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梘頭笠嬤庄
文: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3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據住在石壁潭的竹編大師李錦員(民國 45 年生)表示,芎林地區盛產各種竹材, 因此, 從日治時期到民國 60 幾年, 芎林地區竹編產業興盛, 他從祖父開始三代人從事竹編行業,當時因為生活用品的竹編需求量很大, 幾乎整個村子都在做竹編,他父親李文騫一輩子幾乎只靠做篩子就能生活。
有別於石壁潭庄以篩子、茶蔞、蒸籠等生活器具為主, 高梘頭(文林村 1-4 鄰)這個小庄頭則發展笠嬤編織,據出生於日昭和 19 年(1944)的耆老鄒永田表示, 產業最興旺的時候高梘頭這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笠嬤, 尤其從文昌廟到現在的大華科大沿線是笠嬤產業最集中的地方,當時因為產量大, 為了追求效率自然產生分工, 有人專門做笠嬤殼(竹編斗笠殼)、有人專門縫竹殼(桂竹筍殼), 也有很多是一家人分工, 小孩、女性、男性各有專職把一頂笠嬤完成。鄒永田說笠嬤殼的材料「黑葉竹」芎林很多, 因為材料取得容易,很多人只做笠嬤殼,然後就賣給來收購的小販,那時候很多小販來高梘頭收購笠嬤、笠嬤殼,甚至還有苗栗三灣「笠嬤一條街」的業者會來高梘頭收購笠嬤殼回去加工,也有人笠嬤做好以後利用農閒的時候自己挑去賣。
據出生於民國 35 年的劉鳳嬌女士表示,小時候大人要下田工作有空又要做笠嬤賺錢,所以小孩子就是年紀大的負責照顧小的,她 7 歲的時候帶小孩帶怕了,覺得去學做笠嬤應該比較好玩又可以賺錢,就請阿婆教她做笠嬤,一頭栽進去以後才發現很辛苦錢難賺,但是在那個年代鄉下地方也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就這樣熬到 24 歲結婚生子才告別做笠嬤的生涯。
陳金霞女士(日昭和 19 年/1944)生,也是在高梘頭長大,從小就跟著爸媽一起做笠嬤, 25 歲的時候嫁給同年的鄒永田,結婚以後淡出辛苦的笠嬤編織工作,不過,現在芎林人口中的「鄒大嫂」是高梘頭碩果僅存的笠嬤殼大師,可以從剖竹篾開始獨自完成笠嬤殼編製,不過結婚前,家裡通常是爸爸負責剖竹、她做笠嬤殼、媽媽縫竹殼,家裡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鄒大嫂與情同姊妹的劉鳳嬌女士兩人搭檔分工編製笠嬤殼和縫竹殼, 除了代表文林社區參加傳統技藝活動以外,並在「客家文化傳統藝術協會」舉辦的竹編訓練班擔任講師傳授笠嬤編織技藝。
傳統笠嬤由笠嬤殼及竹殼兩大部分組成,笠嬤殼由竹篾編成,因此,製作笠嬤首先要挑選竹材,因黑葉竹肉厚取得容易,主要竹篾都用黑葉竹,據有剖竹專長的耆老鄒永田表示,竹材以取 2 年生竹為佳,另外,生長在竹林受風面、高處、石礫地、田地防風林等易受風吹而搖晃的竹子最佳,因生長期間經常搖晃,竹材韌性夠,剖竹時較少鬚鬚工作容易。
笠嬤殼編製竹篾主要使用黑葉竹(陳金霞提供,曾昭烱攝, 2020
製作笠嬤工具:刀嬤、輔助竹片、上模、下模、針、棉線(陳金霞提供,曾昭烱攝,2020
笠嬤使用之竹篾名稱簡述如下:
1. 篾嬤: 大片竹篾,構成笠嬤殼骨幹, 2 片由笠嬤下缘(脣)穿過頂再折下,構成 4 個面。
2. 篾骨: 細片竹篾,構成笠嬤殼格狀面(網面),據陳金霞表示,使用的竹篾越多,笠嬤殼的孔越小,會更堅固也更好看,通常以 4*13(4 邊*13 片)或 4*16 居多,她曾經做過 4*20 的細孔笠嬤殼。
3. 殺脣篾(收邊篾): 笠嬤殼最後一圈之收邊篾(笠嬤內部脣邊)。
4. 笠嬤圈:笠嬤殼中段收腰處一圈竹篾,讓笠嬤殼比較牢固,也可供綁笠嬤繩用,通常是要褳竹殼的時候才綁上去,所以只賣笠嬤殼的時候就不會綁笠嬤圈。
5. 褳脣篾: 將竹殼固定在笠嬤殼上的兩片桂竹片(其他竹篾都用黑葉竹), 一片在外一片在內夾住笠嬤殼和竹殼。
6. 固定環: 細竹篾捲成的小圈,套在笠嬤頂上固定頂上的竹殼。
挑選及整理竹殼要領:
據耆老鄒永田表示, 竹殼要取自山上整片砍伐後第二年新生的桂竹林, 多年生竹林光線不足,竹殼偏黑色外觀差,竹殼需當年生的新筍長到最高處(停止向上長)剛開始脫殼者最佳,竹殼乾的時候才會脫離母株,剛落地的竹殼稍微曬一下就可以收藏,落地太久品質不好。曬乾的竹殼會縮成長筒狀,要一片片攤開再由頭往殼尖端捲起來,捲成一綑一綑方便收藏。竹殼放久會變黑變黃,做笠嬤的時候要先用硫磺燻過才會變白,當年撿的新竹殼不需要燻可以直接使用。
笠嬤殼編製程序:
準備笠嬤模→放篾嬤→放篾骨→單面完成後,重複 2、3 動作完成另一面篾嬤和篾骨編織 →編殺脣篾(收邊篾) →組裝笠嬤圈:笠嬤殼編成後在中段束腰處綁上預先做好的一圈竹篾,可供綁笠嬤繩用。
縺(縫)竹殼程序:
整理竹殼→定基準:顏色最白最漂亮、長度夠的竹殼放在 4 片篾嬤上面→ 依序掛竹殼 → 夾竹殼 →縺(縫)竹殼 → 整理竹殼 → 縺固定環→ 綁竹殼固定繩。
笠嬤殼編製-剖竹篾(曾昭烱攝, 2020
先在模具上放篾嬤再將篾骨一片一片放上(曾昭烱攝, 2020
先將竹殼依顏色、長短分類(曾昭烱攝, 2020
竹殼全部理順以固定環固定(曾昭烱攝, 2020
縫棉線固定竹殼(曾昭烱攝, 2020
衛生福利部 107 年度全國社區發展金卓越社區發揚傳統文化單項特色獎(曾昭烱攝, 2020
傳統竹編器具受塑膠產品和廉價進口貨雙重打擊,生活用品已無法生存造成職人凋零,為了保存傳統文化,芎林鄉客家文化傳統藝術協會爭取經費在民國 107 年邀請鄉內竹編大師李錦員、黃興浪、陳金霞、劉鳳嬌舉辦「芎林竹藝研習班」,其中笠嬤製作訓練由陳金霞、劉鳳嬌兩位達人擔任講師,雖然參與的學員多為對傳統竹編技藝有興趣的退休人士,並無立志以傳統生活用品竹編為業者,但對兩位年近 8 旬的笠嬤職人而言,總算是踏出技術保存的一步。
製作完成放在模具上的笠嬤殼(陳金霞提供,曾昭烱攝, 2020
笠嬤成品,右邊固定環以竹篾做成,左為進口品 (曾昭烱攝,2020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李錦員民國 45 年生;2020.05.15 於石壁潭受訪。
鄒永田日昭和 19 年(1944生;2020.08.21 於文林村社區活動中心受訪。陳金霞/日昭和 19 年(1944生;2020.08.21 於文林村社區活動中心受訪。
劉鳳嬌/民國 45 年生;2020.08.21 於文林村社區活動中心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藝術與技術/生活技藝】李錦員竹編
【藝術與技術/生活技藝】陳金霞與劉鳳嬌做笠嬤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