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以地為磚、人文瓦 砌成的夥房

廖倫光 撰述日期:2018/1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2/8
大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從大陸原鄉來到臺灣,由於來自不同的祖籍,所以人情風俗及他們移民的歷史背景的不同,在臺灣客家聚落的建築上也因此有所不同。

走訪臺三線的客家聚落

客家先民來到臺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互相結合,於是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雖然保有部分大陸原鄉的源流,其整體而言,大多隨著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因地制宜的因素而逐漸改變,形成了「臺灣客家人」的獨特風格,尤其是從建築上可以看出在地性的不同特色。

台三線沿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以客家聚落居多,由於沿線依山而立,受到地形、地理條件的約束,所以當地居民的住宅條件沒辦法像平原一樣能夠蓋上圓樓及土樓這類規模宏偉的建築。而因地域設限發展出具備防禦性的竹圍、合院、望樓等建築,且在住屋的外牆上設有槍孔等能抵禦外敵的建築形式。

以有「山城」之名的苗栗為例,除了苗栗市地勢較平坦、人口較集中外,早期的客家先民選擇在較低平的山邊沿著山勢蓋房,分佈於山林田野間,依此地形地貌,所蓋出的房子便都是小小的一間,因而成為北部客家聚落中別具特色之處,且因為當時的生活及交通條件,苗栗的客家聚落便更顯孤立。尤其是過去三百多年前,還要與原住民爭土地、抵擋他們的侵襲,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不止房子沒辦法蓋的很大間,還多了防護的建築特色在其中。

夥房的無形力量

我們可以從桃園、新竹甚至苗栗的耕種人家瞭解因為當時要在田裡耕作,所以房舍就蓋在田畝中以求便利,所以當地的客家聚落就顯得分散;但是,像關西、新埔、龍潭一帶的客家人,姑且不論樹大分枝的家族產業關係,他們的住屋大部份都蓋在自家田邊附近,而與家族的其他人共住、一起守望相助,俗稱「夥房屋」。

無論是一槓屋(一條龍)、轆轤把(單伸手)和三合院、四合院,乃至於大家族共同居住的多護龍合院、圍龍屋等型式的房屋又稱客家夥房。高屏地區的六堆客家民宅以「夥房」稱之;中、北部得客家人則稱為「伙房」,與「夥房」同意。從拆文解字來看,無論是「夥」或「伙」都代表多數、同一灶的意思;「房」則是有父系血緣關係、是財產繼承單位,也就是說住在一起的是有父系血緣關係的一夥人。在客家人的觀念裡,單家園屋不能形成夥房,也就是同姓血緣的多個家庭所共同居住的房子才能構成夥房。如此重視同姓宗誼的力量,就會以「某姓夥房」而自稱。

不忘本是客家人的族群特性、對家族觀念的重視,具體反映於傳統建築及居住空間型態上,大致來說客家夥房有幾個特性與精神,如:「廳下」大多作為拜阿公婆之用途;「廊間」是夥房生活中心,位於正身與橫屋交接處,大多與廚房相接,不僅可以作為飯廳,也可以作為接待客人,是家人互動的場所;而其它空間會依照宗法制度的排序使用,離廳下越近就表示輩份越高,從此便能看出客家人注重倫理輩份的精神。

客家建築的特色,有福建及廣東一帶的圓樓及方樓、以防禦為主的望樓、長條型開窗、搶眼造型及土樓、圓樓、方樓等。此外,建築中完整的格局必需要有卵石的天井、穿瓦衫牆,另外,南部的客家建築會把後面的房子圍住並稱之為「圍隴屋」。
臺三線上的客家夥房,她就像歷經歲月薰陶的美人般韻味猶存,靜靜的座落在一角,看著熙攘的人們;客家夥房從一磚一瓦、橫樑豎柱或門庭廳堂,在在可見其充滿著屬於家族的傳統文化,或許凋落斑駁了,但是只要仔細端看,不能發現建築中蘊含著慎終追遠文化的意境,以及饒富著先民祈祥納福、遺澤勉勵子孫的期許,源遠流長。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