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打鐵坑溪石拱橋群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北打鐵坑溪發源於新北里與桃園市龍潭區交界的涼傘頂台地,貫穿新北里北打鐵坑後,於坑口照東國小附近匯入霄裡溪,竹71鄉道北打鐵坑段大致與溪流平行,道路為先民墾拓時沿溪谷往往兩側開發所開設,其上游段河道在左,下游段河道在右,居民由鄉道往聚落均須築橋跨越北打鐵坑溪,其中三座仍維持石拱橋結構。
竹71鄉道為新竹縣新埔鎮與桃園市楊梅區往來之幹線,據新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鍾兆棠 表示,因為地緣關係,北打鐵坑居民與楊梅地區往來較為密切。據耆老鍾木興表示,竹71鄉道在日本時代是單線車道的寬度,大約民國80幾年豫章堂的羅濟鵬起頭,自己找怪手先把部分路段拓寬為雙線道,後來才由政府接手全線拓寬;耆老鍾鏡維和張二妹則表示,竹71線能夠拓寬為雙線道,已過世的鍾昌球里長功不可沒,當年鍾里長辛苦的拜訪每一位地主,請他們蓋章同意無償提供土地,政府才能撥款拓寬道路。
北打鐵坑溪上游段聚落屬於新北里2鄰,主要為鍾屋及羅屋居民,據耆老鍾木興表示,2鄰的橋樑有2座,原來都是石拱橋,現在剩下羅屋公廳前的羅屋石拱橋。依羅屋永興製茶工場老照片顯示,日昭和16年(1941)茶工場落成當時是用大卡車載茶菁,顯示當時石拱橋的寬度足以通行大卡車。在羅屋公廳橫屋經營豫章坊客家餐廳的羅屋媳婦周月英表示,石橋是她們羅屋出入的必經之路,以前羅屋子孫很多住在公廳,附近土地也是她們羅屋的地,現存的石橋可能是日本時代,她們羅屋長輩們蓋的。
羅屋公廳前拓寬後石拱橋橋面
羅屋石拱橋上游端拱橋入口
住在羅屋石拱橋旁的鍾木興表示,拱橋約在民國89年由水土保持局改善河道工程時拓寬,以鋼筋混泥土工法在拱橋下游端興建新橋面,並在兩邊興建水泥護欄,原有石拱橋依原樣保留,新舊橋共用變成雙車道橋樑。
北打鐵坑溪在豫章堂羅屋與新北亭中間穿越竹71鄉道沿道路右側往下流,先民在此築石拱橋一座維繫北打鐵坑地區南北之交通,民國80幾年道路拓寬為雙線道時保留原有石拱橋,在原有拱橋兩側以相同跨距加蓋鋼筋混泥土平頂橋梁,原有石拱橋橋墩可能因部分石材損壞,兩側中央可見改以卵石砌築,耆老鍾鏡維說,石拱橋日本時代就有,橋很堅固,在民國4、50年代,裝甲兵的戰車經常在這條路上演習,石拱橋通行戰車沒問題。
北打鐵坑竹71鄉道拓寬後石拱橋橋面
竹71鄉道石拱橋左右兩端RC壁,中間石拱壁
落跨越北打鐵坑溪下游河段,在竹71鄉道新北亭涼亭右方通往新北里5鄰锺屋聚落的石拱橋是民國90幾年整治溪流時,配合道路加高而拆除重建的石拱橋,據耆老鍾正貴表示,他們祖先約乾隆年間從廣東梅縣來臺,這附近包括北打鐵坑溪兩岸幾乎都是鍾屋的後裔,兩岸溪邊各有一座伯公廟,靠5鄰這邊伯公廟廟前的北打鐵坑溪原來是正沖到廟前再轉彎往下流,民國90幾年整治時才把河道引導為沿竹71鄉道順流,下游段另一座通往6鄰葉屋聚落的橋則改為鋼筋水泥橋。
北打鐵坑溪邊5鄰鍾屋伯公祠
北打鐵坑溪邊北打鐵坑坑口鍾屋伯公廟
往5鄰鍾屋重建後石拱橋
往鍾屋石拱橋跨距小
北打鐵坑溪河流短河道寬度不大但溪谷落差大,跨溪石拱橋均為單孔圓拱橋,其中羅屋石拱橋之孔徑(跨距)約480公分、拱高約560公分、拱寬(橋面寬)約365公分,為最具規模之石拱橋。
據住在羅屋石拱橋旁的耆老鍾木興表示,早期他們2鄰跨越北打鐵坑溪的橋都是石拱橋,隨著河川整治,陸續改為水泥橋。北打鐵坑溪現存的羅屋石拱橋與71鄉道石拱橋為原有拱橋中較具規模的兩座,獲得原樣保存,至於通往5鄰中屋聚落的石拱橋,則是水保局配合道路工程重建的石拱橋,在約2公里長的新北里段北打鐵坑溪,保有3座較具規模的石拱橋,水土保持局在河川整治過程中,也算對維持傳統盡一份心意。
往6鄰葉屋聚落橋樑已改為水泥橋
石拱橋上下錯縫砌石法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鍾兆堂民國50年生;2021.05.15於新北社區發展協會受訪。
鍾木興/日昭和15年生(1940;2021.05.12於家戶受訪。
鍾鏡維/日昭和7年生(1932);2021.05.12於家戶受訪。
張二妹/民國36年生;2021.05.15於家戶受訪。
周月英/民國45年生;2021.05.12於豫章坊餐廳受訪。
鍾正貴/民國43年生;2021/04/27於鍾屋石板伯公祠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橋樑】北打鐵坑羅屋石拱橋
【建築/橋樑】北打鐵坑羅屋石拱橋
【建築/橋樑】北打鐵坑竹71鄉道石拱橋
【建築/伯公(廟、祠、壇)】北打鐵坑鍾屋石板伯公祠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