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飲食 -

隨客家移民遷入和平的醃漬飲食

顧志莉 撰述日期:2023/6 新增日期:2023/12 更新日期:2023/12
臺中和平原是泰雅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日本時期,因山林產業開伐的需求,吸引各地的客家族群陸續遷移至和平山區,和平的客家人大多為客家的再次移民,這群來自臺中、彰化、南投、苗栗、新竹、桃園…等地的客家人遷入和平後,同時也將家鄉的飲食習慣帶入和平。

長久以來,客家人習慣用醃漬或晾曬方式來儲存肉類、魚貝類、蔬果類及豆製品等食物,藉以延長其食用期,此種保存食材方式客家人稱之「滷鹹淡」;因尋求謀生出路而移居和平山區的客家人,無論是來自桃園、新竹、苗栗的北部客家人,或是臺中、彰化、南投的中部客家人,遷入和平後的飲食習性仍慣用以醃漬方式儲存食材,每逢當令蔬果盛產季節,除做鮮食外,亦將多產的蔬果醃漬存放,以便利隨時取用烹調,和平的客家人以在地物產為食材原料,主要的醃漬物有淡乾(芥菜乾)、鹹菜(酸菜)、鹹菜乾(梅乾菜)、覆菜(福菜)、菜脯(蘿蔔乾)、滷梅(醃漬梅)、滷鳥梨(醃漬鳥梨)、滷橄欖(醃漬鳥梨)、滷桃(醃漬桃)等。

鹹菜乾(梅乾菜)

菜脯(蘿蔔乾)

滷梅(醃漬梅)

滷鳥梨(醃漬鳥梨)

和平中坑坪聚落與東勢隆興里交界,中坑坪聚落包括有中坑里1鄰的北坑聚落與2~3鄰的中坑聚落,聚落內的居民大多為東勢至此拓墾的客家人,故其醃漬飲食與東勢相似,每逢秋冬之際是大芥菜、白蘿蔔的產季,也是醃漬鹹菜、鹹菜乾、覆菜、菜脯的時期,大芥菜可製成淡乾、鹹菜、鹹菜乾、卜菜等醃漬品,大芥菜最外層的老二、三葉可製作鹹菜乾,老二、三葉是指芥菜由外層往內層的第二、三層菜葉,中間層的芥菜葉可做淡乾,較內層的菜葉及菜心可醃漬成卜菜,中坑坪家戶的客家醃漬技藝大都是母傳女或婆傳媳,跟著母親或婆婆學會醃漬手藝後,習慣每年醃漬製作,除自家使用外,也送給親友食用。

抹籃內鋪放著正在晾曬的芥菜梗

家戶門前正晾曬著白蘿蔔

和平的南勢稍來坪、中坑坪、烏石坑等客庄地區生產青梅,青梅通常在清明節前後採收,每年4月是家戶醃漬青梅的時期,青梅香氣濃郁,滋味特殊,非常適合加工做成醃漬梅,大都醃漬成滷落梅(醃漬梅)、紫蘇梅(香蘇梅)、脆梅等,醃漬梅除當零嘴食用助消化外,亦可用來入菜醬燒或做成蘸醬、淋醬等,用途多廣;滷鳥梨是和平的另一種零嘴小食,除自家醃漬食用外,在博愛里松鶴社區、谷關溫泉區都見有販賣。

和平南勢稍來坪的梅樹

烏石坑客家人醃漬的滷梅

日昭和時期,跟隨父親自苗栗銅鑼移居和平烏石坑的詹結春女士表示,早年生活貧困,逢年過節才有豬肉可吃,當時沒有冰箱,生豬肉的保存方法是挖地約2尺深度,鋪上芭蕉葉,上置豬肉,豬肉上下面抹上粗鹽,在抹鹽的豬肉上鋪上一層芭蕉葉,這樣疊放,最後一層再用麻布覆蓋後覆土,取用時,挖開覆土及芭蕉葉取出豬肉,再蓋上芭蕉葉及覆土,早期烏石坑的冬季氣候偏冷,地底下又較地面上低溫一些,便可用來存放生鹹豬肉,詹女士表示,當時生活並不好過,購買的肉量不多,過不了很久便食用完畢,這是早期詹屋存放生豬肉的方式。


大甲溪流經和平的南勢里,大甲溪蘊藏豐富的魚蝦資源,南勢的客家人捕撈溪裡的魚蝦,醃漬成白哥醢(溪哥漬)、石貼醢(石貼漬)、狗頷醢(狗甘仔漬)、蝦公醢(溪蝦漬)等魚醢3,和平魚醢的醃漬方式與食用習性與東勢相似。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
1 口述資料:2021年4月28日,訪談自中坑里劉吉連女士民國41年生。
2 口述資料:2021年5月3日,訪談自烏石坑詹結春女士日昭和13年(1938)生。
3 口述資料:2021年4月5日,訪談自南勢里長蔡金火,民國36年生。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口述傳統遷移史】中坑里中坑客家遷移史
【口述傳統/遷移史】南勢里稍來坪客家遷移史
【傳統知識與實踐/其他-醃漬食物】滷淡乾
【傳統知識與實踐/其他-醃漬食物】滷菜脯
【傳統知識與實踐/其他-醃漬食物】滷梅
【傳統知識與實踐/其他-醃漬食物】滷烏梨

區域(鄉鎮)

臺中市 和平區

類型(屬性)

客家飲食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