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儀式與節慶 -

龍潭聖蹟亭與敬字惜紙文化之反思

交大客院 羅烈師 撰述日期:2017/10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3/8
龍潭聖蹟亭是臺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亭身雕工細緻,「局中有全、全中有局」;空間佈局與建築體傳達出空靈而簡樸的境界,是珍貴的文字崇祀古蹟。國家文化資產網對於其亭身及周邊整體環境有十分完整而精確的說明。關於建築之歷史《漢聲雜誌》則曾有〈搶救聖蹟亭〉一文,對於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及後續整修有所調查說明。然而,目前對於龍潭聖蹟亭之非物質層面的介紹則付之闕如,以下以徐鳳園先生所提供之《昭和十年龍潭文光社祀典簿》(掃描影像檔,以下簡稱《祀典簿》)之內容,予以補充。

依據《祀典簿》條規內容,文光社成立於光緒戊寅四年(1878),51位會員各出會底銀兩圓,共集資102大圓,創立此祀典。至光緒11年(1885)購買了龍潭四方林水田一處,招徠佃農耕作,以租粟收入,作為例行祭祀之費用。乙未日本征臺戰爭(1895)時,舊祀典簿兩本被燬,尚存兩本;至昭和乙亥十年(1935)仿三進院落增建時,全體會員決議新設祀典簿。本祀典簿所見會員為黃龍蟠、古新來、李乾祥、徐清雲等51人;全簿計68頁,內容包含序言、名冊、條規、年度結算帳目等,從昭和十年使用至民國59年(1935-1970),前後共36年。
關於祭典形式與規模,由《祀典簿》之支出情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其一:建亭迄昭和19年(1944),儀式請有禮生及吹首執行;1935重議新簿時,儀典較為盛大,還連續演了三年戲;
其二:民國34-35年政局動盪,不見收支紀錄,可能也未辦祭典,民國36年至41年間(1947-1952),重新開辦祭典,儀式較為盛大,以大豬獻祭;
其三:民國42-59年間,不見大豬獻祭,可能規模較小;
其四:民國59年後,田租無法順利收取,五姓宗族管理人自行前來祭祀,祀典簿至此停用。
其五:民國103年(2014)起,先有龍潭導覽協會及後來桃園客家事務局之參與,依耆老、學界及協會之討論後,恢復以三獻禮形式的祭典與送聖蹟活動,並為擴大參與選擇於每年八月初三後之週末舉行。

聖蹟亭本係燒化字紙與祭祀倉頡之處,傳承敬字惜紙文化,同時也是地方上重要的史蹟與文化教育遊憩場所。經由社團與地方熱心人士之參與,以及政府協助,傳統聖蹟文化得以保存。而今,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文字的重要性依然,但是逐漸失去神聖性及莊重性,對於聖蹟亭而言,失去了原初文化氛圍,如何轉化重生,成為重要的課題。

區域(鄉鎮)

桃園市 龍潭區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