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傳統與知識 -

石頭坑个石頭國民學校

范明棋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在新埔鎮寶石里踏查間,不乏遇見耆老以一種語帶驕傲的口吻問:「妳知道我們寶石以前叫甚麼嗎?」,「叫做石頭坑喔! 石頭變寶石」。「寶石里」位於新埔鎮鳳山溪南岸與芎林鄉相鄰之地,據說在很早以前此地為佈滿石頭的河床地帶,於是先民開發此地區時就以「石頭坑」、「石頭坑庄」作為當地的地名,直到民國39年在全臺行政區重新調整的同時,地方人士以「石頭」名字不雅,而改其稱為「寶石」。

黃登燿、劉煥達,2位耆老 表示,現在的寶石里寶石國民小學,過去叫做「石頭坑个石頭國民學校」,那是他們的母校。「石頭國民學校」創立於日昭和17年(1942),當時為新埔旭國民學校南區分教場。

石頭坑與新埔街因為受到鳳山溪相隔,在交通不發達又沒有穩固的橋樑可供通行前,居住在石頭坑的居民不管是經商、採買,或是孩子就學的問題,在安全考量下都是選擇相鄰,但路程較遠的芎林鄉。日昭和17年,黃登燿、劉煥達剛好到了入學適齡期,新埔旭國民學校南區分教場的成立,大大的解決了當地兒童就學的問題,讓他們可以在本地讀書,並成為新埔旭國民學校南區分教場的第一屆入學生。

分教場剛成立時是利用已閒置的內立派出所辦公室。瓦屋面的泥磚建築,內部格局原有3個空間,為了成立分教場而打通並改成2個空間,一間是學生的教室,一間是老師的辦公室。而當時的校門位於現在校門的右圍牆約中間的位置,進入校門所面對的是一座木構架的「旗台」(升旗台),那是他們每天舉行升旗典禮的地方。後來學校改建後,原來升旗台的位置增設了一座鐘樓。 

寶石國小校門右側的鐘樓

昭和19年(1944),他們就讀2、3年級期間,因為空襲不斷,常常無法到校上課,或是上到一半必須趕緊去避難,這樣的狀態維持半年多,戰爭終於結束了,戰後學校改稱「石頭國民學校」,學校雖然積極努力的規劃校舍新建工程,以期學生能有個好的讀書空間,卻礙於經費不足,最後全校師生都變成了搬運工,每天一半的時間學著新的注音符號ㄅ、ㄆ、ㄇ,一半時間到學校旁邊的鳳山溪搬石頭,力氣不夠的同學,就兩人一組一起扛石頭,另外還得幫忙搬紅磚、水泥、瓦片等。這些看似艱辛的歷程,現在回想起來卻是苦中帶甜,因為他們真切的參與在建校的行列中,黃登燿很驕傲的說:「學校是他們一起成立、一起蓋起來的!」 

日昭和20年(1945)黃登燿新埔旭國民學校賞狀(黃登燿提供)

民國37年黃登燿石頭國民學校畢業證書(黃登燿提供)

民國39年,因地名從「石頭」改稱「寶石」,學校校名也跟著改為「寶石國民學校」。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教,校名再次異動為「寶石國民小學」直到今日。

隨著時代的腳步,學校建設不斷的改建與擴充,我們很榮幸的進入寶石國小校園內,校方特別為我們介紹校內保存除了老樹之外,還有一件具歷史與紀念價值的建築物,這是一座卵石砌建兩段式的升旗台,上面有兩面石碑,底座刻載「中華民國四十一年 第五屆畢業生紀念 九月一日竣工」,上座的石碑刻載「第十一屆畢業紀念 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修建」。

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學校人事異動,關於此座升旗台砌建的詳細過程已無人知曉,唯有出生成長且畢業於寶石國小的劉煥達略知一二,據悉,此座升旗台為當年(民國41年)的老師帶著學生們,專程到鳳山溪上游去找回來的特有黑石,再由家長們捐資買水泥並請泥水師傅施工砌建,完竣後,便提名為該屆畢業生之畢業紀念。 

民國41年砌建的寶石國民學校升旗台

民國41年寶石國民學校第五屆畢業師生合影留念

保留於司令台左側橄欖樹下的升旗台

耆老保存的賞狀、畢業證書和學校保存的老樹、升旗台,均可作為學校創建歷程的最佳見證者,加上2位耆老對於當年生活情景的描述,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機會,這也讓我深深體會一件事「活在當下,把握現在!」,因為生活點滴只能靠耆老的回憶,而耆老的回憶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消失殆盡。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黃登燿,日昭和10年生(1935;2022.03.24 於家中受訪。
劉煥達,日昭和10年生(1935);2022.04.16 於學校右側早餐店受訪。
葉彭穆英,民國38年生;2022.04.16 於學校右側早餐店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公文書】日昭和20年黃登燿新埔旭國民學校賞狀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公文書】民國37年黃登燿新竹縣新埔鎮石頭國民學校畢業證書
【建築/其他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學校升旗台)】寶石國民學校个旗台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口述傳統與知識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