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技術保存 -

傳統客家歌謠的種類

姜雲玉 撰述日期:2016/12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3/1

壹、客家歌謠:

客家歌謠的廣義解釋:凡是以客家話演唱的歌曲和唸謠,就統稱為「客家歌謠」或「客家民歌」。它不受限於《辭海》中的釋義「合樂為歌,徒歌為謠」,或是一般通俗的解釋「唱為歌,唸為謠」。老ㄧ輩的客家人,更以「客家山歌」四字,代表所有的客家歌謠。 所謂「傳統歌謠」,指的是前人留下的歌曲和唸謠;它是各族群在長期的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集體創作;它的作者以及產生的年代大多不可考,靠著口耳相傳,世代傳唱所累積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其內容包含有,山歌、小調、童謠等、甚至涵蓋口說藝術、三角採茶戲、創作民謠和宗教科儀等。

貳、台灣傳統客家歌謠的分類:

(ㄧ) 客家歌謠比賽分類
客家歌謠比賽的活動,對於客家歌謠的分類的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天穿日」的竹東山歌比賽,從民國54年創辦至今,累計為53屆,其參賽組別以歌謠屬性分類者,從最初的三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沿襲久遠,成就了「三大調」的說法。大約民國80年以後增設「小調」組。另外如長壽組、少年組是屬年齡層分類,早期少年組主要以鼓勵客家後生晚輩多多參與,選唱內容較不受限。男女對唱組則屬於表演形式分類,其演唱的內容多半為客家三腳戲的選曲或客家小調;後來增設的「超級組」所唱的內容,仍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為限定範圍,因此「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是客家傳統歌謠的重要之分類。


(二) 區域性代表曲調分類
歷史悠久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分類,對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族群來說已是習以為常,這樣的「約定俗成」也已經成為其它單位,舉辦相同類型比賽的參考版,但這種除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外的曲調,包括美濃山歌或高屏地區山歌一律統稱為「小調」的分類方式,顯然不妥,也不符合其歌謠屬性。為了文化推廣和歌謠傳唱,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發行「客家歌謠選集」即是以廣納百川的思維,進行台灣整體客家歌謠彙編工作,「傳統篇」以台灣北、中、南等區域做為劃分,收錄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傳統歌謠52首,另外,還包含收錄「現代客家創作歌曲」41首;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大埔調」、「正月牌」、「送郎」、「半山謠」、「歌去採茶」 ......等。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等。小調十分豐富,有膾炙人口的「糶酒」、「桃花開」、「開金扇」、「五更歌」、「瓜子仁」、「洗手巾」、「鬧五更」 .......等。中部客家歌謠代表如:「東勢山歌(滿山逡)」、「挑但歌」......等。

(三)專家學者的論點
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客家大戲戲曲大師鄭榮興博士,在其所著「台灣客家音樂」ㄧ書中指出「九腔十八調」若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腔」、「調」兩個系統。其中「腔」的系統底下又分為 「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類。其音樂有兩大特色:ㄧ、「依字行腔」即曲調進行必須配合語言聲調。二、音樂結構符合「板腔體」的基本形態,音樂是由兩對上、下句所組成。「山歌腔」是由「四縣山歌」發展而來,如「老山歌」之類,其主幹音為「La 、Do、 Mi」近似 「小三和弦」。「採茶腔」則屬於採茶歌系統。根據專家的說法,台灣客家採茶戲唱腔以將「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系統穿插使用,甚至吸收其它山歌民謠,經藝人的改編加工之後,發展出 「平板」、「山歌子」等曲腔。


(四)客家小調
「客家小調」原本係指,客家採茶戲中的調;小調的形式多樣且富於變化,相對於山歌,曲調結構較為工整,唱詞又因民間藝人傳授或唱本流傳,所以比較固定;有的曲調吸收了江南民歌小調的韻味,顯得婉轉而流暢,如「剪剪花」、「五更歌」......等,在台灣有許多與原住民歌謠和閩南歌謠相互融合的山歌小調,如「半山謠」明顯的結合了原住民的曲調節奏,而「撐船歌〈桃花過渡〉」、「病子歌」等,是與閩南族群共用的曲調,是族群相融的具體表現。

「客家歌謠」是客家音樂的精髓,客家文化的瑰寶。在臺灣,客家文化的發展環境,近百年來可說是個「劇變」的時代,而與客家人息息相關的客家歌謠,也隨著大時代的交替,發展轉型快速。包括「現代客家創作歌曲」相對以往,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然而「繼承傳統、創新未來」仍會是客家歌謠繼續發展中最具前瞻踏實的道路。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