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甲仙鎮海軍墓,北望V字型山水

文|游永福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甲仙位在山區,何以會出現海軍?」來到甲仙鎮海軍墓,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小林毛瓊萩為來賓導覽甲仙鎮海軍墓入口碑文(游永福攝,2013)

小林毛瓊萩為來賓導覽甲仙鎮海軍墓墓葬區(游永福攝,2013)


話說清同治12年(1873)2月,夏獻綸來臺擔任「分巡臺灣道道員」,帶了一營楚軍赴任,在臺灣府城西郊的海邊構築營房,或因該營有「威鎮海疆」的任務,乃出現了「鎮海營」的番號。到了光緒7年(1881)9月,楚將劉璈也任「分巡臺灣道道員」,又帶來了一百多名浙江臺州泥木匠勇加入,於是一般防務之外,部隊又多了工兵的任務。在幾度擴編之後,光緒12年(1886)正月,劉銘傳開始於勇營的「營」之上設軍,於是出現了「鎮海中軍」、「鎮海前軍」、「鎮海後軍」的稱呼。光緒12年(1886),鎮海營與嘉義的臺灣鎮,奉劉銘傳之命,各出七成隊伍,開闢嘉義至卑南的越山道路,以方便糧米、軍火搬運,及部隊換防。闢路部隊於3月上旬從嘉義出發,之後防營是設立在甲仙的五里埔,所以甲仙乃有了鎮海軍的履痕,但不是海軍。

甲仙鎮海軍墓的光緒12年5月湖北鄧有聲墓碑(游秀葉攝,2005)

成功大學石萬壽教授受內政部民政司史蹟維護科委託,於民國80年(1991)2月28日調查完成之後,內政部於同一年11月23日,將甲仙鎮海軍墓公告列入國家三級古蹟(高雄縣市合併之後,調整為高雄市市定古蹟);接著,甲仙鄉公所於民國86年(1997)在墓園北側,增建了解說石碑與祭祠,讓參觀民眾瞭解古蹟的歷史,方便祭拜與憑弔。依據石教授的調查,甲仙鎮海軍墓墓園有墳墓85座,都是面北偏東;其中只有27塊墓碑刻有銘文。從銘文所示碑主本籍、立碑年代及軍隊番號,有「楚南」、「光緒十二年五月」、「鎮海前營左(哨)八(隊)」等文字,可以確知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本條越山道路沿線,證據最明確的開路遺址,更是光緒年間開山撫番的重要史蹟所在。

甲仙鎮海軍墓的光緒12年6月9日楚南唐勝元墓碑(游秀葉攝,2005)

這一支威鎮海疆部隊在光緒7年(1881)11月至9年(1883)3月,築建了鵝鑾鼻燈塔。光緒9年年底至10年(1884)正月,則挑擔建築完成了臺灣府城大西門與安平之間的「永固金城」防壘。然而,這支部隊為何會命喪山區,又集葬於此呢?

從嘉義進兵後,直到3月28日,部隊才抵達後大埔,接著一路開道設橋樑往東推進;想不到,部隊在雁裏溪與八潼關等地遇到了險阻的高山地形,施工極為不易;且時序已進入雨季,溪流漲水之後常常十日都無法消退,嚴重阻礙了工事進行。更由於夏氣炎蒸,瘴氣過重,導致將士多病,劉銘傳雖命令4月底全員回防營休息,卻也因溪流漲水,阻礙了糧草與醫藥的補給,所以陸續病故了85位官兵;當然,歸葬故里也為水所阻,只好埋骨於此了。 那麼,為何不選擇旱季進行闢路工事呢?

其實,早在光緒7年(1881)閏7月至9月之間,首度來臺灣巡視的福建巡撫岑毓英,曾委記名提督鄒復勝往後山詳加查看,結果是「惟查臺灣後山番地,言語難通,煙瘴甚大;必須嚮導,及冬春兩季方好辦理。」 岑毓英,都知道冬春兩季才是闢路時節,屬於淮軍系統的劉銘傳卻偏偏不顧人命,選擇接近雨季下達命令來闢路,明顯就是要劉璈遺下的湘軍好看。 

甲仙鎮海軍墓墓葬區一角,墓碑,快要淹沒於花草海之中(游永福攝,2013)

真是哀哉!而為何墓碑都是面北偏東而立,不面向西邊的故里呢?墓園,是孤立在五里埔臺地北側,環視四周景觀,只有面北才可以遠眺優美V字型山谷與望見向南彎曲流去的楠梓仙溪美景,如果是你,會為袍澤選擇哪個方向呢?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 古蹟】甲仙鎮海軍墓

區域(鄉鎮)

高雄市 甲仙區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