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大儒鄧兆熊與曾孫鄧雨賢對九芎林教育之貢獻

文: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3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文林閣 3 樓珍藏 1 方匾額,材質為木匾、金字,刻雙龍護日鑲邊,抬頭刻「□壬申年仲冬吉旦」,落款「沐恩庠生鄧兆熊敬叩」。依文林閣廟志所載,日昭和 17 年(1942)實施皇民化運動期間,由公務單位派人將廟內清代匾額之抬頭去除年代字體,此匾為壬申年即清同治 11 年(明治 5 年,1872)仲冬所立,故被去除之處應為「同治」二字。

依芎林國小校史室鄧雨賢專區有關鄧雨賢家世記載資料,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為秀才,長子瓊鳳亦為秀才,生子盛猶為鄧雨賢之父,又依芎林鄉鄉志所載,九芎林大儒鄧兆熊熱心教育,有感民風閉塞,於清同治末年設教於文昌祠,即現文林閣舊址,同時邀集墨友創立文林社,以文會友,開啟九芎林文風。82又依文林閣廟志所載:光緒 2 年(1876)本地殷戶彭殿華與林學源等,鳩資重修廟宇,並將文昌祠更名為「文林閣」,以為鄉人教讀之所,亦當作鄉村中之小學宮。由此可知,此匾為大儒鄧兆熊於文昌祠時期所贈,且因鄧兆熊開啟九芎林文風,影響所及,本地殷戶、仕紳共同響應出資重修廟宇並作為小學宮83,地方上亦以「大儒」尊稱鄧兆熊。

文林閣萬世文宗匾 (曾昭烱攝,2020

大儒鄧兆熊落款(曾昭烱攝,2020

文林閣鄧兆熊祿位(曾昭烱攝,2020

依文林閣廟志資料,清代九芎林地區取得科舉功名者計 27 名,其中 22 名為光緒年間取得(含鄧兆熊於光緒 7 年,78 歲時中秀才),顯示大儒鄧兆熊開啟九芎林文風後之影響,鄧兆熊之子鄧賡熙、鄧逢熙(瓊鳳)亦取得貢生功名,一門三秀才享譽地方。感念鄧大儒開啟九芎林文風,文林閣特別立「設文林社鄧兆熊先生祿位」之長生祿位供後人瞻仰。

鄧兆熊晚年遷居龍潭,曾孫鄧雨賢亦於龍潭出生,依芎林國小校史館資料顯示,鄧雨賢 3 歲時因父親鄧盛猶應聘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漢文教師而遷居台北,書香世家的環境使他自幼接觸民俗音樂、戲曲並學會彈奏傳統樂器二胡,9 歲時就就讀艋舺第一公學校,開始接觸及學習閩南語,15 歲時考進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一般科就讀,因學校以培育全能師資為宗旨,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求學期間接受日籍音樂老師一條慎三郎的指導,學會鋼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洋樂器,為日後音樂創作扎下深厚基礎。

鄧雨賢 20 歲師範畢業以後分發至台北日新公學校擔任教職,4 年後因壓抑不住對音樂創作嚮往,毅然辭職赴日學習作曲相關課程,1 年多後返台適逢全球音樂大蕭條,音樂市場不景氣而短暫至法院擔任通譯,27 歲時進入文聲唱片公司,因創作了「大稻埕進行曲」、「挽茶歌」嶄露頭角,之後被最大的古倫美亞唱片挖角為專任作曲家,開始其流行音樂人的生涯,陸續創作「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等歌曲,成為家喻戶曉的作曲家。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唱台語歌曲,甚至將鄧雨賢的歌曲變更歌詞、改換旋律成為日本軍歌,鄧雨賢歌曲創作受到限制,1940 年辭去唱片公司職務,舉家自台北遷居芎林,與妻子鍾有妹一起在芎林公學校任
教,初到芎林時,因曾祖父鄧兆熊對文林閣及芎林的貢獻,被安排暫住在文林閣廂房。

鄧雨賢是台北師範學校畢業,日語說寫流利,教學認真負責,深受日籍校長倚重, 除日常教學外,教學觀摩、日文教案等教學相關業務均交予鄧雨賢負責,地方上有重要活動亦請鄧雨賢譜寫新曲配合宣傳,因繁重的課務工作及服務項目,讓鄧雨賢積勞成疾,1944 年因病去世,芎林公學校特別為他舉辦校葬儀式,感謝他對學校、地方無私的奉獻,芎林國小創建校史館的時候,特別佈置鄧雨賢老師專區,展示相關史料,他教學常用的風琴也展示在校史室,並設置說明牌解說。

芎林國小鄧雨賢資料展(范明棋攝,2020

鄧雨賢於芎林公學校教書時使用的風琴(王淑慧攝,2020

參考資料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物文獻史料】文林閣萬世文宗匾

區域(鄉鎮)

新竹縣 芎林鄉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