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基督教在新埔

范明棋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相信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在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環境時,心裡難免產生畏懼,會因那個未知的心理而裹足不前,就以我們的宗教信仰來說,因為生長在佛、道教的環境裡,即便沒有刻意的歸屬教派,在進出一般神廟時,心裡自然存在著一份熟稔。

因為文化普查的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並認識不一樣的信仰文化,就如此次走訪新埔鎮,新埔街及周邊就有三座基督教教堂和一座天主堂。

以我負責拜訪的基督教教會來說,依其記載歷史淵遠流長,基督宗教起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第一個教會約建立在公元30年至33年,當時受到羅馬神話多神論的羅馬帝國政府迫害,直到公元313年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史稱「米蘭敕令」,爾後,迪奧多西大帝將其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隨著時代演進,基督宗教不斷的分裂而衍生各個教派 。

新埔鎮的這三座基督教,其中一座是位於新埔里的「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會的起源可以追蹤到蘇格蘭宗教改革,長老教會於公元1560年在蘇格蘭進行宗教改革時正式建立 。據李廷錫長老與呂哲毅牧師 敘述,與其提供的《新埔基督長老社教百週年紀念特刊》記載 ,「新埔基督長老教會」創立人鍾亞妹,出生於清同治4年(1865),為大陸廣東省蕉嶺縣人,幼年隨父親舉家遷徙到臺灣桃園縣墾荒,因生長在種族衝突不斷的環境下,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並成為一名拳頭師父(國術師),不料,在他27歲(1892)那年忽然得了一場全身麻痺而無法起身的怪病,不管任何仙丹妙藥都無效,就在全家陷入無助絕望之際,巧妙的認識了正在傳揚救世福音的馬偕博士。鍾亞妹在得到馬偕博士救治的同時也認識了耶穌,身體很快就痊癒,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和全家人的信仰,並開啟他獻身於傳道之路。

鍾亞妹在清光緒20年(1894)於艋舺八甲庄禮拜堂受洗,並進入淡水神學校念書,畢業後,即派赴廣東省汕頭市長老教會擔任傳教見習1年。返台後,正式任命於北部客家地區傳福音,因為沒有語言障礙,鍾亞妹前後在老湖口、三義、大甲、鯉魚潭、公館、苗栗、新埔、龍潭、竹東、八里分、大溪、頭份、南庄、中壢、東勢、新屋等地區傳道40幾年,成為北部客家庄傳福音的先鋒,並有「臺灣北部客庄的使徒保羅」之稱。期間,「新埔教會」草創於日明治43年(1910),但因民風保守與諸多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新竹堂會議長劉忠堅牧師宣布停止進行了2年的新埔佈道工作。

事隔5年後,日大正6年(1917)新竹教會信徒石帆長老遷居至新埔經商,在交通不便又無橋梁的年代,每逢天候不佳,石帆全家要回新竹教會做禮拜因道路不通,只好在新埔後山較高處的涼亭或大樹下做禮拜,就這樣時而新竹,時而新埔的做禮拜,同時召集附近教友一起聚會,經過好幾年,信主的人逐漸增加,日大正13年(1924)北部傳道局派員前來調查確認,認為新埔已有足夠條件設立教會,於是在新埔中正路正式成立「新竹教會新埔支會」。

支會成立後仍是歷經一段艱辛的拓展事工,好不容易穩定局勢又面臨二戰,在石帆長老全家與湯鼎乾傳道,暨教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安然渡過重重考驗,民國39年10月25日「新埔基督長老教會」獨立,並正式聘請湯鼎乾為新埔教會成立後第一任牧師。隨著教友不斷增加,原設立於中正路的禮拜堂空間明顯不敷使用,民國44年教會將該屋轉賣,另於和平街興建聖殿,民國45年落成遷址,即為現在所見之「新埔基督長老教會」。 

聽完李廷錫長老與呂哲毅牧師分享新埔長老教會創建歷程後,讓我振奮的還有教會內保留著日本時代的記錄簿,一本為日昭和7年(1932)記載各種感恩記念獻金,例如:結婚、壽辰、卒業、就職、落成、新春等,所有的感恩奉獻記錄簿;一本為昭和9年(1934)教會內收入與各項生活開銷,例如:教徒的獻金、柴米油鹽,或鍋碗瓢盆的收支雜記簿。兩本記錄簿均記載至民國50年左右,從中可見幣值的變化與經濟的起落。

新埔基督長老教會

日昭和7年(1932)新埔基督長老教會感恩奉獻記錄簿

日昭和9年(1934)新埔基督長老教會收支雜記簿

另外兩座基督教會均為「基督教中華聖潔會」,依其記載,臺灣的基督教聖潔會,緣於1885年瑞典佃農赫卡夫婦發起的禱告會,爾後發展至中國大陸地區。中共素來就對外國教派抱持敵視態度,所以在民國38年國民軍與中共抗戰失敗的同時,中共將外國教派一併消除,聖潔會宣教工作因而被迫停止,但瑞典籍的克含芳和愛華珍兩位教士,堅持到民國42年左右才跟隨最後一批軍隊來到臺灣,並選擇在新竹傳福音,成立聖潔會在臺灣的第一個教會「新竹教會」 。
徐蘭勝牧師 敘述,聖潔會宣教士陸續抵臺,在進行宣教工作期間,他們發現客家佃農耕作的精神,就像他們傳福音的精神一般,感覺特別貼近。於是,克含芳教士和愛華珍教士秉持著「哪裡沒有教會,就到哪裡傳福音」為原則,民國44年前後,同時在新豐、鳳山村、關西、北埔、新埔、犁頭山等客家地區傳福音並建立教會。

其中,位於田新里的「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為民國44年設立於新埔鎮成功街的新埔聚會所(佈道所),因當地對於聖潔會的接受度很高,受洗信徒很快的增加至40人。民國51年「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正式成立時,教友已達上百人。民國53年蒙聖潔會瑞典總會的幫助,於義民路一段20號以磚、木興工建造一座仿哥德式的教堂,即為今日所見之「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

基督教中華聖潔會宣教中心

基督教中華聖潔會宣教中心,正門門額鑲製「竹北聖潔會」

期間,聖潔會新埔佈道所成立後,居住在犁頭山教友不在少數,於是甘義麗教士以個人私蓄奉獻,購買了約500坪的地坪建新堂,民國48年「犁頭山教會」正式成立。後因傳教士過於頻繁的來來去去,聚會停止,會友四散,「犁頭山教會」可說是處於完全停滯狀態,直到民國69年聖潔會鄧世傑牧師由韓國參加特會回國後,看到韓國教會復興在於「禱告」,有感於聖潔會在臺將近20多年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營地,鄧世傑牧師利用犁頭山教會的一片土地建立「禱告園」,希望藉由禱告園的興建,使聖潔會全體能有安靜禱告的場所 。
民國90年政府宣布將進行都更計畫,禱告園有三分之一因道路拓寬而拆除,民國91年5月17日教會召開第一次的建設委員會會議,決議將「禱告園」與「犁頭山教會」一併拆除,民國94年按法規動工重建,歷經多次修改設計圖與會議,民國95年完成一座三層樓的「基督教中華聖潔會宣教中心」。 

宣教中心成立的同時,竹北教會因從民國78年成立以來,都以租賃房屋作為聚會場所,前後共搬遷了4次,有鑑於聚會場所經常搬遷對於教會長遠發展有不良影響,會友也容易流失,所以在犁頭山教會拆除重建為綜合大樓時,會內召開臨時會友大會決議將兩教會合併。合併時,因犁頭山教會人數(10人)少於竹北教會(40幾人),因而定名為「竹北聖潔會」。 

透過此次的拜訪讓我了解,基督教在新埔客家庄近百年的歷史,目前每星期固定前往做禮拜的信徒近200名,其中約三分之一(約50名)為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亦有50名左右,其餘則為竹北聖潔會的信徒人口比。而教區部分,基督長老教會是以新埔鎮為主,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為新埔鎮和鄰近的關西鎮石岡仔,而竹北聖潔會則為新埔鎮文山里和竹北市地區。同時,也終於解開我對「竹北聖潔會」所在區域和存在歷史的誤解,因為該教會處於竹北市自強北路銜接新埔褒忠路交界處,加上建築外鑲嵌著「竹北聖潔會」,總讓我以為它是屬於竹北區的教會,而在新穎的建築外表下,它竟然還隱藏著這麼一段深遠的歷史。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徐蘭勝,民國44年生;2022.04.08 於基督教中華聖潔會新埔教會受訪。
鄧欽志,民國57年生;2022.04.13於基督教中華聖潔會竹北教會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教堂】新埔基督長老教會
【建築/教堂】基督教聖潔會新埔教會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契約、(家)族譜、票證】日昭和7年新埔基督長老教會感恩奉獻記錄簿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契約、(家)族譜、票證】日昭和9年新埔基督長老教會收支雜記簿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新埔鎮

類型(屬性)

口述傳統與知識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