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儀式與節慶 -

三義鄉坐鎮八方的守護神—土地公

羅錦田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4/1
人、土地與土地公的關係
人類對土地伯公之祭拜或崇拜,因文化、環境、生活型態、農作方式之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土地祭拜」形式。透過土地祭拜衍生出不同的人群組合型式,再依其「生活方式」型塑出不同的文化區域。不同的文化區域會呈顯出不同的「文化景觀」,故而經由土地伯公祠構造與其祭拜、信仰,可窺出當地草根文化與生活豐簡之概略情況。

客家人則稱土地公為伯公、福神、大伯公、大伯爺,在民間對土地公較為尊崇的稱呼為福德正神、福德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土地神可説是信眾最多的神祗,也是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由祂掌管的業務,可說多如牛毛,大至村莊安危,小至人間禍福,幾乎無所不管。但對早期前往山區開發的墾民而言,土地公卻是人與在地神靈溝通的重要管道,尤其開山動土過程中,如何和原居在地的無形眾生陰陽平衡,土地公扮演了重要角色。

雙潭村榕樹大伯公外觀豪華。(羅錦田攝/2020.8.5)

三義土地公的分布與特色
三義以客家人居多,伴隨從原鄉帶來的安土重遷的概念,使三義鄉內的土地廟多達138座之多。細細分析還可發現,開發越早、越是戰事吃緊的邊防地區,土地公廟的分布便越是密集。例如開發最早,又常遭泰雅族侵擾的雙潭村內就多達33座,其餘各村分布狀況為:雙湖村19座、廣盛村12座、勝興村18座、西湖村20座、龍騰村23座、鯉魚潭村11座。這些土地公有些位在聚落的旁邊,有些則位在聚落的中心,像雙潭村的土地公座座緊隨聚落,有些甚至一個聚落之內就有好幾座。顯見土當時的地公不僅只是陰陽溝通的橋樑,也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帶給人們最大的心靈慰籍。 

雙潭大楠樹百年石棚伯公。(羅錦田攝/109.8.5)

伯公的形式多樣,有特牌形(羅錦田攝/2020.8.5)

也有金身形(羅錦田攝/2020.8.5)

三義的土地公經歷近200年的變遷,無論職掌及建築形式,都發生極大變化。先民入墾初期,大多以靈石或大樹式伯公為多,逐漸的改建為石棚式或水泥板蓋的小祠,後來因為經濟富裕,又改為磚造結構及單䦕間宮殿式建築,而今仍維持靈石的僅剩3座,維持小室的僅剩26座,一一見證時代變遷。

另外就伯公的形式而言,三義鄉境內供祀伯公塑像者計48座;供祀伯公特牌的有75座;只有刻字的有7座;而只立石頭供奉者有5座;立小木牌者一座。儘管規範造型不一,但其守護地方的神威顯赫,常年受到信眾的信奉和依託,成為各方信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心靈依靠。
隨著近年來社會的變遷,鄕間居民逐漸向外遷移,原散落於偏遠山區之伯公,被人們紛紛將請下山,合併於其它伯公廟裡,形成「聯合辦公」的特別景象。像雙潭老伙房伯公廟,便合祀了17尊土地公、翠澄橋福德廟休合祀神有11尊、龍騰七櫃坑伯公合祀9尊、樟樹伯公合祀7尊等,合祀數量多也顯示出社會發展人口遷移變化快速。

福德廟的信仰與祭祀
土地公為最基層的神,所以也享有一定的祭祀與儀軌。一般民間多以農暦月2日為土地公生日,部分社區會在這天請戲班演戲或者舉辦大雞比賽來為土地公慶生;另外農曆7月開鬼門時,有些土地公廟也會辦理超渡法會,而最常見的則是每月初2和16日的「做牙」,其中農曆2月2日為「頭牙」,農曆12月16日為「尾牙」,「做牙」的人通常都是做生意或開公司的人,他們多把土地公當成財神在奉祀,「做牙」拜完的食物通常會分送給員工,或大家一同享用,稱為「打牙祭」,一旦到了「尾牙」則更是一定要宴請員工,以慰其一年辛勞。這種習俗,據說在台灣及福建一帶最為流行,而三義客家因普遍保有這項習俗,使得這些小小的小土地公廟,也是人來人往,好不樂鬧(維基百科:2021)。

參考資料

1.吳兆玉、彭宏源,2006,《尋找先民的守護神》。苗栗:苗栗縣政府。
2.維基百科,做牙,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9A%E7%89%99(2021.04.01)

區域(鄉鎮)

苗栗縣 三義鄉

類型(屬性)

民俗儀式與節慶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