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芳家族與三義早期的土地開發
林錫霞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4/1
吳琳芳(1786-1851) 家族祖籍廣東嘉應州,來臺祖為14世的相岐公 ,他於清乾隆35年(1770)(鄭錦宏,2009:437)獲官准渡海來臺,在彰化上岸後,先居在彰化大社庄(今台中縣社口),在地經營二、三代後即為地方富豪。後因閩粵惡鬥,孤掌難鳴,無法繼續居住,乃決定遷居他地。嘉慶12年(1807)剛好大社庒原住民向其借貸無錢可還,乃將其位在現今銅鑼鄉樟樹村一帶之社有地付予吳琳芳(16世)開墾,吳氏一族乃移往樟樹林,吳琳芳也因此成為樟樹林的墾主(陳運棟,2007:151)。
吳氏家祠內為吳家祖先設置功德堂,書寫吳氏家族歷代祖先功績。(詹清美提供/2020)
16世系吳榮芳兄弟入墾三叉河
吳琳芳一族落腳樟樹林後,因為財力雄厚,人丁興旺,而且各個才能出眾,頗得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的青睞,同年,便由族人吳珍瑞、吳榮芳 、吳華芳 等人出面接受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的委託承墾他們祖遺於鹿場之山林埔地,這塊埔地範圍為「東至雙峰仔內外草湖,直透大草排橫山河頭流水為界,西至峭高頂直透土地公坑山頂橫崗為界,南至三叉河直透蛤仔窟與鯉魚潭毗連橫山水到此為界,北至銅鑼灣長崎頭為界」,由此四界看來,幾乎就是現今整個三義狹谷的範圍。
吳家之所以獲得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的青睞,除了財力雄厚,也和他們跟當時清政府的關係友好有關,例如吳榮芳(吳琳芳大哥)於嘉慶4年(1799)即任彰化縣宗師歲試員,後來還晉陞臺灣彙奏軍功六品官職;吳華芳(吳琳芳的堂兄弟),則於嘉慶17年(1812)被舉為貢生(吳德鈺,2006:19)。
16世系吳琳芳-臺灣石油最早發現者之一
吳家在嘉慶12年(1807)入墾銅鑼、三義後,吳琳芳名聲大振,於嘉慶17年(1812)受封為臺灣彙奏軍功六品官職並被為國子監生(吳德鈺,2006:19),當時苗栗6庄人士苦無人扼守烏河溪(今後龍溪)上游,使生番常於龜山頭附近出沒,影響庄民安危,於是一致推舉吳琳芳至出磺坑牛鬥口一帶前去把守,吳琳芳深知當地地勢險阻,任務艱鉅,多年不敢允諾,後經地方再三推舉,吳琳芳知道辭無可辭,乃倡議執碗為筶,以連顯三次聖筶、碗無缺者為總理,次者為副總理,結果筶示顯示吳琳芳為總理,徐考伯為副總理,二人只好公開募股,湊足81股,每股龍銀40元足訖,便於嘉慶22年(1817)出首與後龍、新港兩社原住民訂契出墾,塹隘提防,築牆造社,開墾石圍牆一帶,吳琳芳後來不僅成了石圍牆庄的墾首,還成了臺灣石油最早的發現者之一,在歷史留下盛名(陳運棟,2007:151)。
位在三義第一公墓內的吳琳芳墓。(李花香提供/2020)
位在銅鑼樟樹村的吳氏祖堂。(詹清美提供/2020)
18世系吳永昌偕金慎昌入墾雙草湖
吳家後輩受其先祖影響,多人投入墾拓事業,吳榮琳芳大哥吳榮芳之孫吳永昌即為其中之佼佼者。吳永昌這個名字並未出現在《渤海堂相岐公派下吳氏族譜》裡面,但經考證,發現他就是吳琳芳(16世)家族第18世成員吳壬能。吳永昌早年因吳琳芳把守石圍牆之故,先居住在芎蕉灣雞山腳(賴國誠,2013:26),道光23年(1843)再與業主金慎昌及吳昌和 、吳賜懋 父子一同開墾雙草湖,成為雙湖村最重要的墾拓先趨。
圖4-4吳永昌後代。(林錫霞攝/2020.11.13)
歷史上對於金隆盛墾號的文獻甚少,陳運棟在重修苗栗縣志卷首提到清道光26年(1846) ,墾首吳紹遠等5人,組成金隆盛(金慎昌)墾號,招募墾戶111股,向岸里社屯辦播濟章與通事潘德和簽訂墾約字契,贌得附近荒埔地,率佃60餘,從事開墾(陳運棟,2007:268)。賴國誠考查《土地申告書》則發現,吳永昌於咸豐6年(1856)即前已入墾公館 ,隨後又前往竹圍及加苳峎墾拓(賴國誠,2013:27-29),是吳家一名極為活躍的墾拓領導人。
吳琳芳家族每年農曆10月2日前的周日定期舉辦周年慶,每年都有2-300人參加。(詹清美提供/2020)
19世系吳湯興於乙未戰爭中殉國
吳家進入19世系後,則以吳湯興(1860-1895)最為聞名,吳湯興是吳琳芳堂弟吳俊芳(16世)派下子孫,他因為參加乙未戰爭,擔任義軍大統領,在抗日期間,在大清帝國未派一兵一卒一糧一餉的情況下,不計兵力懸殊,在最激烈時刻,仍赴前線督戰,最後於1895年8月28日八卦山戰役中慷慨就義,光榮戰死沙場(吳德鈺,2006:22)。他的妻子黃賢妹在吳湯興死後,亦因不肯降日,絕食而死,一門忠烈,德可配天,令聞者無不感佩。
參考資料
1.陳運棟,2007,《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2.吳德鈺,1995,《渤海堂相岐公派下族譜》。苗栗:吳氏祖堂管理委員會。
3.賴國誠,2013,《苗栗三叉河金華生三十二股之發展與經營》,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碩士論文。新竹:交通大學。
4.鄭錦宏,2009,人物篇出自《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頁423-502。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