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消失中的石板伯公祠

劉榮春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7 更新日期:2023/8
曾經是苗栗傳統伯公建築主流式樣的石板小祠,因時代變遷,多數被荒棄、拆解、改建,或合奉。西湖鄉境估計現存石板伯公祠約40座左右,只有四湖村宣王宮前的學堂下伯公,是苗縣政府公告的歷史建築。現存石板伯公不只面臨信仰圈人口外移香火可能中斷的問題,也有石材不堪長年風化破損的現實,以前客庄處處可見石板伯公祠的經典畫面,即將走入歷史。

土地公陪伴守護先民迄今,經歷原石、三粒石、石棚、傳統石板(石室)、過渡型、單間祠廟式等不同階段,從清末、日本時代到光復初期出現的六面石板砌造伯公祠,已有數十年到上百年歷史。調查人員在民國108年執行「苗栗縣伯公田野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時,曾訪查西湖鄉石板伯公祠29處;本次普查新發現供奉中的石板伯公祠有7處,另綜合地方耆老口述資料,推估西湖鄉現在供奉中的石板伯公祠約40座左右。

傳統石板伯公祠,造型簡單:多數祠身以石板為基座,前立面石板中內開祠門,左、右山牆撐起前後屋面,後方再加一塊石板構成屋身;前後兩坡落水的石板當屋面,上方再加一道屋脊壓住屋面,內部安香爐薦盒即成。筆者在民國108年訪問苗栗市老石匠楊賢一時,他曾提到,早年蓋伯公祠石材多為「本地石」,係指本地溪流或山區的石材。以前道路交通不發達,石匠就地取材,在建祠處找尋石材,現場開石(片開石頭),大略打造石室粗胚,再扛運到建祠現場,細雕修飾後組立,山牆與屋面接合處有時會開榫,以利固定。

高埔村河底田心伯公

以前,客戶下單時,會請當地寫字先生題好伯公石祠的「對聯」,指定屋脊式樣(燕脊或平脊),再依預算多寡,決定相關構件雕飾的精細程度。例如,石板祠的神位就有最簡單的陰刻文字、陰刻特牌、浮雕特牌,到浮雕伯公金身等級別;屋脊、屋面、祠門、對聯、壁堵也會因預算與石匠能力,出現無門、有門無字、陰刻文字、浮雕等不同的式樣。雕飾愈繁複,價格愈高,只有大戶人家或眾人集資才能負擔,一座石祠的造型與雕工,也展現當地信仰圈的財力與實力。

早期交通不便,單一生活圈範圍面積有限,方圓多在一、二十公里內。同區石匠人數少,不是同門就是親戚,加上同生活圈共通文化習性,伯公祠建築類型通常十分相似,可以推斷出自同一石匠之手;後來改建磚造水泥單間祠廟,格局到造型裝飾,也會出現相同現象,反映出當地文化信仰生活的共通性。

四湖村「學堂下」與「老屋」兩座石板伯公,均為劉恩寛家族倡建,除屋脊不同(學堂下為燕尾型、老屋為平脊),其餘包括尺寸、形式、雕飾風格都頗為相似,應是出自同一工匠之作。「四湖劉恩寛大伙房」、「學堂下伯公祠」均已公告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創建歷史可能比學堂下伯公早的「老屋伯公祠」,更具調查研究與保存價值。

位於劉恩寬大伙房左後方的老屋伯公,金型棟頭,脊肚浮雕葫蘆、如意、花飾,屋面雕六行瓦筒,兩側雕垂脊造型,簷頭雕瓦當滴水紋。額枋雕「福神廟」,兩側雕麒麟與大象,祠門兩邊壁堵浮雕花矸、葫蘆、如意;祠內放石雕香爐、薦盒與福德正神神牌位,祠門聯陰刻「四山環繞福星聚,湖水瀠洄神澤敷」,祠內後龕壁橫批「神光普照」,龕壁陰刻「福澤垂千古,神靈護四湖」,聯側浮雕花矸。

位於宣王宮惜字亭旁的學堂下石板伯公祠,是苗栗縣政府公告歷史建築,燕脊、脊肚雕花及捲草,屋面浮雕六行瓦筒與垂脊造型,簷頭雕滴水紋。額枋雕「福德祠」加邊框,龍邊浮雕鶴,虎邊雕鹿,造型飽滿。祠門兩側壓地隱起手法,雕象徵富貴平安的花矸,祠門聯陰刻「福集祥凝憑有德,正心誠意始通神」;祠內龕壁橫聯「神光普照」,龕壁聯「福曜昭千古,神恩及四民」,兩側浮雕花矸,雕工不失精美。祠內石雕香爐與薦盒,石雕福德正神香位牌。

四湖村學堂下伯公

四湖村老屋伯公

位於高埔村河底的田心伯公,傳統石板小祠、卵石化胎、落地式天公爐與供桌,搭配小巧伯公樹與田園風景,成為國內知名的伯公攝影景點,一樣也面臨改建合併的壓力。民國110年,當地長輩建議將其與附近供奉「開臺聖王」的石板小祠合奉改建新祠,雖未達成改建共識,但已讓人擔心。田心伯公不遠處的山凹梯田水塘旁,也有一座風景美麗的石板伯公祠,即使僅剩一戶人家供奉,也多次面臨改建的壓力,因為石祠老舊破損漏水是對供奉的伯公不敬。

一般而言,石板伯公祠因信仰圈戶口數少,改建籌資不容易,才得以保存下來。三湖村2鄰苗119線路邊竹叢下方,後龕壁保留完整浮雕伯公神像的石板伯公祠,信仰圈只剩2戶人家;同村8鄰槺榔埔蔡屋後方的石板祠,也一樣剩2戶人家。

二湖庄收冬戲「湖東上路」這條請神路線有18座伯公,只剩2座石板祠:一座是位於湖東村楓廚的彭屋伯公,附近剩1戶人家;另一座吳兆楨屋邊伯公,位於住戶集中地區。信仰圈戶數雖然較多,但當地伯公祠密集,所以僅增建遮雨棚,未遭改建命運。

伯公信仰圈人口數少,一樣會被改建。金獅村10鄰的水尾崎原本有一座罕見的三粒石伯公,附近住戶陸續外遷,只剩2戶人家,林姓住戶不忍伯公長期沒有像樣的房子住,長年雨水沖刷,地基流失,三粒石傾斜不正,於是發起改建。作全泥地基、擋土牆,及重建單間磚砌小祠、金爐與鐵皮遮雨棚,民國109年完工,少見的三粒石伯公格局,從此消失。

三湖村東三湖蘇屋伯公

三湖村槺榔埔蔡屋伯公

二湖村斧頭坑陳屋伯公

高埔村河底田心伯公的化胎

下埔村邱屋田頭伯公

金獅村三粒石伯公舊照

早年,受限於建造技術與經濟能力,石板小祠通常不超過成人身高,成人上香必須蹲下或跪在地上,彎腰低頭,才能將手伸入祠內插香,形成彎腰鞠躬崇敬的姿態。石祠有其歷史與文化價值,但隨著經濟生活改善,人類住家從泥磚茅屋、磚牆瓦頂、磚造水泥、加強磚造、鋼架鐵皮屋,到鋼筋水泥,伯公石祠也配合改建升級。這波改建風潮,多數認為石祠簡陋應拆除換新,有人則認為傳統石板小祠有歷史價值,應保存作為歷史見證。於是,有些擲筊請示,讓伯公決定;有些則採取「廟中廟」的折衷方案,保留舊祠在新祠神龕內供奉,兩全其美。

地方石板小祠陸續改建的單間磚造祠的過程,位於二湖村2鄰後角屋福神祠,刻意保留整座舊石祠,安奉於新祠的神龕供奉,獨樹一格。這座後角屋福德祠,位於清乾隆年間「鱟殼庄事件」原漢衝突事件可能地點,同時也是西湖鄉內少有的「廟中廟」的伯公祠,新祠以「福神廟」為門額,舊石板祠刻「福德祠」,重建捐獻芳名石碑則使用「伯公廟」,保留地方多元化的伯公稱謂。

傳統石板伯公祠個頭小,不符現代使用需求,已非伯公祠重建選項。民國50到90年代風行的磚造水泥或加強磚造伯公祠廟,近年因工匠難找、工期過長以及成本等問題,已被鋼筋水泥預鑄式工法取代。這種工法從選定尺寸、樣式、挑好對聯下訂,配合同步整地工程,大約一個月左右一體成型的新祠就可以運到現場直接吊掛安座,大幅節省施工等待時間,成本更大約只要加強磚造工法的一半,加上產品結構堅固,已成為近年伯公改建的新選擇。當你在台灣看到許多尺寸、造型、裝飾十分雷同的福德祠建築時,就表示可能又有一座傳統伯公祠已走進歷史。

東三湖盧屋伯公龕壁浮雕神像

高埔田心伯公浮雕特牌神位

近年流行的水泥預鑄福德祠

下埔村水頭屋加雨棚的伯公

二湖村後角屋廟中廟

店仔街福神祠保留舊石祠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口述:訪談對象 楊賢一/日昭和14(1939)年生,108年曾授權。

引用普查票:
1.四湖宣王宮
2.四湖村6鄰老屋伯公祠
3.金獅村10鄰水尾崎伯公祠
4.二湖村7鄰斧頭坑陳厝石板伯公祠
5.二湖村后角屋福德祠
6.三村湖2鄰東三湖蘇屋石板伯公祠
7.二湖村8鄰斧頭坑李屋開基伯公祠
8.二湖村8鄰斧頭坑圓山農場李屋田頭伯公祠
9.下埔村2鄰中埔邱屋田頭石板伯公祠

區域(鄉鎮)

苗栗縣 西湖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