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水圳與客家常民生活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2/5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4/2
銅鑼鄉西湖溪流域兩旁為河谷平原,先民到此墾耕即以種稻為主,但平原高於河流,因此,利用高低差將水引到稻田便是先民到此開墾時最重要的一項水利工程。西湖溪發源於三義關刀山,流經三義、銅鑼及西湖鄉,沿途築有很多條水圳。由於西湖溪中上游處沒有工業污染,因此每一水圳的水質都相當清澈,有些甚至會有小魚小蝦在水中悠游。水圳做為農田灌溉的水源,除了圳道本身之外,尚有其他的相關建築,例如:入水口的水閘門、分水閘門、分水渠道、口琴橋以及洗衫坑等,這些設施都與水圳相關。

水閘門

水圳是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將水從高處引至低處的水田灌溉,引水進入水圳需先建築堤壩,然後製作閘門將水引入。水圳沿途都有需要灌溉的水田,將水圳引到田裡也會以水閘門控制水流量,避免引水過多,影響水稻的發育。

分水渠道

有些水田高於水圳,無法直接引入水圳的水,必須在遠一點的高地另築一條小的分水渠道,透過這條高過田地的分水渠道引水入田,因此我們常看到有兩條並行的水圳,有時甚至在分水的地方有三分水的現象。

過水橋(水梘)

銅鑼的水圳大多南北向,經過雙峰山腰時會通過大大小小的東西向小溪流,故而需要建造過水橋橫跨小溪流,這種建築因外形像口琴一格一格的,故稱「口琴橋」,但客家人稱為「水筧」或「水梘」,因為以前的這種過水橋多用竹或木頭製作,故而「水筧」的筧從竹,故名思義即是用竹子搭造的過水道;「水梘」的梘從木,即是用原木剖半挖空,架在小溪流的兩邊讓水圳的水流過。

現在這種跨越式的引水道是用水泥製,為方便巡水員行走其上,在水道上每間隔40、50公分即設一條寬約20公分的橫樑結構,長長的水道上有架設一條一條的水泥條,就好像口琴一樣。銅鑼的過水橋有好幾座,大大小小的都有,最長的一條要屬沿著高速公路橫跨的口琴橋了。

洗衫坑

水圳的水流豐沛、水質清澈,除了是灌溉用水外,常見在自家門口舖設大小的石頭做為洗衣服的場所。銅鑼的水圳有的會經過居民的家門口,為方便使用水圳的水,會設立一小塊石頭舖面,方便洗衣、洗菜。

位於雙峰山腰上的銅鑼灣圳洗衫坑算是規模相當大了,在水圳邊舖設了十幾處洗衣的座位和搓衣服的石頭,小的石頭是座位,大的石頭是搓洗服用的,社區還在洗衫坑上方架設棚架,為來洗衣服的婆婆媽媽遮陽擋雨的,相當貼心。

往明新堂的路邊也有一處洗衫坑,流水是東田洋圳的主圳道,水流也相當豐沛。東田洋圳流經此處較為開闊,在水圳兩旁都舖有洗衣的石頭,洗衣服時也可以面對面話家常。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