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儀式與節慶 -

人在做,天在看:修身勸善兼解惑的客家鸞堂

文|謝欣珈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什麼是鸞堂?
記得第一次到朝雲宮參加扶鸞儀式,真的很驚訝。穿著藍衫的正鸞生與副鸞生,分別執著鸞筆的兩邊,筆就這樣動起來,在盛著水的沙盤畫著畫著,正鸞生一字一字地讀出一首七言絕句。兩位鸞生的中間放著一把鋪著紅布的藤椅,如果看得見神明,應該就能看見他們寫字的模樣了吧。

所有宗教都帶有一點神祕,鸞堂也是,扶鸞是一種與神明溝通的方式,但比起其他起乩問卜的模式,鸞堂的教化意味顯得濃厚許多。在辰峰寺參與扶鸞儀式時,誦念經文祈請神明的請誥儀式之後,會先有一位宣講生解釋上次扶鸞時的經文予信眾,細觀經文,內容幾乎都是勸人為善、修身養心,與想像中的預言吉凶、卜算未來有很大的差異。扶鸞問世在華人文化中雖然歷史悠久,從中國流傳到台灣之後,許多鸞堂與儒家義理的關聯密切,也被視為是民間儒家的宗教組織, 著重在救世、度世與醒世的宗教責任。

杉林區的鑾堂
六堆客家鸞堂最早開始於清道光、咸豐年間的萬巒廣善堂,之後要待日本時代中期才又再次發展。高雄地區鸞堂在日本時代前期,由苗栗玉清宮於日大正2年(1913)分香至杉林月眉樂善堂始,再往美濃、杉林、六龜等地拓展,戰後原在樂善堂供職的鸞生回到杉林各聚落,依序成立朝雲宮、公明宮、辰峰寺。 樂善堂作為杉林區鸞堂的起始,從玉清宮請回香火之後便成立乩班,開始每夜學習神乩。成立乩班、練乩,都是不容易且漫長的過程,且要擔任正乩,不僅要發願,更要在神明前擲筊、上疏表文,經恩准才可開始學乩。 樂善堂的正乩生黃錫勳與副乩生劉阿五學成之後將扶鸞詩文收錄成書,於大正3年(1914)出版,為杉林地區的第一本鸞書《覺夢真機》。 樂善堂經過幾次乩班的輪替之後,因乩班年齡已大卻找不到人接替,從民國92年(2003)開始停止扶鸞了。而供奉天上聖母的公明宮,從民國34年(1945)便開始有乩班, 但近年也因為找不到接替的人選而不得不中止。畢竟練乩時不僅要風雨無阻地天天報到,學成之後也要時常為廟裡奉獻時間與精力,在人口嚴重外流與老化的杉林來說,的確是一大困境。

因此仍然持續辦扶鸞儀式的朝雲宮與辰峰寺便顯得難得。朝雲宮從民國37年(1948)請旨成立乩班,一年練成之後便開始扶鸞至今,經歷了四期乩班。從前在扶鸞過程中有宣講,但現今已取消。辰峰寺於民國35年(1946)開始有乩班, 中間曾經歷正乩生因為生計無法繼續勝任而中斷每月的扶鸞儀式,但村民與廟方仍深感扶鸞對於地方的重要,便新成立乩班,重新學習,並在儀式中加入宣講環節,宣揚教化向善的風氣。在問到扶鸞的歷史時,兩間寺廟的正乩生都表示從前醫學不發達時,鸞堂有問藥的服務,但隨著醫療發達之後,神明便降旨表示不再提供問藥。另外從前也有所謂「陰陽會話」,能在子時寫文請神明領死者前來予生者溝通,但現今也已無此服務。

辰峰寺扶鸞中,正乩生在左,副乩生在右(謝欣珈攝,2020)

辰峰寺輪值的宣講生宣講(謝欣珈攝,2020)

扶鸞儀式的進行
扶鸞儀式在杉林客家人的口中稱為「登堂」,每間廟宇的登堂時間都不相同,如朝雲寺在農曆每月5日、15日、25日;辰峰寺則在農曆每月5、10、14、20、25、29或30日。據朝雲宮正乩生黃富豐表示,從前的登堂是從子時開始,後來或許考量參與的長輩皆年事漸長,對熬夜無法負荷,才將時間改早,約在晚上七、八時舉行。
登堂時要準備最重要的神器是沙盤與柳筆。柳筆又稱乩筆、鸞筆,在製作時會選擇向東開叉的桃木枝,並在鸞嘴上銜接一段柳枝。柳屬陰,桃屬陽,其中也包含有陰陽之意。 沙盤則是一長方形淺盤,在練乩時裡面撒有細沙,待神乩告竣練成之後,正式登堂時則是使用清水來替換沙。一個乩班中主要會有正乩生、副乩生、記錄生(筆生)組成,由正乩生與副乩生手持乩筆桃木枝的兩端,兩人中間會擺放一張舖有紅布的椅子,表示神明的座位。記錄生通常不只一人,站在神桌兩側紀錄正乩生所辨識出神明在沙盤上寫的字。

朝雲宮扶鸞中(謝欣珈攝,2020)

朝雲宮柳筆筆尖(謝欣珈攝,2020)

登堂儀式在開始前的三十分鐘左右,信眾就會開始換上藍衫,焚香奉茶、三跪九叩、鳴鐘擊鼓,由兩位代表開始誦念請誥經文,祈請神明降臨。誦唸尾聲開始擺放扶鸞器具,將一切就緒。辰峰寺會於此時開始宣講,解釋上次扶鸞的經文,朝雲宮則無,開始準備迎神。各自就定位後,只有正、副乩生面向神壇,其他信眾皆與持香的接神生一同轉向寺外,恭迎神明降臨。四周一片寂靜,過了一會兒,乩筆摩擦沙盤的聲音沙沙地響起來,信徒轉向宮內的鸞筆沙盤,凝結的時間開始轉動,乩筆畫圈或左右橫移一陣之後,寫下第一串字:某某神明登堂作詩。通常登堂的神明在練乩時大多是伯公,練成之後則多是寺廟裡供奉的神明,但偶爾也會有從其他地方來的神明,最遠有從中國遠道而來,神界的交流也是令人驚訝不已。有時也會有不只一位神明到來,如辰峰寺通常都會有三位神明登堂作詩。

辰峰寺誦唸十寶誥祈請神明(謝欣珈攝,2020)

辰峰寺接神生恭迎聖駕(謝欣珈攝,2020)

登堂詩文大多有三、四首,提點信眾最近要注意的事情,以及要修身養性,或是有特定的事情要對信眾說,也會在登堂詩文中作藏頭詩句告知該人,非常神奇。作詩過後還會有一段「話」,交代寺廟最近該做的事情,如舉辦法會等等,當然還有再次以白話提點信眾,最近要注意的事情,很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感覺。「話」也交代完畢之後,便開始接受信眾問事,有時還會有以柳筆淨身的儀式,以筆尖輕壓神明覺得需要改善的身體部位,保佑信眾身體健康。待萬事皆以解決完畢之後,神明便悄悄退駕,柳筆靜止,登堂儀式結束,乩班收拾器具,紀錄生則要相互校對所記的詩與話,統整出沒有錯誤的版本,貼在寺廟的公布欄上,供信徒參閱。
   

辰峰寺柳筆淨身(謝欣珈攝,2020)

朝雲宮正乩生與紀錄生校對登堂詩文中(謝欣珈攝,2020)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民俗節慶 儀式】月眉朝雲宮登堂儀式、上平辰峰寺登堂儀式
【文物 一般器具】月眉朝雲宮沙盤柳筆、上平辰峰寺沙盤柳筆
【藝術與技術 生活技藝】黃富豐做正鸞生

區域(鄉鎮)

高雄市 杉林區

類型(屬性)

民俗儀式與節慶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