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鑿水圳的奇蹟——埔角溪、五里埔圳與蝙蝠洞
文|游永福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完全使用手工具來開鑿建造的五里埔水圳,能夠順利完成,乃因「來自新竹竹東,時任鄉長的范坮烜先生,為了讓工程如期完工,常常親自到埔角溪現場監工;由於當時從甲仙到五里埔只能徒步而行,為了節省往來時間,鄉長乾脆就在工寮過夜。」 ──民與官,都這麼打拼,這種精神在今日是不容易出現了。
民國81年的石磯谷巨石與陳誌誠,比例懸殊(陳誌誠提供)
民國73年的五里埔圳引水隧道(蝙蝠洞),水深達小腿肚(陳誌誠提供)
民國46年,第二屆鄉長范坮烜先生極力爭取新建五里埔水圳,在農復會、省水利局、高雄農田水利會鼎力支持下,終於在民國48年2月16日開工興建,民國49年6月30日竣工,⋯⋯(略)。目前五里埔水圳為高雄農田水利會灌溉轄區,其水源地埔角溪下游乾涸河谷,布列著奇形怪狀的巨石,形成特殊的景觀,現為本鄉最具潛力的觀光地區。
鄉志指述的這一「埔角溪」、「布列著奇形怪狀巨石」的「乾涸河谷」段落,民間是以「石磯谷」(圖7-1)來稱呼。鑿穿山壁的五里埔水圳引水隧道,由於伸手不見五指,吸引蝙蝠群居成了探險勝地,人們則以「蝙蝠洞」(圖7-2)稱之──這2個特殊景觀,為小林與甲仙本地人,及聞風而來的遊客喜愛流連,可惜都毀於民國98年(2009)的八八風災。
那麼,五里埔與埔角溪的身世,還有五里埔圳的現況,又是如何呢?1905年11月8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阿里關庄土名埔角原野,官有地九十町,其地可由阿里關庄通山內」的報導; 1905年12月21日,又有「如埔角原野,當光緒15年(按:1889年),開鑿通臺東之道路,嘗駐兵辨於此……據阿里關庄民所述,往年清兵屯此,村民始出此地墾拓;迨兵撤後,生蕃時多出沒,是以逃歸本地,而耕作至今絕望」的指述。
1904年《臺灣堡圖》之埔角原野、埔角溪與甲仙鎮海軍墓相關位置(圖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堡圖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php,2020/9/8瀏覽,游永福編輯)
上兩則報導,讓我們知道當時屯駐清朝官兵,及部分官兵病死之後就地埋葬而留下的「甲仙鎮海軍墓」所在高臺地,《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依據當時從阿里關庄過來開墾的鄉親之指述,稱之為「埔角原野」;而在《臺灣樟腦專賣志》一書裡,有同一年度的「明治38年(按:1905年)蕃薯寮廳的製腦地、腦灶與腦丁數」資料,在外英紅仔寮山部分,由南而北,製腦地點有景屎湖、內防寮、深溝坑、蕃仔寮、走水、埔角等地,名列最北的「埔角」,腦灶有16灶,臺灣人腦丁男26人、女8人與腦丁小屋; 由於該地是叫「埔角原野」,又簡稱「埔角」,旁邊的溪流稱呼為「埔角溪」乃名正言順(圖7-3)。只是,「開鑿通臺東之道路,嘗駐兵辨於此」的時間點,依據墓碑碑文所示,是清光緒12年(1886)才正確。
那麼,埔角原野與五里埔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昭和15年(1940)9月,有位無法確知職務的日本官員中田牧川,因事走訪高雄州的六龜、甲仙、五里埔臺、小林及更深山區偏遠蕃境十多天,心有感觸寫了〈蕃境行腳之歌〉詩作,詩作於同年10月8日發表於《臺法月報》,詩的第二首為〈五里埔臺之詩〉,其第一節、第二節與第三節是這麼書寫:
著名的五里埔臺/標高已達二千尺/東西森林密佈/山巒層層圍繞/此乃與文明無緣之偏鄉
此帶狀分布之偏鄉/縱橫五里之路/沿並排相思樹而行/吾心滿溢思古幽情
山中除草的少女們/笑聲轉為嬝繞回音/叢生之百合花展笑顏/雖無對其讚美褒揚之人/五里埔臺仍逕自滿佈芬芳
詩的第三首為〈小林部落〉,第一節是這麼書寫的:
越過五里埔高丘/V形深谷涓涓清流/淙淙水聲美如音樂/小林鄉美景彷若夢境
民國100年3月13日,在五里埔南側電信高塔拍攝的五里埔全景(許淑卿攝,2011)
依照「越過五里埔高丘」來到「小林鄉」的順序,在〈小林部落〉之前是〈五里埔臺〉,確實符合五里埔與小林兩地的地理位置。而五里埔臺,其地形樣貌為「此帶狀分布之偏鄉 / 縱橫五里之路」,可以知道臺地屬帶狀形式;從中穿越的道路縱長五里,都符合1904年《臺灣堡圖》與今日五里埔的地貌。或許,是因為埔角原野臺地地形這樣獨特,所以乃有「五里埔臺」新名稱出現;而鄉親,則是習慣「五里埔」簡稱,至今不變。
那麼,五里埔圳是如何興建的呢?
施工期1年又135天的五里埔圳,《甲仙鄉志》的記錄並沒有出現引水渠道與引水隧道有多長的資料,引水隧道的寬度與高度,也不見數據──如果五里埔要發展觀光,資料都得明確,才能估算該如何進出?進出又需多長時間?
經過追蹤,由於當時受益農戶都窮,沒有錢來負擔3成的工程費用,所以是以參與施工的方式賺取工資來付費,等於是自己的水圳自己興建。而引水隧道的開挖,當時沒有重機械,只有十字鎬、鋤頭、土鍬、圓鍬與糞箕等手工具,所以是踏踏實實一鎬一鋤在岩層中挖掘出來的,可說相當辛苦,也很有價值。
民國108年(2019)4月30日,甲仙愛鄉協會邀集小林社區發展協會朋友,進行一次測距輪實測與現地踏查,希望能釐清五里埔圳相關數據。由於隧道不通無法進入測量,只能以位置相關的溪底工程便道來實測,得到的長度為500公尺,彎曲的山勢,暫時以100公尺誤差來計算,推估從隧道入口到隧道出口,引水隧道長度約為600公尺。引水渠道,實測之後為719公尺,加上陡坡崩塌段約5公尺,長度約為724公尺。兩者相加之後,五里埔圳總長度約為1324公尺;希望,將來能有專家協助進行精密測量。
五里埔圳長度實測之後,截取衛星地圖一一標示相關位置與數據(游永福標示)
引水隧道有一段外露的水橋隧道,隧道兩側,頂部都覆蓋了厚鐵皮,且鐵皮已經生鏽了,顯示災前即已經有破洞;左側鐵皮下方,八八風災的土石流還衝開了一個大洞口。從洞口進入觀察與量測,發現隧道的倒U型內壁與底部,施作了混泥土固定;隧道高度為150公分,寬度為100公分。所以進入隧道,堂堂五尺以上的男子漢得學習彎腰與低頭,確實是鍛鍊可屈能伸韌性的探險好場域(圖7-6)。而隧道內的土石堆,大小石頭夾雜,最長的達35公分,可以知道當時隧道入口遮檔雜物進入的鐵閘欄,已經為八八風災的強力土石流衝毀。除此,隧道內還有少量的水流動,水的來源,推估有兩個可能:一、隧道仍有溪水流入,說明隧道仍堪用;二、隧道內有地下水滲入,此表示隧道有了裂痕。
若要讓五里埔圳復原,引水渠道崩塌段由於山勢較陡,未來可以施作水橋隧道來銜接,以避開後續的崩塌。已經損毀的水橋隧道,則需拆除重建;建造時可以增設安全門與氣窗,安全門是作為緊急出口用,氣窗則利於空氣流通。至於引水隧道的復舊,必須清除侵入的土石,更須挖開隧道入口上方堆積的厚層土石,現代機具與技術非常先進,應該不困難。另外,還須檢測隧道內混泥土結構是否安全?因為攸關將來是否開放探險,所以一定要慎重。
而五里埔圳的興建,《甲仙鄉志增修初版》指出的補助單位中,出現了「農復會」名稱,值得關注。農復會,全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乃民國37年(1948)10月1日,我中華民國與美國依據兩國簽訂的《中美經濟合作協定》所成立,由美國提供資金,安排5名委員管理,其中3名中國人由中華民國政府任命,2名美國人由美國總統任命,亦即是美援單位,也難怪五里埔圳的引水隧道入口牆壁,探險過好幾次的陳誌誠說書寫了「中美合作」4個大字,每個字的大小約15公分見方──這麼有歷史價值與攸關農業發展的水圳,有請相關部門重視,積極協助復舊,因為隧道魂牽夢繫了小林與甲仙本地人,探險過的朋友們也一直深深思念。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 古蹟】甲仙鎮海軍墓
【建築 聚落】五里埔
【文物 文獻史料】日大正5年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
【文物 老照片】民國73年五里埔水圳蝙蝠洞合影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