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阿里關庄石碑」洩漏阿里關身世

文|游永福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高雄市甲仙區的阿里關庄震威宮,保留了兩塊珍貴石碑,時間比較早的「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立碑時間為「光緒拾伍年梅月」;晚22年的「修建阿里關公廟捐題緣金碑」,則立於「明治肆拾四年桐月」。
 
「光緒拾伍年」乃西元1889年,「梅月」乃農曆4月,依據「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碑文所示,此碑乃主事隘首羅陳慶,協同庄老劉里金、潘阿和、潘丁朱、何明糖、江文七、金連、許瑛來、陳和尚等8人一起同立,記錄了隘首羅陳慶主事的阿里關公厝新建之捐款建廟事宜,並羅列了捐款單位、捐款人與捐款金額,以昭公信。而「明治肆拾四年」乃西元1911年,「桐月」即農曆3月,依據「修建阿里關公廟捐題緣金碑」碑文所示,此碑乃主事劉丁和、潘水凉、劉天恩,保正洪明興,甲長金治、劉丁和、潘貴生、金樹發、潘丁才、潘春香、吳目、吳客人等總計11人所同立(主事劉丁和與甲長劉丁和為同一人),記錄了修建阿里關公廟捐題緣金之捐款建廟事宜,為昭公信,同樣羅列有捐款單位、捐款人與捐款金額(圖14-1)。

圖14-1 兩塊阿里關庄珍貴石碑,民國107年1月23日,阿里關庄庄民興高采烈,迎入震威宮右門裡面,嵌入牆壁安奉(游永福攝,2018)

〈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記〉裡出現的「隘首」,即隘丁之首,亦即隘丁的統領是也(圖14-2之1)。隘首名詞的出現,讓我們明瞭,阿里關庄(圖14-2之3)這一關卡,作為原住民大武壠族群與內攸社群及簡仔霧社,進與出關隘的事實,直至光緒15年仍然存在。而清朝時期的內攸社群,主要有排剪、塔臘、雁爾及美壟四個社,日本時代稱呼為南鄒族;簡仔霧社又稱「干仔霧社」,日本時代稱之為中鄒族。清領時期,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屬內攸社群領域,從玉井地區遷移過來的大武壠族群,在每年農曆12月,都要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給內攸社群,作為在此生活的代價,所以兩個族群一直和樂相處。在遷移過程途經甲仙地區的簡仔霧社,也要求大武壠族群給付外來生活物資,大武壠族群基於族群和諧考量,也適量給付,但是背地裡卻揶揄簡仔霧社為「乞食番」。而碑文中,出現了「五穀王會」與「上帝爺會」兩個捐款單位,各自捐款最大筆的「銀二十元」(圖14-2之4)。五穀王會裡的「五穀王」,即神農大帝;上帝爺會裡的「上帝」,即玄天上帝──兩尊神尊,乃是公厝主神。碑文裡,還出現捐款人「吳客人」(圖14-2之5)──這位吳客人,在明治44年的〈修建阿里關公廟捐題緣金碑記〉裡是以甲長身份出現,且捐了款(圖14-2之2、6)。
那麼,吳客人會與客家人有關係嗎?經過追查,吳客人沒有自己的戶政資料,因為甲仙地區的戶政調查,是在大正年間才進行;而在吳□丁的戶政資料裡,其戶主事由欄有「大正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前戶主死亡二付戶主相續」的記載,吳□丁的父母欄登錄的父,即吳客人;而種族欄,註記為「熟」字,亦即吳□丁與吳客人,都屬原住民大武壠族群。然而,民國106年(2017)來自臺北的城隍爺女兒劉淑鑾老師,為了「大正四年反」訪問吳客人的曾孫吳阿香,吳阿香自稱祖先來自北部地區,是客家人,所以訪談板出現了「有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一生勤儉持家」的標題(圖14-3),可說見證了《安平縣雜記》:「考其實在,若是番族脈絡,只潘、金、劉三姓為正派;此外別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脈,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的記載。 

位於臺南市南化區玉山里65號的鳳山寺,保留了一塊「新建廣澤尊王壇祠捐題碑」,碑文如下:
竹頭崎庄新建壇祠,主事隘首羅陳慶,江俊、胡文定協仝諸人捐緣名次開列于左:
聖王會出艮五十二元,真人會出艮二十元,羅陳慶捐艮三十二元、江琴觀捐艮三十二元。賴清連捐艮二十八元,賴阿春捐艮二十四元、鄭鳴知捐艮二十四元,職員江武成捐艮十六元,溫法捐艮二十四元。胡文定捐艮十六元、羅占觀捐艮十六元,朱壽觀捐艮十二元、邱進觀捐艮十二元、羅恪觀捐艮十二元、江漏炳捐艮十二元。 蘇蘭觀捐艮八大元,張烏秋捐艮六大元。江傳生、陳允觀、胡正觀、各艮四元。戴兩觀、張三元、張海能、張文生、陳得生、張敗剪、胡戇、胡鎮、胡焰、胡未、胡常、楊糖、江城、張漏萬、薛芮,各艮三元。潘天來、張全、柯興、張循、石九尾、張萬生、張西伯、鄒能、鄒糖、江和生、江象、林媽返、李貴、張武、張勇、張三連、李賢、張良海、胡厚、胡點、胡川、謝鎮、邱閂、蘇生、姚天順、黃發、郭瑞隆、李港、羅振榮、陳銀為、張媽求、吳允棟、羅榜、陳知、林山,各艮二元。 張芽、胡福、陳牛港、蔡蔭、潘居、賴獻、林路、林記、張烏龍、江番王、鄒進、鄒萬生、張眛、江水進、姚嘉、張阿英、江西、張來、胡□、胡新春、胡通、翁期安、周港、林海、謝王、賴元壽、邱賽、張喜、謝德、江生、賴叢、張興、李天生、江雲、韓才、李歲、徐番婆、黃寄生、邱閂、黃見、林歷、賴通、江隆美、張合、許籴、李為、江有月、羅盞、黃究硯、張究、李山知、嚴傳、張屋、陳永成、黃崑英、向党、林料、林欽、王春杜、楊呆九、楊榮、林碨、李才、陳錐、楊保、林協、黃紫、鄭花尚、王權、雷北、王呆、徐坤、江搝、張春仲、石葵、羅仚、羅信、許尚、許火、張元、江進福、江免、黃萬尚、陳肯、黃挨、羅員面、羅朗、鄭頓、許絞、各艮一元。

大清光緒伍年歲次瓜月,諸仝人敬立石。 
由碑文可知,在更早的清光緒5年(1879)農曆7月,羅陳慶也是以隘首身份,來主事竹頭崎庄「廣澤尊王壇祠」的新建捐款事宜。這麼說來,羅陳慶還是個職業隘首,一直帶領隘丁,輪流在有需要的關卡守護關隘。比對〈新建廣澤尊王壇祠捐題碑記〉與〈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記〉裡的人物名,重複出現的除了羅陳慶,只有「羅員面」一位,羅員面在兩地都各捐款銀一元,應該是跟隨羅陳慶一起守隘的職業隘丁,且兩人應該會有親屬關係。
 

圖14-3 劉淑鑾老師訪談時,吳客人曾孫吳阿香自稱祖先來自北部地區,是客家人(游永福攝,2017)

檢視比對明治44年的〈修建阿里關公廟捐題緣金碑記〉裡的人物名字,參與大正四年反的有:潘春香、吳目、金樹發、朱進興、潘清英、潘文王、陳元春、潘清源、張明王、許福壽、江保順、金枝、潘元春、潘文生、潘港、潘丁、潘路、金里興、陳瑞隆、陳枝、張經、潘友才、潘進王與潘春等24位(圖14-1),日本官方是以「匪徒」視之,所以該碑與「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幾年來一直暫時安置在震威宮右下方,只有小亭子遮蔽,長期任風吹、日曬、雨打。
民國106年(2017)12月31日,來自臺北的城隍爺女兒劉淑鑾老師,連結各方資源之後,與震威宮合辦了一場「還真百年,歷史重編;凱門迎賢,超拔耀天;放下仇恨,懷德祖上」的隆重莊嚴法會,並邀請各界熱心長官頒發「義勇狀」給家屬,讓「匪徒」的委屈,得以回復真相且英名長留。還真平反之後,震威宮眾神指示,兩塊石碑可以迎入震威宮右門裡面嵌入牆壁安奉了,民國107年(2018)1月23日上午吉時,阿里關庄庄民興高采烈完成了遷移工作,希望所有的恩怨情仇,就此劃下休止符。

圖14-4 甲仙震威宮大正四年反與噍吧年反抗日義士歸真平反法會,內容:1、劉淑鑾老師分享調查訪問成果;2、祭典儀式進行中;3、頒發義勇狀給義士家屬;4、法會圓滿之後來賓與家屬大合照(游永福攝,2017)

圖14-5 民國107年1月23日,兩塊珍貴的阿里關庄石碑迎入震威宮安奉(游永福攝,2018)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 一般建築】新建阿里關公厝捐題緣金碑、修建阿里關庄公廟捐題緣金碑

區域(鄉鎮)

高雄市 甲仙區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