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古物傳家寶 價值知多少

劉榮春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7 更新日期:2023/8
傳家寶,不只見證家族歷史,也可能是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的古物。持有人應妥善記錄保存;如無鑑識與保存能力,建議評估捐贈政府部門或專業博物館典藏的可能性,透過深度的調查研究、保存與維護,讓文物得以傳世,留作後代的有形文化資產。

走訪西湖鄉的祖堂、公廳,在開放空間發現許多公開陳列的神像、神牌、匾額、祖先畫像、神(祖)龕、公案桌等文物,住戶或受訪人只能約略轉述祖先大略的說法;有些則完全無法描述,無法了解傳家文物的歷史、文化、科學意義與價值,或其與家族的特有淵源,造成詮釋上的難度。

本次調查共查報39筆文物類文化資源項目,其中有2筆請教國內文物學者專家,認為在台灣相當罕見,值得進一步調查研究,並評估其是否具有提報為古物類文化資產的保存價值,取得文化資產保存身份。其中一件是清乾隆26年(1761)的磚契,磚契上的年份,在台灣傳世的磚契中,可謂數一數二;另一組則是清朝年間的紙質觀音與金童玉女像,頭部塗料特殊,歷經百年,依然展現光澤,因為紙質神像通常會配合儀式火化,傳世者少,亦屬罕見之文物。

龍神香位合奉磚契

清乾隆26年磚契
磚契又稱「陰陽契」,以毛筆書寫契約文字在正方形片狀紅磚上,為建造宗祠之契約。其內容註明訂立契約的時間和見證人等姓名,一般埋在宗祠祖龕土座正中央地磚下,可作為鑑別建築年代的文字憑據。台灣民間興建宗祠或廟宇時,通常會在神龕下方設磚契 。學者林美容在〈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 中提到,磚契內容說明主神某某已向地基主購得該地;國內文物學者李建緯撰文則指出,臺灣發現的磚契,為買地劵的一種安座奠安儀式,主要目的是向掌管土地的神靈,稟告陽間地權契文書 。

台灣保存完整的古磚契並不多見,西湖鄉某祖堂公廳神龕下方龍神香位,供奉兩片一對的方形老磚契:一面墨書契約文字,另一面墨繪太極八卦圖與文字。磚契落款時間為「天運辛已年(清乾隆26年/1761)玖月」,兩塊磚契文字面朝內對合,立於磚砌龍神香位上,與龍神同受香火供奉,安座迄今已逾250年。文物學者李建緯指出,清乾隆26年落款的磚契,在台灣目前傳世的磚契中,堪稱數一數二。

磚契文字提到該祖堂座落位置當時的行政管轄與地名「臺灣北路淡防分府竹南貳保伍湖下塆仔庄」,還有祖堂起造人姓名與相當的文字紀錄。依持有人族譜資料記載,磚契落款時間為清乾隆26年(1761),當時來台祖約27歲,磚契上的年款,提供了公廳創建年代的文字憑據;文中記錄建築位置,也符合清乾隆年間西湖行政歸屬。與龍神合奉的磚契,保存狀況良好,家族依傳統每日上香供奉。

磚契上方披紅布

磚契繪太極八卦圖

磚契文字

清朝紙神像
台灣民間對於神像製造的材料有所謂「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的說法。西湖鄉某公廳神龕,供奉一組觀音金童玉女像,以捲銅絲為骨架,紙板絹布塑身形,面容為泥塑土頭配合精筆描繪,家戶表示此文物傳世已有一百多年。調查人員提示照片請教國內文物學者李建緯,以及雲林北港紙塑藝師蔡爾容,他們皆認為,紙類神像一般多配合儀式火化,傳世者罕見,值得保存與調查研究。

這組紙神像共有觀音、金童、玉女三尊,立姿安奉在一只四足方形木盒裡,木盒前側有一片上抽式毛玻璃。觀音像高約16公分,金童在左(龍)邊、玉女在右(虎)邊,高度僅及觀音肩部。觀音右手無名指與拇指相捻作蓮花指狀,手心朝左,左手掌微握作持物狀,金童玉女拱手作揖。神像捲銅線為骨架,紙板、絹布塑身形,觀音耳掛如意,面容為泥塑「土頭」,表面光滑細緻,工筆描繪小眼細眉。觀音、玉女梳髻,白色面容,觀音頭頂留有銅絲骨架,可能為以前風帽造型的支撐;金童膚色面容,頭巾藍白色彩明顯。

由於長期在開放空間陳列供奉,部份紙板、絹布衣飾多已褪色且部份脫落。逢甲大學文物學者李建緯認為,紙類神像多配合儀式火化,傳世者罕見,他個人在台灣僅看過二、三件而已,具有保存及研究的價值。

雲林縣北港紙塑神像藝師蔡爾容(民國52年生)說,物件為半絹身紙神像,銅絲捲線,白紙板為骨,外覆絹布。紙塑工藝自明代起分成南北兩派:南派以糊紙燒化作品為主,北派採脫胎換骨手法,配合紙塑(半絹身)或全部泥塑金身,用於神像製作。此類工匠多在泉州從業,加上文物面容吊眼、小嘴等特徵,較接近大陸工匠手法,他推測此文物應為清朝時在大陸製作,再運來台灣。

上百年歷史的神像面容,為何能保持表面細緻與光澤?蔡爾容指出,「土頭」可能添加一種失傳的特殊材料作塗料,古法是取某種甲蟲餵食孔雀,收集孔雀的排遺,加水熬煮,三斤排遺僅能熬出一碗的膠質,塗於土頭表面,可以持久保存光澤。大陸文革浩劫,半身絹身紙神像已經相當少見,台灣也十分罕見,本文物歷經一百多年,保存狀況算是不錯。不過,半絹身紙神像一旦內層紙板出現裂損,絹布等部位劣化速度會加快,建議應送專業單位(博物館)維護保存。

觀音金童玉女紙神像

觀音金童玉女紙神像供於木盒

觀音金童玉女紙神像側面

訪談紙藝專家蔡爾容

蔡爾容說明土頭製程

蔡爾容珍藏四海龍王的土頭,表面塗料歷經百年,依然呈現光澤


豪心妙手匾
五湖村上灣賴崇達武秀才宅第公廳牆上,有一面清光緒10年(1884)落款的木匾,曾經失蹤多時,一度被拿去當穀倉蓋,民國50年代才被發現掛回公廳。這塊木匾似為全板雕刻,後方有兩根穿榫直接補強固定,匾板長189公分、寛49公分、厚3公分,無匾座,下方僅靠鐵釘支撐,上方以兩條鐵線拉撐固定,木質不明。匾板漆黑,局部脫落,中行以圓刀陰刻手法,雕出書法行楷體「豪心妙手」,上款陰刻「光緒十年仲秋」,下款陰刻行書「希齋先生性情慷慨精於岐黃 侃  (寶)人抱恙竹城承賜妙方一服而愈茲 侃將往權嘉篆瀕行書此㕥志不忘 前知新竹縣事周志侃書贈」,中行、下款文字有髹金殘跡。

《西湖鄉志》記載,五湖上灣賴維侯裔孫賴崇達,字志達,號希齋,曾在新竹北埔金廣福墾首姜家習武,清咸豐年間獲武秀才(庠生)名銜 。賴家後裔賴廷璋(民國37年生)說,武秀才崇達公擅長「把火脈」,推測是當時賜藥方治好時任新竹知縣周志侃的寶眷,方獲匾音,賴家再請專人製匾紀念。不過,他自小沒在公廳看過這塊木匾,直到民國50年代,一位親族發現了這塊當穀倉上蓋的木匾,才拿回公廳懸掛,並臨時釘鐵釘支撐,所以未見當時的匾座。

《苗栗縣志》記載,周志侃,浙江錢塘縣人,監生,清光緒9年(1883)曾代理新竹縣知縣 ,木匾上款清光緒10年(1884)知縣已非周志侃,故其匾音書道「前知新竹縣事」。這方木匾直接說明崇達公與當時政要往來情誼,也證實清朝的武秀才崇達公,精於岐黃(中醫)之術的往事。

豪心妙手木匾

木匾下款陰刻贈匾緣由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訪談對象 賴廷璋/民國37年生。
                                         徐讚生/民國38年生。
地方誌: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頁186。           
              西湖鄉誌編纂委員會,陳運棟,1997,《西湖鄉志》,頁125、161。
文獻期刊:林美容,2000,〈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頁129。
碩博士論文:戴文峰,2005,〈台灣民間「地基主」信仰之研究〉,頁54。
網站資料: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9908482793658/posts/407709414013563RL,2022/01/22

引用普查票:
1.清乾隆26年磚契
2.觀音金童玉女像
3.清光緒10年武秀才宅第豪心妙手匾

參考資料

戴文峰,2005,〈台灣民間「地基主」信仰之研究〉,頁54。
林美容,2000,〈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頁129。
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9908482793658/posts/407709414013563RL,2022/01/22。
西湖鄉誌編纂委員會,陳運棟,1997,《西湖鄉志》,頁610。

區域(鄉鎮)

苗栗縣 西湖鄉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