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澱積,閒靜的美好––老屋顏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我們拜訪銅鑼鄉的每一處老屋,都可以感受到先人當時建造房屋的用心,從選址、建材、裝飾、房屋格局,無一處不用心,希望建造一所可以讓後世子孫常久安居的所在。這幾處位於銅鑼鄉各村的老屋,經過歲月的洗禮,仍呈現出其風華,走進其中,彷彿時光就停在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
竹森村澗竹窩惇敘堂李屋
惇敘堂為傳統一堂雙橫屋前帶風水池之客家伙房建築,為祭祀開基祖李應龍(字德萬)公之公祠(祖屋)。開基祖李應龍公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大湖洞,生於清乾隆24年(1761),16歲時隻身來臺輾轉卜居苗栗銅鑼灣庄三座澗窩(現址)開基立業。
應龍公興建本伙房時,聘請名師卜宅,立戌山辰向。究其整體建於橫岡之麓,來龍生動,脈絡分明,外朝逆水,低案眠弓,眠弓之外,田板層層朝入,遠山拱秀,三陽寬敞,格局完整且形式堂皇。目前伙房本體建築為日昭和11年(1936)重建,為傳統之磚木構造建築。
惇敘堂為傳統一堂雙橫屋前帶風水池之客家伙房建築,為傳統之磚木構造建築。正堂面寬三開間,正堂屋身最高以示其尊貴之地位,「惇敘堂」牌匾即懸掛於大門門楣上。前步口設置通樑、瓜筒及出簷吊筒,彩繪雕刻精美,更顯屋宇堂皇。
明間壁面兩側採「三通五瓜」之棟架系統,以立筒代替瓜筒,在中脊下方另設雙樑,為常見的客家建築特徵。兩側壁堵飾以文字書法及彩繪,裝飾精美。明間內部供奉開基祖應龍公及歷代祖先之祖牌,神龕下方祭拜土地龍神。左右橫屋為派下宗族居住空間,採三開間加一小間之配置方式。
屋後以卵石舖設而成隆起之化胎,化胎中心處以卵石舖設成圓形,中心處至一大圓卵石,化胎並設有「龍神」香位,與正堂內的龍神香位互為牽引。內埕以舖設卵石,以中心處之卵石舖設成圓形,圓形的中心最高並設置圓心石,並與後方化胎圓心石前後對應。前埕有座半月池,一方面做為風水對應,一方面有蓄水防火的作用。
李屋後面的化胎亦是由鵝卵石砌成
竹森村隴西堂李屋
竹森村隴西堂李屋,地方人士稱「李聯壁宅」,建造者為李聯壁,是竹森村惇敍堂應龍公二房騰桂派下,是應龍公的曾孫,曾任銅鑼區區長。
客家伙房蘊含源遠流長與豐富多元的民間傳統文化,客家人習慣將傳統合院式民居統稱為「伙房」。隴西堂李屋伙房有完整內外禾埕,前原有半月池,現已填平種植柏樹,屋後方有莿竹林,整體風水格局完整。外埕內凹式主入口及院牆柱頭以洗石子表現俐落幾何直線分割、細緻層次與動態曲線、豐富裝飾,禾埕上覆水泥為下方卵石鋪面。
客家族群向來有「神在廟,祖在廳」注重祖先崇拜與慎終追遠的精神,將正堂以吉祥圖案裝飾與文字寓意期勉子孫是先人創建伙房的重要精神所在。李屋伙房的正堂步口檐廊,通樑棟架以簡潔木構疊斗方式支撐屋樑,尤其是步通彩繪,員光、束隨等雕花構材,除了填補梁架間空隙,也增加步口棟架之裝飾豐富多樣性。
步口檐柱雕刻精細,柱礎刻有花鳥吉祥圖案,柱頭及柱對圖案,巧妙以「鳳凰銜書」來呈現帝王受命立業的瑞應。正身秀面牆堵有「竹鹿降幅」、「松鶴如意」構圖,步口龍邊圓拱門門額書有「繩武」,虎邊圓拱門門額書有「贻謀」(繩其祖武;貽厥孫謀之意);而圓拱門兩側楹聯柱,龍邊為「一水護田將綠繞」虎邊門為「兩峰排闥送青來」;秀面方形窗,為木質透雕,龍邊及虎邊以四季花草與鷺鷥為題材,寓意「一路榮華」,取其吉祥福瑞的諧音。
李屋伙房較特殊的構件在其院門後方所立石柱門閂的防禦功能,以及內外禾埕的防禦動線,足見早期開發過程艱辛。
李聯壁宅的大門為凹壽式
中平村中心埔寶樹堂謝屋
一堂二橫屋的建築格局,院牆界定了禾埕空間,伙房正堂為五開間磚造建築,正堂基座高於橫屋,正堂為出步起,方形洗石子檐柱上置木構棟架形成步口檐廊,北部氣候多雨,檐廊形成適合遮雨空間;正堂與橫屋相接處為一廊廳,廊廳門額有彩繪,畫有「好鳥枝上結良緣」、「富貴到白頭」的花鳥吉祥圖案,落款有民國四十一年。
橫屋為出屐起三開間,右橫屋尾端新建一空間,左右橫屋屋身高度低於正堂。正堂與橫屋屋頂皆以換成新的金屬瓦,但仍保有轉溝水的客家屋頂特色;外觀牆身以洗石子、白灰、木板、木作窗櫺、彩繪窗額做立面分割;窗額彩繪有書卷形、淡彩菊花,並書寫「育桂」、「培茶」;門額書有「寶樹堂」,門柱上有門聯,左邊為「寶是仁傳家作訓」,右邊為「樹稱玉植系惟榮」。
正堂為家族廳堂所在,除了燈梁,更有客家建築較明顯特色的棟對,龍邊正路山牆面書有「由周室以溯分封崧嶽降靈勇表芝蘭光日月」、「閱盡人情眼界寬」;虎邊正路山牆面書有「自嶺南而遷台北東山肇基長留玉樹耀乾坤」、「知多世事胸襟闊」。以文字寓意期勉與傳承予子孫,謹記先人遷徙艱辛與創建伙房的重要精神。
謝屋門口還有一處外禾埕
謝屋的廳下
中平村中心埔潁川堂陳屋
中平村中心埔潁川堂陳屋建造於日昭和11年(1936)關刀山地震之後一年,是由劉秋蘭(日昭和12年/1937)的家官建造的。陳屋為一合院式建築,座東朝西,由簡單樸質的一堂二橫屋組成,院牆界定禾埕,以院門作為對外聯繫的第一到家戶入口,伙房正堂為五開間磚造建築。正堂基座高於橫屋,正堂為出步起,圓形洗石子支撐屋架形成步口檐廊,北部氣候多雨,檐廊形成適合遮雨空間,上方為木板天花;正堂與橫屋相接處為一廊廳,廊廳以洗石子圓拱門作為對外聯通步口檐廊的動線。
正堂外觀牆身以不同色澤洗石子作菱形等圖案分割;正堂與橫屋屋頂皆以換成新的金屬瓦,並保留客家屋頂轉溝水的作法。橫屋為出屐起三開間,屋身高度低於正堂,維持主從尊卑的空間格局位序。院門外五公尺建有卵石砌成的半月池,池水由左邊引進水圳活水,右邊出水再度流入水圳。池內養殖草魚,池邊靠近院門部份砌有高起花臺,做為池塘與空地之間的區隔。
陳屋大門前有半月池
陳屋的廳下大門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李氏宗譜續修編輯委員會,2003,《李氏宗譜史記》。
2家戶受訪者口述:謝發堂日昭和12年(1937)
3家戶受訪者口述:劉秋蘭日昭和12年(1937)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