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技術保存 -

銅鑼的老陶師

作者攝影 翁已涵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2
苗栗老陶師主要以福州師為主,有來自福建省的下洋村的李姓,例如李依五、李細妹等,與黃石村林姓,如林榮飛、林伊犁為主。1937年因盧溝橋件,中日關係近緊張,只有李姓陶師留在台灣苗栗,娶客家女子為妻,落地生根也是後來苗栗陶重要的傳播者,因為有這些福州師,苗栗地區才有後續接承的陶師,也造就苗栗陶瓷業的蓬勃發展時期。而第一代本地陶師有吳開興、邱連全、邱創耀等人,第二代大都在自家窯場養成。

徐啟灥(日昭和5年/1930)通霄烏眉徐屋夥房人,13歲就開始學習做陶,從此與陶土結緣一輩子。15歲的時候,就到當時苗栗最大的陶瓷廠「拓南窯業」做打雜的工作,當時陶師的收入非常高,於是就觀摩師傅技法、自己練習做陶。後來也學會了,於是就到「豐台實業公司」當陶工,主要是做鹽酸罐,當時窯場使用登窯,共有12室,燒瓦斯為主。也曾到大坑林伊犁「振窯場」工作,在振興學會酒甕、金斗甕、缽等。後來窯廠歇業,就轉往大坑「振興窯場」工作,徐啟灥做陶的技巧是在振興養成的,原本只會做鹽酸罐,在振興學會酒甕、金斗甕、缽等。 

30幾歲時,鶯歌徵聘陶師,於是就到「室拿」工作,一待就是18年,還曾招待赴日本示範,大約50歲時回到苗栗,馬上就到銅鑼窯場工作,大部分做水缸、酒甕比較多,當時也有多人購買龍罐裝茶,所以龍罐也是徐啟灥強項之一,一直做到70歲退休,現在90歲了,還在金龍窯大廠慢慢地接坯體,兒子一個禮拜大概2、3天,載他到窯廠做做陶。

徐啟灥正在製作茶罐

徐鑫昌(日昭和12年/1937)生於苗栗縣公館鄉,19歲就開始學陶,民國45年開始在廣福窯業跟洪廣福師傅學習做陶,2年後到吳開興的福興窯業學習技術他的專長「手擠坯」技法,製作超大型陶缸,,用泥條擠壓製成大型器,稱「做」、「擠土蛇」、「土內走」,客家話叫做「做大硘」、「接硘」,所以擠坯的師傅又稱作「大硘手」,也是苗栗縣具有代表性的陶藝工法。
李招清老陶師(日昭和5年/1926),苗栗縣公館人,從小跟著父親李依午在公館窯做陶,學成在泰興、廣福各做2年,後來到合興窯業,一做就是20年之久。民國59年公館家中開設清泰窯業家工廠,主要做缸、花盆、生活器皿。李招清除了做大石回,他更擅長浮雕、鏤空、陶上彩繪,是苗栗老陶師中,少數會多項技藝的陶師,尤其是雕塑松、鶴、龍、猴子、老虎等動植物,維妙維肖,堪稱一絕,無師自通。民國60年代在西湖鄉開設金慶窯,以傳統陶器為主,再加上自己的創作,其作品深得收藏家特別喜愛,常常到窯場收購創作品,他也歡喜陶醉在創作當中。

李招清老陶師金慶窯由第三代李錦明傳承,改名為金龍窯,主要生產大缸,由堂弟夫妻製作,李錦明則負責傳統器皿加上開發文創商品與陶藝公共工程、社區環境改造等等,在在說明傳統產業必須求新求變,發展與現今環境息息相關的產品,才不至於被淘汰,金龍窯是目前苗栗地區真正有生產陶器及發展很好的傳統窯場,也期待苗栗窯場能生生不息、後繼有人。

徐啟灥正在教學員做手擠坯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受訪者口述:採訪人翁已涵;受訪者/徐啟灥(日昭和5年/1930),金龍窯/2020.08.10。
受訪者口述:採訪人/翁已涵;受訪者/徐鑫昌(日昭和12年/1937),金龍窯/2020.08.19。
受訪者口述:採訪人/翁已涵;受訪者/李招清(日昭和5年/1926),金龍窯/2020.08.28。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苗栗縣 通霄鎮
苗栗縣 公館鄉

類型(屬性)

藝術與技術保存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