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落與建築景觀 -

鸞堂信仰在銅鑼

作者/攝影 黃莉芸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鸞堂是一種文人結社,鸞堂信仰結合了儒釋道三教的教義,建構了死後的神國官僚系統,以積善成神的功過觀念來推廣行善積德的道德倫理。苗栗鸞堂主要分佈在客家地區,從日本初期透過文人交流網絡傳遞的文人結社,到扶鸞問事、扶鸞戒煙、施方濟世,鸞堂的發展日趨多元,這不但顯現了苗栗鸞堂信仰與世俗民生結合的活力與彈性,也造就了今日苗栗地區的宗教型態。

苗栗鸞堂創立的時間多落在清光緒年間至日治初期,其中有16座與新竹地區的鸞堂系統相關(分火),而自成系統(原為關帝爺的信仰,後轉為鸞堂)的則有14座,另外系統不明的有10座。(頁19-20)

鸞堂在銅鑼鄉即有6座:樹泉寺法尊堂(清光緒初年/1875)、九湖武聖廟修德堂(日明治33年/1900)、明新堂(日明治36年/1903)、至倫宮(日明治41年/1909)、勤善寺(日明治42年/1909)。

九湖武聖宮是在客家人拓墾時建立的,主祀神即為關聖帝君,而在日明治33年(1900)轉變為鸞堂「修德堂」。而後於日明治36年(1903)下傳子「明新堂」,而根據明新堂的鸞書《司馬新篇》,可知明新堂的鸞生原來即是九湖修德堂的鸞生。再之後,明新堂再傳子堂「至倫宮」。從地理上來看,這三座廟宇相隔的距離並不遠,修德堂位於九湖,在西湖溪畔,而明新堂與至倫宮則位於東田洋,二座寺廟距離不到5公里。

明新堂在日明治31年(1898)成立後,第一代正鸞生為李祿有,民國66年最後一任正鸞生范坤榮,即因接到玉旨,要求明新堂改成玉恩宮,並且不得與幽魂會話。從此明新新堂便從鸞堂成為一般廟宇,不再有扶鸞問事的服務。
樹泉寺法尊堂原為主祀觀音的廟宇,而後於日本時期轉為鸞堂,位於竹森村與九湖村的交界。現在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五前一晚有問事,但師父不是本地人,而是從由苗栗市過來的。

勤善寺位於老雞隆,是屬於新竹代勸堂系統,於日明治42年(1909)由楊火祥從代勸堂分火而帶到老雞隆,楊火祥亦為第一任堂主及正鸞。在日大正元年(1912)奉旨編造《華陀醒世七寶金經》,代天宣化。是目前銅鑼地區仍有鸞堂系統扶鸞問事的廟宇。現在正鸞生已經傳到第五任,目前第五任正鸞生的服務時間即將結束,廟方已經啟動訓乩,準備找到下一任的正鸞生。

鸞堂是清末時期漸傳到臺灣的一種宗教稱「儒宗神教」,主祀「三恩主公」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鸞堂設有堂主,有時是正鸞生兼任堂主,開堂闡教,施方濟世是鸞堂主要的服務,有些鸞堂設立會施以扶鸞戒煙,以闡鸞教教義。不過,在銅鑼鄉的鸞堂廟宇訪談時,並未聽過有關以扶鸞戒煙的事跡。但是,扶鸞問事,則是這個區域內鸞堂的主要服務。尤其是求藥籤更是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裡,一般庶民的重要寄託,即使到現在,遇到一般醫學無法解決/解釋的病痛,有些信徒仍然會到廟內問事求藥籤。

鸞堂主祀「三恩主公」關聖帝君(中)、孚佑帝君(左)、司命真君(右)

關聖帝君生、圓堂告竣酬福是鸞堂一整年最重要的二個祭典,至少都會辦理二天以上的祭典活動。關聖帝君是鸞堂最重要的主祀神,而酬福則是年末時,酬謝神明一年以來,讓鸞堂運作能夠圓滿完成。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周怡然,2008,《終戰前苗栗地區鸞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慶華,2008,《恩主公信仰的文化意涵-以苗栗銅鑼武聖宮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地方耆老口述:採訪人黃莉芸;受訪者張世禮民國38年,採訪地點:勤善寺,2020.10.30。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類型(屬性)

民俗儀式與節慶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