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雞企鴨的巧變—客庄牲醴的樣式與意涵
林錫霞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傳統宗教中祭祀是對所信仰之神的一種禮敬與供養,儀式中除了要口誦及憶念所信仰之神的威德與教悔,以效賢德,亦應備具各種供品,上供神祈,以感念所信之神的冥冥庇佑。以傳統道教為例,這些供品基本便包括金銀紙、香燭炮、花果酒、牲醴及粿等等(賴世烈,1995:19-58),其中食物類祭品因為大多由信眾家中自製,最能展現信眾心中的誠意與想望,各種材料及各種擺設也寓意了不少內涵,成了有趣的文化一景。
傳統客家信仰以道教為主,一年之中要辦裡的祭祀不少,依序分別為祭天、祭神、祭祖、祭鬼等四種,因為所祭祀的對象不同、身份不同、位階不同等等原因,使得信眾準備的祭品也跟著有所不同。賴世烈指出,「牲醴」是有祭品中最重要的一項,若無「牲醴」祭典便有不夠隆重之感,而「牲醴」古代稱為「犧牲」,《周禮》天官庖人注曰: 「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可知,「牲」就是用家畜製作而成的祭品(轉引自賴世烈,1995:45)。
牲醴的殘全生熟表達對神靈的敬意與親疏
生的全豬
全羊是祭拜天神專用的祭品。(林錫霞攝/2020)
賴世烈對「牲醴」的運用形式提出頗多見解,例如牲醴是否完整代表對神靈敬仰程度的差異,「全」代表最高敬仰,「不全」則代表敬仰程度稍減。而「生」與「熟」則代表人與神靈之間關係的遠近,「生」代表疏遠,「熟」代表親近,例如祭天要用全生的全豬全羊,而且在豬公嘴裡要塞一只鳳梨或橘子;祭拜神明則可使用雞、鴨、魚及豬肉等,其中雞、鴨、魚用整隻整條,煮成半生不熟的程度,或雕成跪形或雕成站形,豬肉則以一隻腿、一塊肉或一顆頭代替即可,但仍須略加川燙,才可置入供盤;至於祭祖,因為祖先是與我們最親近之人,故祭祀多以熟食菜餚為主,所用雞鴨豬肉等都是切好一塊塊盛裝於盤中供祭;而祭鬼,原本不拘形式,坊間亦有「細鬼仔勿堪得大副牲醴」的說法(賴世烈,1995:45),但鬼在臺灣擁有特殊地位,人們對其懷有複雜情緒,祭祀牲醴反而辦得異常豐富,而且十分花俏,苗栗卓蘭鎮甚至常在中元祭時舉辦創意祭品比賽,各式各樣的祭品,花招百出,讓人看得目不遐給。
依祭祀對象不同,準備三牲或五牲
三義鄉位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為十分傳統的客家庄,家家戶戶至今仍維持祭天、祭神、祭祖、祭鬼等傳統,其中祭天以「天神福」及「天神良福」為主,因為「天公」位階很大,所以多半會準備全生的全豬全羊加半生不熟的三牲來祭拜,其餘的祭神、祭祖及祭鬼,因為每家每戶的經濟狀況提升,普遍都以三牲為最基本規格,其中「三牲」主要由雞或鴨、魚或魷魚、豬肉或豬腿等三種祭品組成,一般可以共同置入一個供盤擺置得美麗平整一起祭拜,而「五牲」則在三牲之上再加牛和羊,但客家人心中認為牛幫人耕田,有功於人,一般不忍祭牛,現在多以豬來替代(陳志奇口述) 。
三牲的內容由禽類、獸類及魚類組成。(賴國誠攝/2013)
三牲的內容由禽類、獸類及魚類組成。(賴國誠攝/2013)
拷雞拷鴨代替罪人受刑祭獻
依據賴世烈的說法,五牲中的豬羊在擺置時須雕成「抱腳」狀(即將兩足屈膝,狀似伏跪),三牲中的雞鴨則要將其雙翅反拷,並將雙腳塞入腹內,模樣就如古代犯人拷著刑具、跪在壇前一樣,民間將這種製作的方法稱為「彫五牲」、「彫雞鴨」,這項做法其實來自古老的一項傳統,其意是,古代每年祭天都須以罪人為祭品,嚴責其惡,以死謝罪,並求祈天神原諒,目的在透過祭祀過程警示世人不要為非作歹,以免變成牲犧,慘為供天祭品了(賴世烈,1995:50)但這種以人祭天的做法太過血腥,所以後來改用禽畜代替。現在因為人道主義抬頭,豬羊也不殺了,改用米、麵、紅粄、壽桃等米食材料堆疊成豬羊的樣子做為祭品,這些裝飾精美的創意祭品,有時反成祭祀的主要特色。
做為祭品的雞通常都被打扮成受刑犯的樣子手腳都被「拷」起來。(林錫霞攝/2020)
做為祭品的雞通常都被打扮成受刑犯的樣子手腳都被「拷」起來。(林錫霞攝/2020)
企雞企鴨意涵起家立業、事業成功
三義墾拓始祖之一的李騰華家族,在其掃墓家祭時所準備的牲醴頗為與眾不同,採取的是「企雞企鴨」樣式,「企雞企鴨」取其偕音「起家立業」,意涵「事業成功」。「企雞企鴨」的做法是用竹筷及繩子為工具,將雞鴨彫成脖長、腳立、翅開的模樣,用川燙方式將其定形後,再以站立的方式置入供盤,因為站著的牲醴比一般跪著的牲醴高,所以也代表「鶴立雞群」或「出人頭地」的意思。為了再搏神明眼球,再求一些富貴,有些企雞企鴨的身上還會從豬肚裡取出一片有雪片斑紋的腸網膜覆蓋其上,展現出鳳于飛、翽翽其羽、再上層樓的華采,見者更是無不讚嘆。(林錫霞,2002)
群鴨戲水、鴨巢生鳳意涵呱呱叫
在三義的各種祭祀中,「金華生中元祀神明會」的牲醴的擺置方式也十分特別。金華生神明會中元祀的主祀對象是「萬姓諸公」,祭祀的時間是每年農曆的7月29日下午,祭祀的地點在廣盛老街,祭祀的目的是在敬慰金華生入墾三義時(始於道光23年,1843)因開墾而死難的無子孤魂。這個祭祀儀,過程簡單隆重,祭品以全鴨、豬頭及全魚組成的三牲為主,另外搭配紅粄、壽桃、五果、粽子等其他祭品,其中牲醴是以鴨子為材,同樣利用川燙方式,將牲醴定型為脖長、腳直、翅開的模樣,然後再於牲鴨的腹部橫刀對剖一半,再分置二盤以豎立方式擺放,當多個牲鴨擺在一起的時候,看起來彷彿有些有些剛要浮出水面,有些則剛要沉入水底,展現出群鴨戲水、鴉巢生鳳的趣味,同時也意涵「呱呱叫」。
金華生中元祀的祭品,展現群鴨戲水、鴉巢生鳳的趣味。(賴國誠攝/2013)
金華生中元祀的祭品,展現群鴨戲水、鴉巢生鳳的趣味。(賴國誠攝/2013)
金華生中元祀的祭品,展現群鴨戲水、鴉巢生鳳的趣味。(賴國誠攝/2013)
金華生中元祀的祭品,展現群鴨戲水、鴉巢生鳳的趣味。(賴國誠攝/2013)
透過以上可知,牲醴是供奉神靈的重要祭品,中華文化從夏商周以降到孔子制禮作樂,大致對祭品的種類做了一些基本規範,例如祭天要用五牲,祭神、祖、鬼等則可用三牲,但隨著時代變遷,祭品的內容雖然沒變,但製作及擺放形式,則隨人心想望及偕音求意的發展越見繁新,雖說這些都是為了取悅神明而強加的巧思,但也豐富了祭祀文化,並反映了文化變遷的軌跡。
參考資料
1.賴世烈,1995,《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教館。
2.林錫霞,2002,<怪祭品?祖先交代的>出自《聯合報2020-04-0721版/鄉情版》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