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細說橫山茶產業

文/陳美桂 圖/張兆閎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4/1
新竹縣以丘陵、臺地及山地為主,地理和氣候的優勢,提供茶葉最佳生長環境,成為新竹縣重要產業之一並展開茶產業全盛時期。橫山鄉豐鄉村大山背地處山區,具天然霧氣、物產富饒、水源充沛,盛產茶葉。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第6任總督安東貞美就任後認為有必要將臺灣現況昭告於世,同時希望藉由舉辦共進會的機會,招攬日本人來臺觀光,破除過去將臺灣視為蠻荒之地的刻板印象,讓日本國民重新認識臺灣,以加強日本國民移民臺灣的意願,並促使日商對臺投資意願及獎勵臺灣產業輸出同時宣揚「殖民臺灣」之成果與經驗。大正5年(1916)4月10日起到同年5月9日止臺北市舉辦為期30天的「臺灣勸業共進會」,將殖民臺灣20年來各項產業發展,展示給世人觀賞。成為由臺灣總督府以慶祝始政20週年為名所舉辦的日治前期臺灣首場大型展覽活動。

大正5年(1916)大山背人陳興富(受訪者陳勝財曾祖父)參加由總都府舉辦的臺灣勸業共進會,並於會場上用粗製烏龍茶榮獲銀賞牌。證明了陳家製茶的精湛技術,子孫備感榮耀。此一銀賞牌一直被珍貴保存至今,不輕易示人。

陳家在茶產業興盛的年代以焙圍用來烘茶葉,其作用是隔開炭火與茶葉。將茶葉倒入焙圍,底下放置木炭餘燼,利用悶燒,熱氣就會由底部經由透氣孔傳遞到籠內。基於一般民生需求,陳家焙圍也用於烘乾其他農作物,如烘乾菜脯、筍乾、豆干或李子。焙圍是過去大山背地區家家戶戶十分常見的日常用具,只是因為焙圍是竹製品,若欲以餘燼烘烤,餘燼裏不能有未燒完大塊木炭,會導致溫度過高將茶葉烤焦,甚至引發火災。因此陳家都是利用大灶內炭火燒完之灰燼烘焙茶葉,其溫度會最恰當適中。

現今陳家茶園已被柑橘園所取代,受訪者陳秋玉以僅剩小片茶園所產茶業,製作自己所需之量並無販售。視茶葉量多寡,炭火餘燼使用臉盆盛裝,鍋子下以磚頭或石塊墊高。用焙圍將茶葉烘至經驗中乾燥程度。陳秋玉說此焙圍是父親陳阿統所編製而成。

陳興富粗制烏龍茶 銀賞牌

日大正5年銀賞牌裱框

銀賞牌內文

焙圍側面照

焙圍俯視照

焙圍45度照

據豐鄉村大山背耆老葉雲派(昭和10年/1935生)口述,其祖父葉發財(道光23年生/1843)7歳喪母、12歲喪父,之後跟隨叔公掌牛。咸豐9年(1859)16歲開始於今上坪、五峯一帶隘寮當派駐隘丁多年。同治11年(1872)鍾石妹向淡水廳請准墾拓橫山鄉大山背,鍾石妹遷居該地,並自行設隘防番,在大山背山區設有6處隘寮防番。葉發財因當隘丁、隘勇積攢了一些錢,向拓墾大山背的結拜兄弟鍾石妹,買下大山背草寮10多甲地拓墾,並育有7男葉步青、葉步幹、葉步洲、葉步素、葉步紋、葉步紗及葉步春。日本時代茶葉價格好,經濟價值相當高,葉發財於大山背草寮遍植茶樹,製茶廠即在葉雲派目前居住所上方山坡平臺。

大正15年(1926)葉發財以大山背草寮地區自產烏龍茶首次參加新竹州主催第一回製茶大量品評會,即獲得新竹州知事古木章光頒發参等賞賞狀。日治時期所推廣的製茶品評會成為臺灣茶業界的一項傳統,戰後臺灣茶業界以製茶比賽形式一直延續下去,至今歷久未衰。而新竹州製茶大量品評會是日治時期官方用來增進茶農製茶技術所舉辦的活動。透過品評會選出優良茶種;發掘茶農製茶技術;茶農切磋觀摩學習彼此製茶技術,以提昇製茶技術。葉雲派表示,葉家茶園後來因應政府獎勵造林計畫,因此草寮葉屋早已沒有滿山的茶樹。但祖父葉發財的做茶手藝並未失傳。
   
葉雲派的父親葉步素經營茶廠,於葉雲派15歲時因身體狀況不佳,由葉雲派接下家中茶廠,獨立經營。葉雲派經營茶廠除了收茶外,自採茶、曬茶、浪茶、炒茶、揉茶、焙茶等皆以人力完成。葉雲派說當時年方15歲的他,從大山背採茶、收茶,挑著彷如千斤重的茶,走很長一段崎嶇山路才能到家,回到家接著又要做茶到封茶,常常做到半夜,非常辛苦,所以年少的他常常做茶做到落淚。

葉雲派說父親茶廠生意一度外銷至美國及日本。但自政府獎勵造林後,茶園大多用來種樹,且民國70年後外銷生意幾乎停頓。臺灣茶葉逐漸轉為內銷,茶葉製作從北部逐漸往南移,甚至往高山及花東地區,家中茶廠影響甚鉅。民國80年代葉雲派因孩子各有家業且人力不足,不再做茶。葉雲派女兒葉萌珠不希望父親做茶手藝失傳,同時希望能多陪伴父親,民國102年正式要求父親教授她做茶技術。起初葉雲派不答應,對葉雲派而言做茶是件相當辛苦的工作,做茶會令他回想起15歲時獨自扛起家業那段艱辛過往。但在女兒葉萌珠的要求和堅持下,葉雲派開始小規模做茶,女兒萌珠則從旁學習。8年來雖然每每仍會想起艱辛的過往,但因做茶過程中有女兒的陪伴,開始漸漸找到做茶的樂趣,同時也因女兒學習做茶技術進步,讓他感到非常欣慰及驕傲。葉萌珠成為其技術傳承者,目前葉萌珠所做之烏龍茶,除日常所需之外,也供應給父親的老顧客。

葉雲派所製烏龍茶為部分發酵茶,其製茶過程,在茶菁採摘後,以日光萎凋後繼續於室內進行萎凋,於萎凋時進行均勻攪拌,其目的在於使茶葉均勻失水。葉雲派說依照發酵與烘焙程度的輕淺,便能製成風味截然不同的烏龍茶。

葉雲派製茶技術,其程序如下:
1. 採茶:採集兩葉一心、芽肥大葉者
2. 日光萎凋:此程序為利用日照,蒸發茶葉中水分,時間日正當中最好。戶外日曬需將茶葉均勻鋪平散開、不重疊置於日照之處。
3. 浪茶:室內萎凋採用機器方式,以翻、散動作,使茶葉均勻受熱失水。
4. 炒茶:將茶葉置於大灶鍋中,以茶掰仔進行翻炒,此程序目的為炒熟茶葉,以利後續進行揉茶和焙茶等程序。
5. 揉茶:採用機器輔助方式,並以茶鍎仔將茶葉進行揉捻。
6. 焙茶:揉捻出水後之茶葉,最後進行焙茶。首先將木炭餘燼放入炭盆中,炭盆置於鐵鍋上,再將茶葉置於焙圍裡,放置於鐵鍋上,以木炭餘燼透過焙圍中所設置之通風網,進行焙茶,完成烏龍茶製作。

葉發財品評會賞狀

參等賞

賞狀日期

日光萎凋分散均勻

炒茶

焙茶


葉雲派自15歲開始做茶,做茶程序為採茶、曬茶、浪茶、炒茶、揉茶、焙茶,其中炒茶為將茶葉置於大灶鍋中進行翻炒,此時因鍋子溫度高,若以鐵製鍋鏟則容易破壞茶葉,故以木頭製成之手掰仔翻炒,較不破壞茶葉完整,翻炒用鍋子使用壽命也較長久。據葉雲派口述,此程序需翻炒較多茶葉,因此他習慣使用較重之器具。他會親手製作「手掰仔」炒茶,採用材料為苦楝樹。葉雲派說苦楝樹在季節交替之時整株會主幹中空凋零枯萎,呈現枯死的樣子,民間傳說苦楝樹是不祥的象徵。但其材質堅固耐用可作家俱,其葉及果實置於櫥櫃,有防蟲效果,十分好用。故習慣製作手掰仔較一般大,以利翻炒。使用至嚴重磨損後,再製作新手掰仔使用。

手掰仔1組2個,長短大小相同,一邊是平的一邊是弧形,中間挖一個缺口方便手抓住缺口下方,炒茶時弧形向下。葉雲派將苦楝樹木頭鋸下後,再以柴刀慢慢削出合自己手使用之形狀。

葉浮河,新竹縣茶葉界德高望眾的前輩也是田寮村的瑰寶,是臺灣製茶祖師爺,人稱「茶葉博士」。年輕時就讀臺灣總督府設立的「茶葉傳習所」,學習茶葉製造技術,以第一名優等成績畢業。茶葉傳習所原名為臺灣總督府茶葉傳習所,創設於昭和5年(1930年),為輔導茶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及特色發展的搖籃。葉浮河畢業後得到傳習所主任賞識留在傳習所研究各種茶葉品種的製造方法。翌年由傳習所介聘於日本人中野十郎開立的株式會社,於南投縣魚池鄉管理一百多甲的茶葉種植及製造成品出口。後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抗戰期間,時局不穩,葉浮河毅然放棄魚池鄉百餘甲茶園,回到故居田寮村。民國63年臺灣工業起飛,政府為了挽救農業特頒「繁榮農村生活條例」鼓勵農民創辦農業合作社,結合農民力量自產自銷所生產之農產品。因此民國64年葉浮河創立新竹縣第一所茶葉合作社「田寮村茶葉生產合作社」。

葉浮河首創以社區為品牌的田寮村茶葉生產合作社,輔導茶農,自行建立製茶工廠,購置製茶機械及設備,供茶農自産、自製、自銷,以消除中間剝削,增加茶農收入,改善生活,繁榮農村經濟。也收購田寮、横山二地所產茶葉製造成品出售,茶葉年產萬斤,同時也應邀四處講學,傳述製茶技術。

田寮村茶葉生產合作社產品介紹說明種類有特級烏龍茶:每年春夏季因特殊氣候而産生風味絕佳之高貴烏龍茶(另名膨風茶),此種烏龍茶品質優良,馳名歐美市場,喻為「東方美人」,熱嚐冷飲均宜。花香包種茶:花香包種茶香味可口,為供應國人需求之優良茶葉。味清純、富喉韻,宜細嚐品味。紅茶:由印度阿薩母地方引進之茶種,産製成紅茶,達到世界標準,冷熱飲均宜。葉浮河對膨風茶製作鑽研獨到,曾在民國79年參加新竹縣膨風茶比賽奪得頭等獎。受訪者葉文清雖承襲父親做茶手藝,但80年代後因人工價昂,市場逐步轉向高山茶,就沒再種茶,滿山茶園已被大片柑橘園所取代。

正面照

俯視照

葉雲派炒茶

田寮茶葉生産合作社 原址

田寮茶葉生産合作社 簡介

田寮茶葉生産合作社 簡介

田寮茶葉生産合作社 成立

合作社茶園產品型錄

合作社產品型錄

橫山鄉沙坑村客家村落,早年以茶葉為主要經濟來源,在地居民生活與茶息息相關。隨時代變遷,人口外移及產業更迭,導致茶園漸漸減少,茶產業逐漸沒落。

民國102年由橫山數位機會中心負責人徐秀蓉與沙坑村在地耆老,為活化社區、傳承沙坑茶產業,於沙坑村復耕荒廢茶園,讓長者、民眾耕種、製茶,以活化復興在地茶產業。其堅持採用古法自然耕作農法及製程,傳承古法製茶文化技藝,採用沙坑紅寶品牌販售紅茶。為了跟上求新求變的社會趨勢,徐秀蓉積極爭取資源,推出到茶園採茶、揉茶、製茶、辨茶、品茶食的體驗,經由遊客近距離的互動,行銷茶品,推廣家鄉文化。

沙坑紅寶以製作紅茶販售及製茶體驗課程為主,製茶雖為傳統工序,但課程內容屬文創形式,採多元經營。目前由徐秀蓉負責,因隸屬橫山數位機會中心,因此並無技術傳承之問題。沙坑紅寶除了提供民眾體驗製茶過程,也以多元形式發展茶產業;以茶入菜、開發特色料理,例如:紅寶雞湯、戚風蛋糕、茶凍、南瓜包等。透過創意料理、數位科技、網路行銷,經營粉絲專頁相關,獲得好評,為在地注入新能量。

沙坑紅寶採用古法手工製程,透過手工摘採、沖沏出飽含蜜香的臺茶12號,烘焙出琥珀紅光澤之紅茶,命名為「沙坑紅寶」。徐秀蓉和茶農們與製茶達人(葉文清)請益,集結多位優質茶農及社區資源,以古法自然耕作農法及製程,復興沙坑茶產業。合作溝通,共同設計出融合沙坑在地文化白鷺鷥、三元宮、拱橋的包裝,提升產品價值,透過圖文搭配,以品牌故事深入人心。

近年來沙坑紅寶獲得政府肯定,獲得「新竹縣亮點體驗場域」、「減碳有里 創意有你 優等」、「新竹縣低碳社區標章」、「2019優游農村優勝」等獎項。

2017年,沙坑紅寶在日本國際飲品展亮相展覽,進軍國際,鼓舞徐秀蓉和茶農,持續沙坑茶產業的復興,並推動家鄉年輕人返鄉,朝永續發展邁進。

沙坑紅寶目前已成為橫山鄉沙坑村茶產業重要代表。

外包裝

教學教室

獲得獎項

採茶體驗

體驗課程

採茶竹簍

橫山鄉以地理和氣候的優勢,自日本時代從大山背、大平地到田寮,提供茶葉最佳生長環境,茶葉盛產。在地居民生活與茶息息相關,茶葉成為主要經濟來源,也成為新竹縣茶產業重要生產地。只是過去遍植茶樹的橫山鄉已不再見滿山的茶樹,茶園大都已為柑橘園所取代,成為另一種景觀,產業更迭。橫山鄉人口老化、外移問題嚴重,幸有新血注入,復耕、製茶,堅持繼續為橫山鄉茶產業努力,以傳承延續、活化及創新為橫山鄉茶產業提供了生機。

參考資料

附錄一:參考文獻
■彭慧媛(2006),日治前期「殖民台灣」的再現與擴張-以「台灣勸業共進會」(1916)為中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wjyw88。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史料文獻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https://www.tres.gov.tw/ws.php?id=1652/2022/9/29。
附錄二:
口述資料來源:
■陳勝財/民國41年生                    ;訪談日期2021/04/18
■陳秋玉/民國36年生                   ;訪談日期2021/04/18
■耆老葉雲派/昭和10年(1935)            ;訪談日期2021/04/19;2021/5/10
■葉文清/民國41年生                    ;訪談日期2021/04/19
■徐秀蓉/民國46年生                    ;訪談日期2021/7/14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1.【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票證】日大正5年陳興富粗制烏龍茶銀賞牌
2.【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生活器物】焙圍
3.【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票證】日大正15年葉發財新竹州製茶大量品評會賞狀
4.【客家生活技藝/飲食製作/茶飲】葉雲派做茶
5.【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生活器物】手掰仔
6.【文創藝術/產品設計】沙坑紅寶
7. 相關資料:「田寮茶葉生産合作社」由葉文清提供(不計票數)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橫山鄉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