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與觀光 -

客家茶的特色

鄧榮坤 撰述日期:2019/11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3/7
自古以來,茶文化即融入了生活,無論是喝茶、飲茶或品茶,隨著生活場域的不同雖有不同稱呼,但本質始終不變,且在中國悠久的文化中,蘊涵著一份溫柔的美;而當茶被列為中國人開門七件生活要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 時,也使得茶在千年來的官宦與平民飲食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進而成為人類親密的生活夥伴。

回顧歷史,客家族群歷經五胡亂華的動盪,有一段漫長歲月,過著漂泊的生活,為了生存,在艱困環境與頻臨絕望的心境中,逐漸養成度篤實的生活習慣與謙卑的處世態度;而臺灣地區的客家人,長年以來,普遍落腳於離平地有點遠的山區,除了少數以耕田為業外,多數人靠著山林的開墾,胼手胝足地耕耘著願景無限的人生,而耐旱耐寒且單價高的茶葉之種植,也成為客家族群主要謀生作物 。於是,逐漸在茶葉宏偉殿堂,建構了種茶、做茶、飲茶的精緻文化,這些文化經過歲月洗滌而代代傳承下來,溫馨而充滿暖意,而茶所累積的記憶,一切與茶有關的生活,也在時間的發酵下,一遍又一遍錘鍊成最寶貴的文化資產。

1

台三線上的客家鄉鎮,多數居民有種茶的經歷與熱忱,雖然,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而茶園逐漸式微,但留存下來,繼續與茶為伍的居民,也嘗試著以茶的氛圍,為客家人寫歷史,為生活的這片土地說故事。

好客,是客家人與人為善的胸懷,「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爲禮、以茶敘情」早已成爲客家族群生活的一部份。早期的農村社會,在偏遠的道路,經常會看到「奉茶」的茶亭,茶亭內擺了一桶茶及幾個杯子,路過的旅人或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在茶亭裡喝杯茶,歇息片刻。生活普遍富裕之後,茶亭少了,但在許多客家聚落,仍然可以看到奉茶的茶亭,如新竹峨眉竹43線的道路上,還可以看到紅磚砌成,留有八角窗與木椅的茶亭,隨著歲月的嬗遞,依然傳遞著客家庄暖暖的茶情文化。

茶文化即是客家族群生活的一部份,而與採茶相關的歌謠與戲曲,也成為農業時代客家人生活的一部份。「採茶歌」是廣為人知的客家民謠,不僅是客家人勞動時哼唱的旋律,也常藉著歌謠的傳唱而增添採茶的樂趣,昔日頭戴斗笠,套上手袖,揹著茶簍,邊採茶邊唱歌謠的採茶姑娘已少見了,但曾經豐富過客家茶藝文化的採茶歌謠,已逐漸成為客家茶的文化意念。

近幾年來,透過活動的宣導與推廣,已將擂茶納為客家的生活文化之一,建構了地方的文化符號標幟,也常被當作行銷客家族群文化的元素,而提到擂茶,就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客家,甚至一度躍身為觀光景點推廣的客家美食。事實上,擂茶為先民們因應當時動亂時的逃難生活,逐漸發展出來的茶文化,將茶葉、花生、芝麻混合,放入以陶土拉胚製成的擂缽,再以芭樂或油茶樹幹為主材料製成的擂捧,細心研磨成粉末狀,於風味獨特的茶香中,再加入水沖泡,攪拌均勻後,即是一杯香氣四溢的養生茶飲。

多年以前,客家族群在山林拓墾,不僅開創當時臺灣農業社會的經濟奇蹟,也使得古老嚴謹的製茶文化得以延續下來,而對製茶的流程必須十分講究,製茶工序拿捏精準,才能製造出色、香、味均為上選的茶品,如酸柑茶、柚子茶、柚香茶,以及頗負盛名的膨風茶(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茶),這些茶的風味特殊,除了顯現客家人勤儉惜物的情懷外,也反映出客家族群簡樸的風貌。

從「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現實生活,隨著環境之適應而演變為「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的境界後,客家人傳承了飲茶的習尙,也讓茶之精緻文化,隨著台三線的迂迴而串聯成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樸實情誼,而這份匿藏於心坎的情誼,就是──感恩與知足!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