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大山背楊家

文/謝其雄 圖/張兆閎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4/1
楊熾和(民國34年生),橫山鄉大山背人,平日熱心助人,民國88年榮獲新竹縣橫山鄉孝悌楷模。據楊熾和表示,大山背楊石屋為其阿公楊阿松所建造,為弘農堂楊屋的別稱。此屋座西南朝東北,正身五間起一堂二橫合院建築,水形棟頭板瓦屋面,紅磚砌外牆,院門置中,龍邊置一嵌入式天公爐,屋身牆面均為石材打造,為「楊石屋」名稱的由來。

屋身牆面均為石材打造

楊石屋全貌

弘農堂楊屋

水形棟頭板瓦屋面

院門置中

嵌入式天公爐

楊熾和表示其祖父楊阿松在日本時代於大山背除了種水稻之外,另外種植10多甲茶園,當時家中固定有6名採茶工人,將茶葉製造烘乾,再以人力挑擔經茶亭古道,運往竹東。所製的茶葉在日本時代甚至外銷到英國,因此楊阿松在日本時代因茶葉致富,賺了不少錢。楊阿松精通中醫草藥,熱心救人。早年在大山背因地處偏僻,就醫非常不方便,村民有疑難雜症,都會去找楊阿松治療,在當地相當知名。

楊石屋於民國36年開始建造,於民國39年蓋好。據另一受訪者楊熾和之堂哥楊熾乾(昭和15年生/1940年)表示,當時阿公楊阿松僱用三名打石師傅阿文師、阿尾師、阿用師,在弘農堂附近的山上打石,自將石塊自山上運回,下坡用木馬,到了平地改用牛拖,連打了3年,將石塊打成1尺2、1尺及8寸三種尺寸石磚,用來蓋楊石屋的禾坪鋪面、臺基與牆面。正間為楊屋祠堂弘農堂,楊阿松在公廳前方兩側地板,特別各留加大加厚長方形石板,當作逢年過節比賽「搗糍粑」的地方。

楊阿松畫像

加大加厚比賽搗糍粑之長方形石板

楊熾和說他讀豐鄉國民學校那一年開始搬到楊石屋住。當年由楊石屋前往豐鄉國民學校上學需先下至大寮溪溪谷,再住上爬坡,非常辛苦,但這已經是當時最短的捷徑了。過溪的時候當時以2根四方原木跨於大寮溪兩岸,以大麻竹製成扶手及護欄,但平均每2年就要更換一次。

民國48年八七水災,將所有便橋沖毀,楊阿松即出錢陸續在大山背附近,興建了5座糯米石拱橋,有2座在今麒龍古道;1座在楊石屋附近;另1座在大樹下;靠近豐鄕瀑布也有1座。當時以白米取代工資給打石造橋工人,並每天供飯。石拱橋建成之後,即無須年年整修,對當時的對外交通貢獻非常大。

糯米石拱橋

糯米石拱橋

糯米石拱橋

楊阿松之子楊接珍及楊鏡舉承襲了楊阿松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的家風。民國64年橫山鄉公所闢建騎龍聚落至頭份林的橫鄉產業道路(竹35-1)。楊接珍及楊鏡舉極力奔走勸募,出錢出力,捐出部分土地,也和楊阿松時代一樣為造路工人供餐,促成此一鄉道的建立。橫鄉產業道路(今稱橫豐產業道路)施工完竣後,和竹34及竹35銜接形成一環狀路網。加上竹35-1通車後大山背居民出入不須經由騎龍古道和茶亭古道,大山背交通變得非常便利。

民國66年橫鄉產業道路建成後,由楊接珍代表楊家,接受橫山鄉公贈送感謝狀。

楊熾和的父親楊鏡舉(大正6年生/1931)不但熱心公益,善於助人,同時也熱心教育,民國62年10月14日獲得豐鄉國民小學頒發獎狀。

橫山鄉公所出具之感謝狀

楊鏡舉熱心教育獎狀

楊熾和表示,他的祖父楊阿松雖在日本時代經營茶葉致富,但為人謙沖自牧,同時熱心公益,造橋鋪路,出錢出力。在橫山、竹東、芎林、關西一帶非常有名,當時人稱「阿隆伯」、「楊隆伯」。楊熾和說他兒子在竹東做生意,有一次他住兒子家,一早前往兒子住家附近的伯公祭拜,忽然有一位比他年紀更長的長者和他搭上話,問他住那裡,不大常見到,他回答大山背,長者接著問大山背有一位大善人叫楊隆伯你認識嗎?楊熾和很驕傲的回答「他是我的阿公」。

參考資料

附錄一:
口述資料來源:
■楊熾和先生/民國34年生                        ;訪談日期2021/03/21
■楊熾乾/昭和15年生(1940)                     ;訪談日期2021/03/21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1.【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票證】民國66年楊接珍奬狀
2.【文化景觀/歷史文化路徑】麒龍古道
3.楊石屋、楊阿松畫像、楊鏡舉熱心教育獎狀(不計票數)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橫山鄉

類型(屬性)

聚落與建築景觀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