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其他) -

由親而疏——灌溉杉林的挷物坡圳

文|林芷筠 撰述日期:2023/12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挷物坡圳」為杉林客家聚落最主要的水圳,又名邦梨坡圳、梆物坡圳,類似音而字相異的名稱眾多,取源於楠梓仙溪,在地人稱其為大圳(客語tai zun)。挷物坡圳於清乾隆40年(1775)由月眉庄人張瑞和、陳大英籌措經費及圳路用地,築起水圳。 
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前,臺灣農田水利事業向來為民間私產,無統一管理機構。日治初期,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殖民政策,因此為確保農業灌溉水源穩定,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影響公共利害的私人水利設施,賦予法人資格設為公共埤圳,由政府監督改善養護管理。 

挷物坡圳於明治36年(1903)認定為公共埤圳並登在蕃薯藔廳報上, 明治39年(1906)將位於挷物坡圳西南方灌溉月眉庄為主的荊仔寮水圳支線共同認定為「公共埤圳挷物坡組合」。 同年,通過申請公共埤圳挷物坡組合組織及規約認可, 管理者為蕃薯藔廳長石橋亨,並設立規約,設組合事務所於月眉庄,有管理者1名、常務委員2名、書記1名、巡圳3名,灌溉面積319.3975甲,每甲每年收水租4.5円,每年收入共有1437.289円,若有損害水利者,可以予以懲戒處分或收受罰金。大正元年(1912)更改規約,設立組合會議員10名,明定月眉庄6名,新庄4名,且需要為灌溉面積50甲以上者,以所有業主選舉之。 大正10年(1921)挷物坡圳與圓潭子兩圳合併改稱「公共埤圳組合旗山圳」。 日本時代挷物坡圳隸屬於旗山水利組合月眉監視所,戰後稱月眉監視站,民國37年(1948)改名月眉灌溉工作站,後簡稱月眉工作站,現在由高雄農田水利會月眉工作站管理。 

月眉工作站後方的挷物坡圳(林芷筠攝,2020)

挷物坡圳流經楠梓仙溪中游東岸的新庄、上平、月眉、月美,在高雄市農田水利會月眉工作站以北,主要行經山仙路西側;月眉工作站以南,則行山仙路東側。圳路長度為7310公尺,主要為水泥圳道,在日本時代灌流水田面積有210甲,灌流所有面積達718公頃,挷物坡圳在新庄國小後面一段曾因河水改道,難以再有力灌流,而採用「倒虹吸工」方式引水,較為特殊。 
當雨量過低時,農田水利會會採輪流灌溉,並公告日期,以確保月眉站其他埤圳用水,與下游灌溉使用。挷物坡圳因屬杉林大圳,分成幹線組(原挷物坡圳主線)與莿仔寮支線組,幹線組包含小份小組、新庄小組、月眉農場小組、上平主給三(幹線、南河路交會處水門)、清水主給五(郵局對面水門下游)、月眉小組、月美小組。若供水4日,此期間會再分配幹線組與莿仔寮支線組的時間,例如各2日,或者幹線3日支線1日。

挷物坡圳的南河排水(林芷筠攝,2020)

杉林客家聚落居民回憶到,水圳除了灌溉了杉林的農田,孕育杉林無數人,人們曾經也與水圳關係緊密,會在圳溝洗澡、玩水,圳溝內會長出小芋頭、蕹菜(客語vung coi,空心菜),吃起來非常清甜,圳溝內也有會有魚,有人背著電箱,在圳溝內電魚吃。不過不知哪年起,原本被稱為「大圳」的圳溝,逐漸被水泥和柏油路填蓋,好讓汽車經過,大圳旁也築起水泥護欄,水也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被柏油路填蓋的大圳(林芷筠攝,2020)

離人們越來越遠的水圳(林芷筠攝,2020)

參考資料

相應文化資源項目:
【建築 文化景觀】挷物坡圳

區域(鄉鎮)

高雄市 杉林區

類型(屬性)

綜合(其他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