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與觀光 -

三義的老行業

楊德遠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自古以來臺灣這個小到島就是蠻荒地帶,到如今卻是很多不可思議的是解經濟奇蹟。追根溯源,是許許多多不同行業努力的結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和生活型態的改變,再加上大量自動化、規格化生產,導致一般生活用品、3C產品、、,都取代了老行業。所以許多老行業、老手藝已逐漸凋零甚至消失,一些精緻耐用的手工製品、在市場上再也難尋。然而這些古老的行業因時代演進而沒落,但有的行業仍維繫,經營的有聲有色。但也有的搖搖欲墬,有的已經消失。

老行業是展現匠師一生懸命的場域,呈現職人的韌性與毅力,才能精進為傲人的手藝、風采但時代巨輪無情的向前,又面臨消逝或失傳的窘境。老行業沒落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1、經濟型態的轉變和石化工業的出現2、社會型態、商業型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3、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低價競爭4、年齡老化、後繼無人的問題 (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2020) 。
不過在三義的街上、角落,仍存有幾個老行業職人,他們堅守祖傳技藝,維護品質,做出讓客人滿意的產品。普查三義的老行業,可以讓人感動現今已少有的職人精神,也會發現屬於這個樸實的客庄職人的故事。

1、利達皮鞋店
位在三義鄉廣盛村的力達皮鞋店是一間至今仍提供補鞋服務的鞋店,老闆鍾達堂從業近60年來,技術精湛,執業界牛耳,稱得上是手作鞋子的大老。他於15歲時師承銅鑼鞋店楊子做鞋,但因為生性聰穎,一學就會,短短2年就把師父的技術全部學完,但因為是拜師學藝,須在師父家待足3年4個月,所以他把剩下的1年4個月時間當做自我修練,以繼續精進技術,當然也是要感謝謝父免費指導及又免費提供吃住,人嘛,總要懂得感恩。
鍾達堂表示,製鞋是一個相當難的技術,尤其是皮鞋,因為造形多變,又要符合人體工學,眉角更是繁多,不過不管鞋子怎麼變化,當製鞋學徒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彎曲的鐵釘敲打回平直,因為那個時代鐵釘是很貴的材料,第二步是練習錘釘子,千錘百鍊,直到每一錘都不偏不倚,精凖到位為止。第三步拿舊料残品練習用刀,精凖裁切,不傷到主體部份。第四步就是練針線縫合,要精準到兩隻鞋子各用針縫百餘次,但兩隻鞋誤差不能超過五針。縫缐的江湖密技就是拉缐拉要到位時,要有瞬間有"頓"的力道,才能緊密縫合,否則穿不久就會鬆垮掉,容易變形而壞掉(鍾達堂口述) 。

他說,做鞋技術中最核心的技術就是皮鞋頭的塑型,一定用「弓」的技術,一摺一折的精凖掌握,才能做出好穿又美觀的鞋子。早期三義鄉,在力達本店做手工客製化鞋子最多的是彭昌遠老師,有一次他因太忙請其他同行代工,結果被彭老師退貨,因一穿就知道不是他的手路。現在因為時變遷,製鞋己轉由工廠的大量生產,他的師傅有些被聘到大廠、大陸做師傅頭,產品量大而便宜,使他的手工製鞋的生意一落千丈,徒有一手好製鞋工夫也是枉然。

三義用手工製鞋的原本有兩家,今僅存力達鞋店一家,至今還給有特殊腳型需求的鄉親服務,有如鞋子醫院,不管什麼様式、名牌、老鞋都能夠起死回生、延年益壽,不浪費資源,可說是環保、珍愛地球的先趨,是值得尊敬的行業。

鍾達堂常用的製鞋工具。(楊德遠攝/2020)

鍾達堂常用的製鞋工具。(楊德遠攝/2020)

2、遠東西裝店 
西裝店是三義執業最久的西裝店,老闆劉海源從小便拜在三義老師傅劉鼎仁學門下學做西裝,三年四個月出師後又到竹、苗各地,再度精進手藝。民國50年左右,就在現在的85度C現址開店,一直做到前年85歲宣佈退休,做了一甲子的西裝師傅。
    
劉海源表示,當學徒的第一步就是要給熨斗起火、煮醬糊、打掃師傳的工作場所,學做西裝的技術,就是套鈕扣結、打褲腳三角結、打缐釘、用做內褲練裁缝機,用紙練習製圖、放様,練習裁剪,量身體各部長短。最後才正式剪裁製作。

他說,做西裝有5個步驟:1、挑選樣式、衣料、配扣與襯裡;2、量身;3、製圖/剪裁/手工縫襯;4、試身、修樣;5、完工。一件好穿的西裝,在製作的每一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非當重要,小心製做才會好穿,尤其在放様、裁剪要非常專心,一刀剪錯,那損失就嚴重了。其他在量身體的秘訣是胸圍要加8公分,胖子的前片要比瘦子長3到5公分。
三義早年西装店有劉、彭、黃、羅等4家,因成衣業的興起,加上便宜、迅速,様式多,迅速成為消費主流,如今,三義只剩遠東劉老闆一家。劉海源說,做西裝很辛苦,有時趕工,經常做到深夜。時代變遷,價值觀的改變,如今除了顯要巨賈外,已經很少人訂製,一般人用買現成的成衣比較多了。

遠東西裝店內縫製衣服的工具。(楊德遠攝/2020)

遠東西裝店內縫製衣服的工具。(楊德遠攝/2020)

3、德清伯的漢藥店 
三義這間由第二代掌櫃的林家中藥行,是店長林曜城的父親林清德在臺灣光復後的第2年,也就在民國35年(1946)成立的。上一代的中醫妙手,曾經師承銅鑼大和春中藥房、出師後再到苗栗、外縣市各地拜師學醫,精通各種醫術之後,最後在三義懸壺濟世。開舖73年以來,救人無數,倍受鄉親敬重。
在西方醫藥還未普及到偏鄉之時,傳統的中藥店,對百姓的健康治療拌演著極種要的地位。時代的變遷,傳統的中醫藥房,經常被質疑沒有科學理論基礎,及被官方法令的束縛,而逐漸沒落失傳。其實師徒制在中藥文化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中藥房裡處處都是學問,除了要懂藥材,每個師傅都有各自的拿手絕活,有的擅長做九蒸九曬熟地,有的擅長做酒洗當歸,光是藥材的製法就千百萬種,是一門深海絕學(林曜城口述) 。
     
「辨識藥材」更是每一個中藥房學徒必學的基本功。舉例來說,黃精、肉蓯蓉、何首烏、生地、熟地等藥材外表看起來都是黑黑一塊,做中藥房的只要聞氣味、摸質地就能分辨其中差異。更厲害的甚至用看的就能分辨。此外當一名漢醫還得瞭解每一種藥材的毒性、藥性,總要能把每一種藥配得剛好,才能救人活命,盡醫生天職。
林店長說,「炮製」更是門神奇的技術,中藥材經過蜜製、酒製、鹽水製等炮製過程,藥性也可能出現巨大轉變,同樣是大黃,生大黃會讓人拉肚子、酒製大黃則可止瀉顧胃,不同的炮製工序,賦予藥材不同的藥性。以炒白朮為例,古藥書上只用文字描述人洗、浸潤、切片,風乾後再用紅土炒,炮製能降低對腸胃的刺激、讓藥性入脾,但到底要怎麼洗、潤到多軟才能切,炒紅土時火該多大、炒到什麼狀態算是完成,全仰賴師傅老醫師的經驗傳承。經過數百年流傳下來的炮製學技藝,雖有文字記載,但都只是基本攏统的描述,只有師徒制的入室傳授,才會知道實作過程中的關鍵「眉角」。
物換星移,時空環境的變化,現代生藥藥材,品質很不穏定,有的含重金屬、毒性化學物質,造成中藥醫師用藥的困難。因此就有所謂的「複方科學中藥」產生。此乃依照前輩祖師留下的藥方,利用科學技術剔除毒物、檢驗剔除含重金屬藥材,使得科學中藥在使用上更為安全、方便、便宜。
這種傳統的治病救人的智慧、知識、方法,也應該向中國大陸一様,地位同等於西醫,這樣子才能保有千百年承傳下來寶貴經驗,多幾種方式救人救。

德清伯漢藥店的藥捶和臼和刀。(楊德遠攝/2020)

德清伯漢藥店的藥捶和臼和刀。(楊德遠攝/2020)

德清伯漢藥店的藥捶和臼和刀。(楊德遠攝/2020)

4、東南亞理髪院 
吳增坤從17歳理髪至今,年資達67年,在三義師承張金城,熬過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後到新竹、台北、基隆、高雄、台中做理髪工作及砌磋髪技,因此練就了各地、各國不同的功夫,獨當一面沒有懸念,最後返鄉開設東南亞理髪院,至今五十七年。當年當學徒理髪,就把自己的膝蓋當頭,練剃頭技術,几天之後開始剃小孩子的頭,剃大人的鬍子,再剪髪、洗頭、吹風、造型等等,由於當時的時尚髪現為all back、飛機頭,要當師傅這技巧一定要上手,才能活下去。時代的變遷,新式髪廊興起,但傳統、手工剪髮,刮鬍子,明星花露水,挖耳朵,一直沒有衰退,是鄉親的最愛,一直沒有變化,如今超過一甲子理髪形式,還活在客庒(吳增坤口述) 。

吳增坤用飯匙為頭髮定型。(楊德遠攝/2020)

吳增坤用飯匙為頭髮定型。(楊德遠攝/2020)

吳增坤常用的理髮工具。(楊德遠攝/2020)

全球化衝擊的中,逐漸改變了生活型態,所謂的工匠精神也沒落了,許多傳統的老行業,也消失了。也就唯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從而認知在地文化才能提供未來往哪裡去的方向,或許藉著瞭解臺灣的老行業,可以給我們一番不同的體會。

參考資料

1、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0/htjhcyber98a/index.htm(2020/10/25)

區域(鄉鎮)

苗栗縣 三義鄉

類型(屬性)

產業與觀光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