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與觀光 -

走過艱辛的歲月-和平客家木馬工

顧志莉 撰述日期:2023/6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4/1
和平區位於臺中市之東北角,為「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王保鍵,2015),兼具「山地部落」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雙重身分,為泰雅族、客家籍、閩南籍、外省籍等多元族群的匯聚區,其中客家籍約佔34%,主要分佈於中坑、天輪、南勢等3里,次為自由、達觀等里。

日大正4年(1915),臺灣總督府下專設營林局,經營八仙山林場的山林產業,開啟林區的伐木作業,因鑑於阿里山林場運材鐵路,經常為天然風災所沖毀,在八仙山林區未大量開伐前,採人工伐木方式,並利用大自然地形,以人工集運方式集材,因有人工的需求,吸引來自桃竹苗…等地的客閩族群,或攜家帶眷或獨身一人前來和平山區謀生活,當時,因家鄉生活困頓而離鄉至和平山區的客家人,沒有技能在身,大多從事危險又耗費體力的伐木、拖木馬等苦力活,木馬工通常為二人一組,有夫妻檔、父子檔、親友檔,亦有極少數的父女檔,自認身強體壯者亦有獨自一人拖木馬,所得為自己一人所有。
    
七棟寮張春來先生表示,民國36年張屋有18戶家眷,身攜三山國王香火袋,自廣東揭陽登船渡海至高雄港,其中有部分宗親轉至苗栗南庄,部分宗親搭乘火車至臺中豐原,再換乘五分車至石岡土牛下車,行走至東勢中嵙口,由當時土場負責人陳和貴以卡車載往烏石坑七棟寮聚落,土場是日本時代的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張春來的父親張秋日,當時與張母二人一組,以拖木馬維生養家,張母在木馬的後方,上坡時使盡力氣助推,下坡時死命拉住以減緩木馬下滑的速度,張父在木馬前方,以單肩縛背帶駝身拖拉前進,下坡時,以肩膀頂住原木、腳底板抵住木馬道上的枕木以和緩下衝的速度,張春來表示,單肩縛背帶的目的,是遇有下衝速度過快,或過彎速度失控時,隨時可扯掉背帶跳車逃命,想像那狀況,真的讓人頭皮發麻,稍有不慎即可能連人帶木馬摔落山谷,或不幸被大原木輾過,非死即傷,這是木馬工每日上工時可能會碰到的狀況。 

八仙山林場

七棟寮聚落內道路為昔日的木馬道

南勢里長蔡金火的父親在日昭和14年(1939),為躲避被抓去南洋充當軍伕,從臺中沙鹿避居至和平南勢山區,初到時,蔡父跑到天輪的土場拖木馬,做到腳掌前兩趾不見3;南勢里民彭先生的父親於日昭和時期,從新竹竹東來到和平南勢,當時在天輪的土場拖木馬,有段時間彭父因受傷不能工作,但一家老少的生活花用還是需要,又擔心工作被別人搶走,於是由彭先生去代班一個月,當時的彭先生是初中生,體小力弱,木馬沒有煞車,碰到下坡路段時,耗盡全身力氣用腳與後背抵擋,因害怕就此見不著爸媽,哭天喊地的哭,還是得使盡的抵擋以和緩木馬下衝的速度;木馬工的辛酸,里長的父親失去了腳趾,彭老先生雖仍侃侃而談過往,挽起衣袖,見到那彎曲變形的手肘,是拖木馬造成的傷害,樂觀的彭老先生馬上自傲的說:「這裡人只有我拖過木馬」,現今,和平南勢地區曾拖過木馬的人大多已離世。

吳清琴、吳清坤兩兄弟,苗栗苑裡客家人,民國38年左右遷移至和平烏石坑,初居三棟寮(今自由國小烏石分校),寮房因大雨引發溪水暴漲而沖毀,之後遷居至唐山寮,吳清琴先生表示,與妻子兩人一組拖木馬,妻子過世後,自己一人拖木馬,有時候會另請助手,初期的工資以載運原木的材積計算,後來才改為以載運原木的重量計價,每日工資約有300元,在當時算是不錯的收入,但認為那是賣命換錢的工作;吳清琴先生也幫原住民種旱稻,原住民提供土地、種子,由吳先生請人一起耕作、管理至收成,收割的稻米六四分帳,原住民分四,吳先生拿六,也曾到雪山坑跟朋友合股種鶯歌桃,賺了些錢,閒聊間,神態淡定的吳老先生,年輕時是個工作狂,自忖身強體壯到處打工賺錢,現在可在烏寶宮廟埕前看見老人家的身影,高齡94歲的吳老先生身體依然硬朗,說話有條不紊。

南勢里長蔡金火

以載運原木的重量來計價工資

詹結春女士6歲時隨劉氏父母自苗栗銅鑼移居烏石坑,劉父為八仙山林場的木馬工,後來劉父被木馬上的原木輾斃,劉母欲返回銅鑼,鄰居詹氏夫婦因無子女,開口向劉母請求出養一子,劉母便將詹女送養,姓氏由劉姓改為詹姓,詹姓養父母為新竹竹東客家人,因八仙山林場需拖木馬工人來到烏石坑,詹結春女士在12歲時開始做木馬工助手,為了搶材積大且重量輕的原木,常常凌晨2~3時便出門上山,除了木馬還要攜帶斧頭、鋼線、鋸、竹油筒、蜉蜞釘等裝備,對小女孩來說非常的吃力,詹女說起過往,自己的父親被木馬吃掉,母親將自己送養給別人,帶著其他兄弟姊妹返回銅鑼生活,仍是百般無奈,拖木馬是相當危險的工作,木馬工一旦遭逢傷亡變故,整個家庭可能因之受到影響。



載運原木的木馬

搥釘蜉蜞釘用的木馬斧

木馬前的油筒,為利滑行沿途塗抹用

以蜉蜞釘牢固原木間,避免行進時脫落滑動

和平客家木馬工,因山林開採事業需求而離鄉遷居至此,在和平這片山區部落裡打拼,付出自己的勞力、體能,有些人更是付出了生命代價,在那生活困頓的年代,一切只為養家餬口求溫飽,隨著山林產業大量開伐而採用機械化作業後,人力運材方式不再被使用,木馬工一詞逐漸沒入時間的洪流裡,木馬工的後代子嗣大多仍居住於此,以務農種果樹為多。

唐山寮聚落的甜柿園

七棟寮聚落的甜柿園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
1客家委員會, 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39765/File_75818.pdf,2021/09/15。
2 口述資料:2021年9月14日,訪談自七棟寮張春來先生/民國30年生。
3 口述資料:2021年4月5日,訪談自南勢里長蔡金火/日昭和14年(1939)生。
4 口述資料:2021年4月5日,訪談自南勢里民彭先生/日昭和14年(1939)生。
5 口述資料:2021年9月10日,訪談自唐山寮吳清琴先生/日昭和4年(1929)生。
6 口述資料:2021年5月3日,訪談自烏石坑詹結春女士/日昭和13年(1938)生。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產業機具】手斧
【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產業機具】木馬
【口述傳統/遷移史】自由里唐山寮客家遷移史
【口述傳統/遷移史】自由里七棟寮客家遷移史

區域(鄉鎮)

臺中市 和平區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