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橫山天花、霍亂、砂眼防疫及衛生回顧

文/張硯菡 圖/張兆閎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3/12
自2019年疫情爆發,全世界開始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抗戰。但病毒世代的快速變異,使得疫情愈趨嚴重,許多寶貴生命結束,許多人確診後留下嚴重後遺症。新冠病毒除了帶來嚴重的生命威脅;也造成整個世界的經濟蕭條和衰退,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十分緊張和不便。如今隨著猴痘的發生,預計又將掀起另一波防疫。然而這已不是臺灣第一次面臨流行疾病而造成社會動盪了,在過去人們就有許多面對病原和疾病的經驗。本文將以橫山鄉珍貴文獻資料,回顧過去天花、霍亂、砂眼於日治時期及戰後之臺灣公共衛生防疫政策。

1.天花種痘症
明治29年(1896)7月4日臺北和臺中出現天花患者,總督府發布種痘手續,規定種痘方式以及種後檢查、發證與回報。由地方官廳命醫師檢驗並發給種痘證。初次接種若「屬不善感者」,須進而於一年內施行再次、第三次接種。實施後,為因應地方民情,改為每年4月和10月兩次定期種痘;又因公醫報告兩次種痘時間恰是農忙時節,有礙基層作業,再改為每年2、3月實施一次定期種痘,之後便成為臺灣民間俗稱的「種春痘」。沙坑大平地張建萬保存其大姑媽張李妹幼年種痘時所留下的種痘發證時間是大正2年(1913)3月4日,立字人公醫赤木榮太郎,受取人為張李妹。

明治30年3月,繼鼠疫之後,天花亦幾乎蔓延全臺,尤以臺南最為嚴重。總督府積極向日本大阪痘苗製造所採購痘苗。明治39年實施「臺灣種痘規則」和其施行細則,進一步規定所有在臺灣出生的新生兒都必須接受種痘,違者處罰;甚至「戶口調查簿」需記錄民眾是否得過天花和其種痘紀錄。

張李妹種痘證

張李妹種痘證

張李妹種痘證

2.霍亂預防注射證
民國35年4月,臺南爆發霍亂,疫情迅速擴及全臺,許多學校宣布停止上課,避免造成群聚感染現象而無法控制。當時隔離病患、施予治療,大規模消毒環境,先後完成4百多萬人疫苗注射。

臺灣自國民政府後共發生4次大流行,最後一次為民國51年。民國51年衛生處在臺中成立臺灣省霍亂防治中心,當時疫情迅速延燒,除了第一時間內隔離、治療病患、進行疫區消毒避免疫源擴散外,衛生處積極著手全臺民眾施打疫苗作業,當時緊急向日本採購200萬人份疫苗,也請世衛緊急提供,加上臺灣血清疫苗研究所日夜趕工,等到國內外疫苗全部到位後,滿足全臺灣1,100餘萬人次施打。衛生處動員軍警單位、學校落實全民疫苗注射,規定必須持有注射證明,經查驗後方可購票搭乘公共汽車、火車,確保全民健康。倘若未在期限內注射疫苗,將處以新臺幣90元罰鍰。

民國52年1月,為防堵霍亂死灰復燃,提前部署,於3月1日至30日進行全國民眾免費疫苗注射,民眾依規定必須提供身分證加蓋印記,無身分證兒童發給注射證,作為日後警察、戶政機關查驗憑證。53年4月,衛生處落實該年全民疫苗注射作業,將逾期不接種民眾罰緩提高到180元,落實全民防疫。

沙坑大平地張建萬提供「民國52年53年霍亂預防注射證」為張建萬於12歲及13歲注射霍亂疫苗之證明。注射證分正面、背面,正面資料註明姓名、性別、年紀、住址及日期;背面則有5項衛生資訊及1項懲處條件。

民國52年注射證正面

民國52年注射證背面

民國53年注射證正面

民國53年注射證背面

3.砂眼防治
耆老詹文治表示臺灣戰後國校每天都有晨間檢查,項目如口腔、頭髮、指甲長短、手乾淨與否以及是否攜帶手帕衛生紙。民國40年代臺灣國民學校校內的保健活動有健康檢查、預防接種、缺點矯治、一至二個月身高體重測量以及晨間檢查。健康檢查與預防接種大多由衛生所的醫護人員到校協助辦理。晨間檢查最重要的是養成攜帶衛生用品、保持身體清潔的習慣,同時早期發現兒童的缺點,小學生最常見的身體缺點,砂眼、疥癬、白癬、頭蝨、寄生蟲等,晨間檢查後,級任老師須通知衛生導師與保健室執行缺點矯治,由衛生導師視狀況,安排各班矯治時間與順序,和校醫和校護保持聯絡,級任老師須提供患病學生狀況,以供校醫或校護執行治療時參考,必要時老師亦須執行簡易治療。

在民國30年代,孩童因洗手的衛生習慣不佳,造成砂眼的流行,中小學校學生約有一半以上罹患砂眼。民國51年,臺灣省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簽訂合約,接受藥品與技術指導,頒訂「臺灣省砂眼長期擴大治療工作計畫」。衛生所聘有砂眼防治服務員,在國校方面針對全臺學童,每年9至11月實施全面性砂眼普查,確定罹患之學童,每人一律發給免費四環素膏四公分裝一支,作為六個月間歇治療使用至痊癒為止。受過砂眼檢查訓練的衛生所醫師或技術人員到各校對全體兒童做砂眼檢查,患有砂眼者給予免費之團體治療。免費的團體治療係採用土黴素或金黴素等藥物,由校護、導師教師或衛生隊員協助點藥,畢業即列入一般民眾,由衛生所砂眼防治服務員繼續追蹤治療。民國54年10月6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署長亨利拉勃伊斯一行,由省府衛生處長許子秋陪同,抵新竹縣參觀橫山鄉民眾砂眼治療。

田寮國校老師詹文治拍攝橫山鄉衛生所護士賴玉梅(其先生溫貢琳為新竹縣峨眉鄉富興國小第6任校長)到田寮國校為學童做例行性砂眼檢查紀念照片。照片中賴玉梅小姐著高領連身洋裝,頭髮盤起。學童依序排隊,男學童著白色短袖、黃色長袖卡其制服;女學童則上衣著白色短袖、黃色長袖卡其制服配藍色學生裙。賴玉梅小姐使用桌上檯燈光源斜照學童眼睛、以手撐開學童上下眼瞼檢查,再以不鏽鋼鐵盤中酒精棉花消毒。隨著國校學童砂眼罹患率逐年下降,至民國70年代已不再為嚴重問題。

民國54年田寮國小砂眼檢查

衛生所護士賴玉梅檢查

學生排隊檢查

4.衛生勞動服務
民國50年代至60年代因應「新竹縣國民義務勞動整頓環境衛生及經常保養維持工作要點」,要求各鄉鎮發動民眾實施推行,當時田寮國小學生戶外協助社區,實施衛生勞動服務。此工作要點為維護民眾健康,加強改善環境衛生,環境整潔,推行社會教育、改進國民生活運動、整頓社會鄉村與家庭環境衛生工作。每年春、夏、秋季及年終,舉行全民大掃除。清潔日競賽,由各鄉鎮每月擇一日為清潔日,發動住戶及公私廠商整理家戶内外之環境衛生,經考核最優鄉鎮,給予獎勵。民國56年公共設施調查結果參與活動學生共1541隊9955人。臺灣省政府於民國63年12月,訂頒「台灣省消除髒亂方案」,規定自64年元月起實施,其目的在喚起全省民眾人人重視消除髒亂工作,徹底整頓環境衛生,共同建立一個整齊清潔而安寧的現代化社會。

詹文治說當時每周都必須帶學生到戶外協助社區衛生環境勞動服務,照片中男學童穿著全身黃卡其制服戴黃色帽子;女學童穿著黃卡其制服配黑色長褲,於田寮國王宮附近及田洋街,協助社區打掃清潔、整理環境、疏通水溝及環境美化,實施衛生勞動服務。

勞動服務

勞動服務

社區服務

清掃環境

清掃環境

清掃環境

疏通水溝

從過去的「天花種痘規則」、「霍亂預防注射」到如今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接種」,防疫方式不外乎接種疫苗。在面對霍亂時,衛生處動員軍警單位、學校來普及全民注射率,且規定必須要有注射證明才可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和現在的接種黃卡,防疫政策可說是幾乎完全相同。除此之外,過去的衛生勞動服務、衛生整潔競賽都是為了讓社會環境更乾淨以免病菌滋生,種種方式都能對應現今清消、出動化學兵和清潔隊員大範圍消毒等防疫方式。

社會和醫療的進步不代表人們不會再受到流行疾病的影響,從上述例子可看出,公共衛生政策的核心似乎都相同,面對疾病的烏雲籠罩,遵守正確的防疫準則,冷靜地評判資訊真實性,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撥雲見日的一天終將來臨。

參考資料

附錄一:參考文獻
■周浩治編 2008《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 ‧卷四 政事志》,新竹縣政府 衛生篇 頁269。
■李易駿,民國100年,<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期。
■張淑卿,2010,〔國家與兒童健康:1950-60年代臺灣國民學校的衛生教育〕,《國史館館刊第二十四期》,頁119-12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第149期/105年08月29日發行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49/2199
■沈佳姍(2013),日治時期臺灣防疫體制下的預防接種與人事變遷,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n7r85j。
■許峰源,101年5月〈臺灣對亞洲副霍亂的肆應(1961-1964)〉,臺北:政大人文中心,頁153-18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2021/5/18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FNpFzvcM-QKKt6XBHJkyxA




附錄二:
口述資料來源:
■詹文治/昭和10年生(1924)             ;訪談日期2021/03/29;2021/05/10
■張建萬/民國41年生                   ;訪談日期2021/05/10;2021/05/16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1.【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票證】日大正2年張李妹種痘證
2.【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票證】民國52年53年張建萬霍亂預防注射證
3.【古物/圖書文獻與影音資料/照片】民國54年田寮國小砂眼檢查照片
4.【古物/圖書文獻與影音資料/照片】民國60年田寮國小學生社區勞動服務照片

區域(鄉鎮)

新竹縣 橫山鄉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