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范揚開主任的賣冰童年

文: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3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芎林碧潭國小退休主任范揚開出生於日昭和 13 年(民國 27 年),4 歲(民國 31 年)的時候范家 4 大房從關西搬到石壁潭下窩,向也是關西人的蘇姓地主承佃土地開墾, 當時下窩伯公廟旁已經有一座小小的石拱糯米橋,因為橋面很窄(4 尺寬),沒有辦法通行汽車,小時候過橋都是戰戰兢兢,民國 60 年左右大家湊錢把石橋拓寬(470 公分)汽車才可以過橋;橋頭寶芝林社區的土地原來是葉屋的四合院大宅,葉屋是當地的大地主,范揚開推測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碧溪兩岸都有土地,所以自己花錢蓋這座橋面只有 123 公分寬(4 尺)的小糯米石拱橋。

往范家石拱橋(曾昭烱攝,2020

過橋後即為范家老屋 (曾昭烱攝,2020

范揚開回憶小時候他們家族 4 大房一起在下窩耕作將近 4 甲地,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飯,所有的農具都是共用,其中一台風車還保存得很好,捐給碧潭國小展示; 雖然耕 4 甲地,但因為是佃農收入有限,吃飯的人也多,經濟並不寬裕,小孩子也要想辦法賺錢幫忙家計;他大約從國小三年級(民國 36 年)起,每天放學的時候就去製冰廠批 1 桶冰棒沿路叫賣,冰棒是放在 2 尺四方的木桶,桶子裡面放幾層布保冷,通常裝 50 支或 80 支,當時只有清冰和綠豆冰,清冰每支賣 5000 元(舊台幣),綠豆冰每支賣 8000 至 10000 元;假日的時候換賣冰淇淋,因為冰淇淋量比較多也比較貴,平常日 1 桶的量會賣不完;范揚開回憶當時冰淇淋一球賣 4,000 元(舊台幣),一杯兩球賣 8,000 元,如果三球有折扣,只收 10,000 元,如果好天氣,1 天差不多可以賣完一桶,有 100 多萬的收入,如果碰到下雨天就慘了,還好那時候冰廠也知道小孩子賠不起,賣不完的第二天早上可以拿去退。

從下窩老家走到芎林國小約 4 公里多,製冰廠在學校斜對面,范揚開平日批好冰後就沿著往飛鳳山或現在芎林國中前的馬路沿路搖鈴賣冰,通常回到家差不多賣完 了,如果有剩 1、2 支就會拿給長輩吃,如果剩比較多,第二天就拿去退,老闆會檢查,如果竹片上的冰完全融化就不能退,避免把客人吃完的竹片拿來充數。

冰淇淋桶長約 40 公分,空重約 2.5 公斤,裝滿一桶冰淇淋對小孩子是滿重的負擔,不過范主任說在那個年代小孩子做粗重的工作也是滿正常的事;范主任的冰桶是用亞鉛板作為外部的保護層,內層則使用玻璃內膽保溫,在不鏽鋼和塑膠材料還沒流行的年代,裝水的水桶和保溫的保溫瓶都是以亞鉛板(鍍鋅板)為材料。

范主任說他的冰桶雖然有玻璃內膽保溫,但是冰桶開口的地方是用木塞包布塞進去,保溫(保冷)效果還是比較差,不過叭噗冰比較沒那麼快溶化,而且他賣的量不多所以影響不大,冰桶也有人用來裝枝仔冰,一樣有保冷效果。

冰淇淋要用冰杓從冰桶挖出來,范主任說他的這支冰杓是用銅打造的,很好用也很耐用,他說用冰杓舀冰有技巧,用杓子挖冰淇淋的時候要先挖已經軟化的,同時不能壓著握把挖,要等杓子裡面刮滿一球的時候拿出來放到酥杯裡才能壓握把,握把壓下的時候刮板就會把冰淇淋球刮到酥杯裡。

國小畢業以後,范主任結束賣冰淇淋的日子,相處多年的冰杓和冰桶一直保存在櫥櫃裡,民國 90 年碧潭國小成立客家古文物館,他把冰杓、冰桶、風車和一些文物都交給學校保存並作為教學使用。范主任的故事彷彿將大家小時候聽到叭噗就衝出去買冰的童年記憶,凝結在這些保留的文物裡,令人難忘。

冰桶(曾昭烱攝,2020

冰桶內膽 (曾昭烱攝,2020

冰桶蓋 (曾昭烱攝,2020

冰杓 (曾昭烱攝,2020

冰杓握把 (曾昭烱攝,2020

冰杓背面刮板 (曾昭烱攝,2020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范揚開日昭和 13 年(1938生;2020.01.19 於碧潭國小文物館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物一般器具】冰杓
【文物一般器具】冰桶
【建築一般建築】石壁潭下窩石拱橋

區域(鄉鎮)

新竹縣 芎林鄉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