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探尋北打鐵坑日軍活動的遺跡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新埔鎮新北里北打鐵坑地區與桃園市楊梅區、龍潭區為鄰,沿著北打鐵坑溪開闢的竹71道路為往來幹線。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研判美軍可能攻打台灣,日本陸軍加強北台灣防務,除於楊梅、龍潭、湖口設立基地外,並進駐北打鐵坑,強徵民宅、徵召民工構築坑道,坑道多已湮沒、坍塌,惟日軍的點點滴滴仍留在耆老的記憶中。

受訪之耆老 均敘述進駐之日軍指揮官為中將,據住在1鄰的耆老鍾杏堂表示,當時進駐的日本皇軍是從滿州緊急調來的,稱為「武」部隊,指揮官是中將就住在他們家中央獨立的那間房子。(依維基百科資料,日本陸軍第9師團又稱金澤師團,又稱武部隊,曾經派駐滿州、華中、沖繩,日昭和19年(1944)12月末由沖繩改派台灣新竹 )。

鍾杏堂的堂弟鍾欽堂說,日軍進駐的時候他才兩歲,他的父親鍾坤富當時兼任日軍翻譯,父親曾說,家族整棟三合院及兩層樓泥磚屋都被徵用作為日軍的南洋作戰指揮中心,當時日軍雖然沒有強迫他們遷離,但當家的二伯還是決定家族全部搬走,日軍將三合院的房子全部改為日式高架木地板,包括指揮官、參謀單位都在三合院房舍辦公,軍官廚房就設在右橫屋,警衛部隊住在兩層樓泥磚屋及其他加建之臨時建築。鍾欽堂的弟弟擔任新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鍾兆堂說,高架木地板對農家不實用,後來都拆掉,只有媽媽的房間在民國70幾年房子改建的時候才拆除。鍾欽堂說,也許是指揮部在這裡,當時北打鐵坑就有電了,是新埔最早有電的地方。

被日軍徵用的民宅還有2鄰的羅字金宅與3鄰的鍾屋公廳,據豫章堂羅屋「字」字輩的羅字金所述,因為房子(非羅屋公廳)被日軍強徵當廚房和倉庫而有家歸不得,當時年紀還小的他只記得日本軍人很兇,他曾經想回家拿東西被日本軍人痛罵趕走,日本人在他家後面小山丘挖山洞,為了出入方便,客廳後面的泥磚牆被挖1個洞直通山洞,可能是怕地板泥濘,日本人把他們家的泥地板改為方方正正的石板。

鄰原日軍徵用之廚房、倉庫,後方挖山洞

日軍鋪設石板地板作為廚房

鄰三合院為日軍南洋作戰指揮中心

原日軍中將指揮官住處入口

住在3鄰的耆老鍾鏡維說,日本兵在山上蓋竹屋,因為不夠住,他們鍾屋的公廳也被占住,戰爭結束以後,政府有軍人來接收,當時他也被動員拿日本人給的旗子去歡迎接收的人,接收的人沒多久就走了,日本兵什麼時候遣返日本他沒印象了,鍾欽堂則說,長輩曾說日軍駐紮北打鐵坑的時間大約不滿1年。

依耆老所述,日軍進駐北打鐵坑主要的任務就是挖掘坑道準備與登陸的美軍作戰,鍾欽堂曾聽長輩說負責挖坑道的都是琉球兵,他們非常會挖,被徵召的台灣人負責把泥土運出去,日本人就像挖礦坑一樣,一邊挖一邊用木板撐住防止坍塌,木板都是很好的櫸木,戰後日本人撤走,木板都被拆走,造成後來坑道漸漸坍塌,甚至聽說有人剛拆下木板坑道就塌下來。

住在2鄰的耆老鍾木興表示,日本兵挖的坑道主要集中在1鄰和2鄰北打鐵坑溪右岸的山區,也就是風之谷園區和油桐花山莊那一帶,他聽說要挖到三洽水,但應該還沒完成,在佔用民房旁邊挖的則很短,應該是當防空洞或放東西用,2鄰羅字金家後面的山洞聽說是要用來煮飯用的,羅屋公廳後面的山洞可能是自己挖的,羅屋的人和日本人都可以用。羅字金說日本兵挖了很多山洞,有的入口在溪邊,有的在山谷,他也聽說最長的可以通到龍潭的三洽水,他曾經去過一些山洞,裡面會有許多短的支線,但是洞裡有風,蠟燭容易被吹熄,他們那時年紀小也不敢走太遠。鍾兆堂說小時候曾跟著拿火把的國軍進去,記得有很多支線,也有橫坑、豎井,走了半天還是繞回原點,不知道繞了那些地方,當時洞裡有很多蝙蝠,現在洞口幾乎都被樹木或雜草遮住或坍塌無法進入。

日本軍人在北打鐵坑實施嚴格軍管,據鍾木興表示,日本軍人在羅屋石拱橋旁邊設管制站,居民要有出入證才能進出到自己的田耕作,當時日軍的指揮所就設在橋對面的縣道旁,升旗台在伯公廟旁邊,羅屋茶工場對面的空地是日本兵的馬場,茶廠應該也有提供一些地方給日軍住;鍾欽堂說日軍在他們家路口北側的縣道有設管制站,當時因為糧食都要上繳支援作戰,為了增產糧食插秧的時候日本兵也會去檢查是不是依照劃的格線插,他父親鍾坤富自認為技術好不需要畫線,日本兵糾正的時候用日語和日本兵辯論,結果當場被賞巴掌。

北打鐵坑太平洋戰爭末期戰日軍活動遺蹟包括徵用的民房、升旗台以及部分坑道,徵用之民宅包括1鄰鍾杏堂、鍾欽堂宅及2鄰羅字金宅均為泥磚造瓦房,其中鍾欽堂被徵用作為南洋作戰指揮中心的三合院伙房屋已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物,3鄰鍾屋公廳則已坍塌。位於羅屋石拱橋旁的日軍升旗台保存尚稱良好,是一座小型升旗台(長寬各130公分、高40公分)以卵石為基礎,上舖水泥為台面,台面上以鋼筋水泥製作旗桿座,旗桿座後方2座水泥短柱用途不明。

日軍升旗台

電桿處縣道旁原為日軍指揮所、管制哨

現存已知可近距離觀察的坑道有羅屋公廳後方及楓之谷攀樹園區,羅屋公廳坑道兩個出入口相鄰,開口略高於地面,坑道口及外面山壁以大石塊疊砌保護,坑道內部為泥壁有坍塌情形,從外部觀察坑道進入後即轉彎,不知深度多少?坑道口尺寸分別為:寬60公分、高80公分;寬105公分、高120公分。

風之谷攀樹園區位於北打鐵坑溪旁,屬於喇叭型山谷地形,區內原有2個坑道入口,其中1個位於地表已坍塌無法進入,另1個位於半山腰的入口由攀樹園區設置繩索可沿繩索進入坑道內,坑道入口寬180公分、高190公分,入坑後斜向下約可行走20公尺左右,左彎後坑道已坍塌;坑道壁主要由砂岩構成,頂部及兩側壁面可見人工打鑿之不規則痕跡。

由於日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昭和19年,1944)進駐北打鐵坑,地方耆老當時年幼或尚未出生,對日軍當時活動情形,部分是小時候的印象,部分是聽長輩口述,當時挖掘的坑道也多湮沒,未來因耆老凋零、設施毀損,還原歷史將更加困難。

風之谷攀樹園區內坑道前段

風之谷攀樹園區內坑道轉彎處

風之谷攀樹園區內往坑道路徑

風之谷攀樹園區內坑道入口

羅屋公廳後坑道兩個出入口

羅屋公廳後方坑道入口及山壁以大石堆疊保護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鍾杏堂日大正12年(1923生;2021.05.12於家戶受訪。
鍾欽堂日昭和18年(1943) 生;2021.05.12於家戶受訪。
鍾兆堂/民國50年生;2021.05.12於家戶受訪。
羅字金/日昭和13年生(1938);2021.05.12於家戶受訪。
鍾木興/日昭和15年生(1940);2021.05.15於家戶受訪。
鍾鏡維/日昭和7年生(1932);2021.05.15於家戶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化景觀/軍事設施】北打鐵坑二戰日軍活動遺跡
【建築/宅第】北打鐵坑鍾屋雙層土樓房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口述傳統與知識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