓時因應乾旱的環境,利用九降風的水分蒸散率高的特性,將旱坑發展成新埔的柿餅產區,但因人力老化加上行銷管道侷限於盤商、行口,柿餅加工這一行業利潤有限又辛苦,在臺灣工商業逐漸興起以後,年輕人口向外發展,旱坑柿餅業者因年輕人不願意接班而產量銳減,據旱坑柿餅產銷班班長劉興武說,民國83年的時候有18戶班員,到民國110年剩12戶。

內思高工機電工科畢業的劉興武,退伍以後在震旦行擔任影印機業務代表,受過嚴格市場行銷訓練,他認為旱坑柿餅產業不能只是幫人代工,要走出自己的路才有發展,因此,民國83年接班後,逐步將位於旱坑路旁的加工廠和柿仔園,改變為客人可以免費參觀的柿餅園區,並取父親的名子「金漢」為柿餅品牌,以金漢柿餅品牌自行銷售。

劉興武接任產銷班班長以後,突破產銷班只是爭取經費補助購買農具的舊思維,認為台南白河可以辦蓮花季,新竹縣應該也可以辦柿餅推廣的產業活動,開始積極設法推動「柿餅節」活動,透過管道爭取到文化部產業振興方案的經費,由新埔鎮農會在義民廟廣場成功辦理第一屆的新埔柿餅節,藉由媒體宣傳,成功打響新埔柿餅的品牌。

金漢柿餅轉型成功和柿餅節帶來的人潮,旱坑柿餅業者嗅出商機,味衛佳柿餅在七年級生呂易丞開始做自有品牌以後,因緣際會攝影同好透過網路宣傳,假日到味衛佳拍大姊(呂易丞的大姑姑)戴斗笠曬柿餅,使味衛佳知名度暴增,成為旱坑來客數最高的業者。金漢以柿餅教育農園,味衛佳以觀光農場的模式經營獲得成功以後,每年柿餅季湧入許多觀光客,旱坑路及旱北路旁的業者看到商機,也想辦法吸引客人入內消費,受限於場地以及導覽解說人才,多數業者採取在路邊設廣告看板引導客人到加工廠,同時在廠內設簡單的銷售區域,逐漸培養來店客,以直銷獲取較佳的利潤。

金漢柿餅曬場

味衛佳柿餅曬場為遊客拍照熱點

旱坑社區入口意象-柿樹剪黏

柿染坊、柿餅專業區指標

「旱坑柿餅」打響知名度以後,漸漸能夠解決接班的問題,經訪問旱坑路、旱北路10家業者,這些繼承祖傳事業的柿餅業者幾乎都是從小幫忙父母做柿餅長大,曾經長期或短期在外工作的歷練,擴大他們的視野,對製程改善、行銷策略都有正面幫助,以旱北路彭屋古厝旁的增哥柿餅為例,業者彭成通退休後接手經營,採取品質取勝的策略,不但工作人員都是固定班底,為了確保原料品質,他和柿農保價契作,只要品質好,不限量收購,品質好使客人不但回購率高,還會呼朋引伴一起來。

柿餅被視為活果乾,含有多種酵素,但製作柿餅的原料柿都是澀柿,脫澀、去水分技術是影響柿餅的品質的重要因素,先民製作柿餅完全依賴日曬與風吹的天然條件去水分,容易因下雨或沒風而失敗,旱坑柿餅業者累積多年經驗,依照自己的市場定位,分別引進不同的工業化設備,並調整製程以產出具市場區隔的產品,旱坑維持戶外曬場,以日曬、風吹去水分的業者僅剩金漢、味衛佳,但戶外曬場主要是業者吸引攝影同好與來店客的誘因,為了確保品質與成功率,主要還是要靠機器設備。

利用風乾、除濕設備去水分,是旱坑柿餅業者與古法製造不同的地方,多數業者使用固定式風乾機,劉家柿餅則自行設計自走式風機;金漢柿餅劉興武則重資設置除濕室,以較長的時間脫水,使柿餅酵素能完全轉換,配合直銷模式,客人可以吃到口感最好的柿餅,以批發為主的業者則可以調整溫度與風量,以比較快的速度縮短製程時間。烘焙殺菌的作法也與古法有很大的差異,據味衛佳的呂易丞表示,早期旱坑炭窯多,會使用木炭烘焙,後來使用耐燒又方便的煤球,煤球因為含有微量的硫磺,殺菌效果比較好,柿餅金黃色對賣相也加分,因為煤球不再生產,炭烤就改用木材,稱為材燒窯。旱坑保留材燒製程的業者,以味衛佳較具規模,柿代相傳柿餅則保留1間材燒窯,各家業者普遍設置烘乾設備,並輔以紅外線殺菌。

增哥柿餅彭成通退休後接手家業

味衛佳炭烤房

旱坑最年輕的業者,民國73年出生,已經做柿餅10幾年的隆柿餅之家負責人何淞淵,是科技的擁護者,他認為傳統古法製作的變異因素太多,他和在嘉義做柿餅的姊夫靠的是不斷的試驗、改良,常常失敗了就整批丟棄。何淞淵整個柿餅製程都使用機器設備,為了減少人力,他做柿餅省去過程中翻面、捻壓整形的步驟,雖然製程延長到12天,比一般6-7天幾乎多一倍,但做出來的柿餅外觀與柿子幾乎一樣,口感是軟而多汁,他說這是日式做法。何淞淵的柿餅因為和一般產品有區隔,靠網路行銷、來店客、口碑相傳,批發與零售的比例達7:3,每年消耗的柿子原料達16-17萬斤,以4斤柿子做成1斤柿餅,每年生產大約4萬斤柿餅。

雖然因為柿餅節的宣傳效果帶來人潮,加上業者成功轉型的加乘效應,旱坑柿餅業者近年也吸引年輕人回家繼承家業,但柿餅加工屬於季節性產業,不論加工廠或柿子生產都高度需要短期勞力,隆柿餅的何淞淵已經積極改善製程減少人力,但是他認為中南部的柿農接班問題很嚴重,老一輩凋零以後,旱坑的加工廠慢慢的會買不到牛心柿原料,他已經準備自己種筆柿,希望可以減少一點對外的依賴,另外,何淞淵認為北埔的柿餅業者在北埔老街帶動下,以在地的石柿為原料,已經逐漸建立知名度,未來旱坑柿餅產業的內憂、外患還不少。

金漢柿餅劉興武為遊客解說

旱北路口業者廣告

有別於旱坑柿餅是先民流傳下來的傳統美食,並且在民國87年舉辦第一屆柿餅節以後發光發亮,旱坑的柿染工藝則源自民國94年,新埔鎮公所農業課蔡小姐在味衛佳柿餅削皮區的一根柱子的啟發,當時蔡小姐陪同經濟部中小企業輔導團隊參訪柿餅加工廠「味衛佳」,他們發現那根柱子佈滿褐色斑點,而且隱約可見掌印,深入了解以後,才知道是早期年長的阿婆靠著柱子削皮,起身的時候順手扶著柱子,手上的柿汁就經年累月留在柱子上,把柱子變成褐色。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總幹事鍾夢娟表示,柿子含有豐富膠質與丹寧,柿汁是很好的染料,在日本和韓國都有廣泛的運用,台灣早期都是推廣藍染,新埔農業課的蔡小姐在味衛佳得到啟發以後,積極爭取經費,籌辦柿染訓練課程,培育柿染人才。鍾夢娟回憶第一年的訓練經費是4萬元,旱坑社區聯合柿餅業者組成柿染班,借用金漢柿餅的場地開辦柿染課程。

鎮公所邀請南藝大的老師陳景林來教授植物染技藝,陳老師早期在台灣推廣藍染,旱坑是他第一個推廣柿染的地方,初期是以是廢棄的柿皮再利用為出發點,以柿皮煮汁做柿染,之後改為收購柿農疏果丟棄的未成熟青果榨汁做柿染,經過幾年的訓練、推廣,民國99年以旱坑社區居民為骨幹,成立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推廣台灣唯一的柿染工藝。

鍾夢娟表示,從柿染班到柿染協會的成長歷程,也可以說是一段流浪的經歷,受限於業者或社區發展協會的場地無法長期借用,柿染課程在金漢柿餅上課半年以後,輾轉借用南平水梨村、九芎湖金谷農場、旱坑味衛佳柿餅等地方的場地,在柿染協會成立以後,當時的新埔鎮長賴江海認為應該要有固定的家,在民國99年7月爭取到縣政府借用閒置的仁愛之家房舍,柿染協會才正式定居在旱坑,得以長遠發展。
 
民國94年成立的柿染班,成員以旱坑柿餅業者及社區媽媽為主,民國99年2月成立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納入各地對柿染有興趣的柿染愛好者,並由鍾夢娟出任總幹事,民國100年爭取到多元就業方案經費,聘僱二度就業人口,柿染培訓對象由社區媽媽轉為聘雇的二度就業員工為主,民國106年爭取到培力計畫經費,因為經費不限於二度就業人口,鍾孟娟開始將經費運用於培育年輕的柿染種子,包括柿染產品設計、製作、銷售推廣等。
   
柿染是環保的植物染,沒有染整廢水的汙染問題,而且具有耐洗、不退色、越曬色彩越深的特性,但是柿染的製作過程完全依賴人力,不論染布前的綁紮定型,或是染色、定色過程的搓揉,都是耗費人力的手工作業。產品成本高、市場知名度不足,是柿染推廣的限制條件,相較於柿餅屬於平民美食,可以多吃,也可以少吃,柿餅季遊客到新埔吃板條順便到柿餅園區買柿餅,或是到柿餅園區買柿餅順道吃板條,新埔人心目中的柿餅與新埔觀光是緊密結合。

新興的新埔柿染,在民國94年旱坑柿染班成立以後,結業的學員在不同場合推廣柿染應用,例如民宿、餐飲業者製作窗簾、桌布等產品展示於店內,柿餅業者金漢、味衛佳則把刷染活動,列為遊客導覽解說的項目,至於新埔柿染協會(新埔柿染坊)則側重於柿染產品設計開發及柿染推廣教育,包括刷染、冷染現場DIY活動。柿染這項新埔地區的新興工藝,相對於傳統柿餅加工,在經濟上雖微不足道,但增加新埔柿子產業的藝術性與友善環境概念,在柿染協會的努力推廣下,有機會與柿餅加工成為新埔柿子產業的兩大支柱。

金漢柿餅推廣柿染體驗-刷染器具

柿染DIY體驗

味衛佳柿染布展示

味衛佳削皮區旁的柱子是新埔柿染發想地

綁紮完成圖樣

晾曬中的柿染產品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劉家寶民國39年生;2021.12.29於柿代相傳柿餅受訪。
劉興武/民國52年生;2021.12.14於金漢柿餅受訪。
呂易丞/民國71年生;2021.12.29於味衛佳柿餅受訪。
彭成通/民國50年生;2021.12.29於增哥柿餅受訪。
何淞淵/民國73年生;2021.12.29於隆柿餅之家受訪。
鍾夢娟總幹事;2021.10.14於柿染協會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客家生活技藝/飲食製作】旱坑做柿餅
【傳統工藝/染作】新埔柿染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