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其他) -

橫山客家人拓墾保鄉衛土之智慧與勇氣

文/謝其雄 圖/張兆閎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3/12
橫山鄉位於新竹縣中央,東南與尖石、五峰相鄰,西北與芎林相接,東北與關西毗連,西面與竹東鎮隔溪為界。橫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重詒受訪時談到,橫山村保存有一座全國罕見的客家八卦巷聚落。坐落於橫山村的八卦巷,有一圈由二至三層磚瓦住家堆疊掩護而成形似八卦的建築群,存在於橫山一百五十年左右,扼守著進入橫山村的入口。

陳重詒說擁有150年歷史的八卦巷,居民全是客家人,因而形成一個客家聚落。是當年先民為墾荒防禦原住民和盜匪而設計,轉折多變的窄巷,形成趨吉避凶的八卦形狀,因此稱為八卦巷。早年為泥土路或鋪設石板,巷道轉折,方圓約一公里的範圍,分為內八卦與外八卦,共有七、八十戶人家,興修的房舍配合巷弄的格局,建成有如圓形、梯形,甚至是不規則的家屋形狀,屋主可經由多面視野查看周遭情形,為更強化防守功能,呈現S型、Z型,各戶後門留窄巷相通,整體看似雜亂,但外人一旦進入很難全身而退,居民可如甕中捉鱉般以逸待勞地守禦敵人。

窄巷

巷道轉折

蜿蜒曲折

外八卦

先民為防「番」侵櫌,招佃拓墾、設隘寮、就地耕墾、募丁防守。位於新竹縣大山背的縣定古蹟樂善堂文物館內珍藏有二件物品「鏢」、「掃馬刀」,為大山背耆老葉雲派(昭和10年生/1935)大哥葉雲燭在成立樂善堂文物館時為豐富館藏將葉家珍貴文物捐與樂善堂。

「掃馬刀」為葉雲派其祖父葉發財(道光23年生/1843)之物,葉發財7歳喪母、12歲喪父,後來隨叔公掌牛。咸豐9年(1859)年葉發財時值16歲,到清代漢人拓墾的邊界,地處竹東的邊陲與泰雅族領域接壤(即今上坪、五峰一帶)隘寮當了多年的派駐隘丁。此「掃馬刀」含木柄總長183公分,相當於一個人的高度,鑄鐵刀頭長69公分,重1605公克。為葉發財當隘勇守隘站衞時所用的防衞武器,除了當武器使用,掃馬刀也用於前往隘寮守隘穿梭山林間當成帶柄掃刀使用。

掃馬刀

另有一件物件「鏢」也是存放於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文物館。此鏢含木柄總長192公分,鑄鐵鏢頭長35公分,重807公克。葉發財當隘丁、隘勇積攢了一些錢,即向拓墾大山背的結拜兄弟鍾石妹,買了在大山背草寮的10多甲山林開墾。葉發財開墾初期仍有尖石一帶的原住民會持火銃前來侵擾甚至「出草」。此鏢為葉發財在耕種時,隨身攜帶的武器,因為擔心原住民攻擊,葉發財耕種到那,鏢頭就跟著插在身旁土裏,木柄朝上隨時可以立刻上手防身。據葉雲派描述,有一次原住民來襲,葉發財持鏢躲在菜園旁大樹,原住民持火銃逼近,互相繞樹對峙,原住民欺身靠近時,葉發財順勢用左手將火銃口往身旁一拉,右手持鏢順勢抵住原住民脖子,原住民受此驚嚇,隨即丟下火銃逃走。

日人來臺後,此鏢即一直藏於家中,臺灣光復後擔任過豐鄕村村長及樂善堂主委的葉雲燭(葉雲派大哥)在成立樂善堂文物館時,為豐富館藏即將此文物捐與樂善堂,才得以見到此珍貴古物。

橫山鄉近百年的拓墾史,實地移居於此的以客籍人士居多,故傳統均認定橫山鄉為客家族群鄉鎮。鏢和掃馬刀見證了先民拓墾防出草的艱辛與勇氣。而隘墾區內墾務繁重、隘線相連,以有力宗族擔任墾戶首帶領零散的墾佃宗族立基繁衍,為墾荒防禦原住民和盜匪而設計轉折多變的八卦巷。對於先民團結以智慧和勇氣協力保護住民共同造就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地域,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參考資料

附錄一:
口述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葉雲派/昭和10年生(1935)          ;訪談日期2021/04/18
■家戶受訪者口述/陳重詒/民國45年生                ;訪談日期2022/01/14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1.【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生活器物】鏢
2.【古物/生活及儀禮器物/生活器物】掃馬刀
3.八卦巷相關照片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橫山鄉

類型(屬性)

10綜合(其他)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