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新埔茶產業興衰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新埔多丘陵,依《新埔鎮誌》所載,丘陵地帶佔全鎮面積三分之二以上 ,境內山脈均為淺山地形,主要山脈包括南北縱走的大平窩山、大屏山、蓮華山,沿鳳山溪兩側呈東西走向的枋寮山、犁頭山,位於新埔北界與楊梅、龍潭交界的涼傘頂山,則因形同涼傘而得名,最高處海拔300公尺,以視野佳、風景美聞名。

丘陵地形適合果樹、茶葉栽培,新埔照門、鹿鳴坑的柑橘產業自日本時代即聞名全台,大平窩地區的南平里是新埔梨的主要產區,依《新埔鎮誌》所載,茶則為新埔第三大農產 ,先民於清同治年間即已在新埔種茶、製茶,並與大湖口、咸菜甕(關西鎮)齊名,日昭和初年,新埔茶工廠有15所之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茶工廠全部停擺,戰後後,新埔茶產業逐漸復甦,至民國77年止,新埔茶工廠仍有9家,民國111年僅存巨埔里的「振慶茶工廠」一家,茶的種植面積至民國102年剩約27公頃,年產茶菁約27公噸。

曾經蓬勃發展的茶產業,在大平窩、北打鐵坑、涼傘頂、鹿鳴坑、巨埔等地區,留下部分茶工廠之建築或遺跡,其中在大平窩屬於北平里的「新埔大平製茶工廠」,是唯一被列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的茶葉生產設施,大平製茶工廠前身為「北平茶廠」,北平茶廠由大平窩鉅鹿堂魏屋學文公派下第21世華山、衡山兄弟,與大平窩林河清3人合資創立。

大平窩鉅鹿堂魏屋

大平製茶工廠廠房失修破舊


據鉅鹿堂魏屋宗親會總幹事魏錦勳 所述,大平窩因地形為山地丘稜居多平園較少,祖先開墾皆以務農為主,種植稻米、蔬菜、水果..等,茶葉是外銷日本、英國的市場,初期價格不錯,所以村民利用許多土地種了不少茶樹,北平茶廠成立後解決茶農受制於盤商的問題,價格比較高也不用挑擔跋涉賣到外地。魏錦勳說北平茶廠於昭和9年間(1934)草創,初期以一長絡竹骨架克難式廠房開始製茶,經過兩三年累積資本後,在昭和12年(1937)新蓋二樓式廠房,也就是已核定為歷史建築的大平茶廠,經營到民國54至55年間,之後轉賣給新埔正興貨運公司的劉金漢先生,結束了魏家30年的製茶事業。

位於新北里北打鐵坑羅屋公廳旁的「永興製茶工廠」,建築樣式與大平茶廠相同,均為兩層樓磚造廠房,惟建築僅剩正面部分一樓牆面,據在公廳左外橫屋經營「豫章坊」客家餐廳的羅屋媳婦周月英所述,豫章堂羅屋先祖於清代來北打鐵坑墾拓,約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三合院伙房屋並作為公廳使用,傳至第18世吉字輩時有7個兄弟,在日本時代昭和16年聯手創立「永興製茶工場」,工廠建在三合院的前面,殘存的正面牆壁因為有連續的拱窗,以前有很多人會來拍婚紗照。周月英表示,在民國50幾年,因為茶葉外銷受阻,茶廠紛紛結束營業,永興茶廠也因此縮小規模,由原來就負責茶廠營運的第19世羅字欽獨自經營,最後也因無利可圖結束營業。

永興製茶工廠於昭和16年4月18日所攝照片

原永興茶廠一樓牆面殘跡

武平坑台地位於北打鐵坑溪源頭,緊鄰靠近涼傘頂,鍾屋17世的超寬公從芎林遷居武平坑墾拓,傳到20世成河公率3個兒子琳富、松富、坤富努力經營茶產業,建立鍾屋的基業。據擔任新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22世鍾兆堂表示,曾聽長輩說他們家茶園最多的時候,從現在的楊梅揚昇高爾夫球場到北打鐵坑的武平坑地區都是他們家茶園,面積達數十甲,祖父成河公在武平坑老家先後蓋了三合院的伙房屋和2層樓泥磚屋的茶工場,當時他們做的茶是以直條的包種茶為主,也是22世堂字輩的鍾杏堂則說,茶工場大約在他8歲(日昭和5年,1930)的時候蓋的,到現在(2021)差不多90年了。

鍾杏堂說,戰後以後,茶葉外銷量越來越大,專門做外銷的茶廠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大茶廠會來山上收茶菁,他們鍾屋的小廠競爭力不足,在家做茶不划算,光復後2年左右他們家就不再自己做茶,採茶後把茶菁直接賣掉,這棟兩層樓的泥磚屋後來主要當作放東西的倉庫使用。鍾杏堂說,太平洋戰爭末期北打鐵坑地區入駐很多日本軍隊,徵召民工挖掘坑道準備長期作戰,包括他們家在內,北打鐵坑屬於新北里1鄰、2鄰的民宅很多都被日軍徵用,當時日軍的中將指揮官就住在茶工場和三合院中間獨立的房屋,茶工場也短暫作為日軍營舍使用。

新埔鎮新北里在清代稱為打鐵坑庄 ,日本時代為了與南打鐵坑庄(內立里)區別,改稱北打鐵坑庄,光復以後因「位於新埔北打鐵坑地區」故稱為新北里,至於清代為何稱為打鐵坑庄已不可考,新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葉清文強調,北打鐵坑並沒有很多打鐵店,在坑口的林世泉打鐵店是唯一的一家打鐵店,林世泉也是唯一的鐵匠。

武平坑鍾屋雙層泥磚屋茶工場

二樓屋架採日式洋小屋構造

林世泉仍零星接單,維持設備正常運作

林世泉貼在茶剪檔板上的標籤可辨識林字樣及部分產品名稱

林世泉是北打鐵坑地區自學成功的傳奇打鐵匠師,因為家貧,林世泉12歲就去大地主家做長工,18歲到竹東學習修腳踏車,24歲的時候,因為前雇主的兒子拿日本製的茶剪考驗他,在好勝心的驅使下,硬是利用鋸木廠報廢的鋸片和簡單的機具做出品質不相上下的茶剪,自此,北打鐵坑的鐵匠才誕生,因當時新埔地區茶產業興盛,手持式茶剪成為林世泉的主力產品,除了新埔地區,包括龍潭、苗栗頭屋等桃竹苗地區的茶農都會用他打造的茶剪,隨著茶產業沒落,林世泉的主力產品由茶剪轉為剪枝用的手持剪,又因年事已大,林世泉近年逐漸淡出打鐵事業,僅零星接單維持設備可正常運作。

新北里的凉傘頂地區屬於新埔偏遠地區,在產業發展與生活機能上反而與隔壁的桃園市龍潭區有較多的連結,龍潭是北台灣重要的茶葉產區,從事茶產業的人口多,公部門投入的資源亦多,涼傘頂地區的茶農在採茶季會到龍潭載採茶女工來採茶,每年也就近參加桃園市舉辦茶葉比賽,在新埔茶產業萎縮的時候,涼傘頂地區因地緣關係,反而逐漸培養出三戶以手工茶取勝,自產自銷的個體戶,成為新埔茶業轉型的代表性個案。
   
鍾新豐在三戶自產自銷茶農中算是較年輕一輩,在涼傘頂出生長大的他從小在家幫忙農務,跟著父親種茶、做茶,對茶產業經營有相當程度的基礎,內思高工畢業後從事機械本行的拉鍊頭製造,中年毅然放棄經營多年的事業,返鄉專心從事祖傳、熟悉的種茶、做茶。因隔壁龍潭區開始推廣東方美人茶,鍾新豐也因緣際會從家傳的做包種茶,改為做東方美人茶,透過參加農會講習、參加技術比賽、全國性成品比賽,鍾新豐製作東方美人茶技術突飛猛進,也獲獎無數。

隨著知名度提高與客戶的肯定,鍾新豐除了自有的4甲茶園以外,也開始承租附近的茶園擴大茶菁來源,民國110年管理的茶園超過10甲,每年產出茶葉達500公斤,以5公斤的茶菁可製成1公斤茶葉換算,每年處理的茶菁約達2500公斤。鍾新豐以製作東方美人茶和紅茶為主,他依茶小綠葉蟬的著涎程度決定茶菁要做什麼茶,著涎太少的就做紅茶,溫度、濕度、通風狀況、茶樹生長狀況都會影響茶小綠葉蟬的密度,鍾新豐說茶的好壞七成看茶菁,三成靠技術,茶園管理是茶產業最重要的工作。

因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屬於丘陵地,茶曾經是新埔第三大農產,日昭和年間有規模的茶工場達15家之多,透過耆老訪談,可知不論是大平窩魏屋的北平茶廠、北打鐵坑羅屋的永興茶廠、武平坑鍾屋的兩層樓泥磚屋小型茶廠,當時的經營者都因從茶產業致富;北打鐵坑的打鐵匠師林世泉則憑著精湛的手藝,打造的手持茶剪行銷桃竹苗地區。隨著茶產業的沒落,新埔地區僅存巨埔里的振慶製茶廠以機器製茶,代工綠茶飲料用的茶葉,涼傘頂三戶自產自銷手工茶的茶農則是走出自己的路,也讓新埔茶產業得以延續下去。

鍾新豐透過參加茶葉比賽與同業交流,因獲獎提高知名度與茶葉價值

振慶製茶工廠

振慶製茶工廠機器製茶

涼傘頂鍾屋後方茶園

採茶千歲團來自桃園市龍潭區

鍾新豐父子同心協力做茶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魏錦勳/民國45年生;2021.10.09於家戶受訪。
周月英/民國45年生;2021.05.12於豫章坊餐廳受訪。
鍾兆堂/民國50年生;2021.08.10於家戶受訪。
鍾杏堂/日大正12年(1923)生;2021.08.10於家戶受訪。
葉清文/民國43年生;2021.09.02於林世泉打鐵店受訪。
林世泉/日昭和13年(1938)生;2021.09.02於林世泉打鐵店受訪。
鍾新豐/民國51年生;2021.04.26於家戶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宅第】大平窩學文公派下鉅鹿堂魏屋
【建築/祠堂】北打鐵坑豫章堂羅屋公廳
【建築/產業設施】北打鐵坑鍾屋雙層泥磚屋
【傳統工藝/金工】林世泉打鐵
【客家生活技藝/飲食製作】鍾新豐做茶
【客家生活技藝/飲食製作】振慶製茶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