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技術保存 -

淺談 當代客家歌謠合唱的發展概況

姜雲玉 撰述日期:2016/12 新增日期:2022/12 更新日期:2023/8

ㄧ、客家歌謠合唱:

「合唱」在歐美國家是極為重要且普遍的音樂型式,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浪漫、直至現代,相關文獻顯示其發展的歷史脈絡,教學技術、和藝術表現型式,已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建構。但在我國,「合唱」是近百年來發展中的音樂型式,而對客家族群來說,客家歌謠的「合唱」可說是最近三十年才逐漸發展的新興型式;它曾經是不被看好的,極不受歡迎的,甚至為老一輩客家人所激烈排斥。 在客家歌謠的發展過程中,合唱型式厡本是被忽略的,其原因甚多,主觀上受限於山歌是不能合唱的偏執想法,客觀上又受到諸多環境的不利影響,在台灣傳統客家歌謠鮮少是以合唱型式來表現的,民間的表演型式ㄧ般多以獨唱或對唱最為普遍。客家山歌的合唱型式被忽略的原因,舉例如下:

(一)原創性的山歌都以獨唱或對唱方式傳唱於山林之間,故常聽傳統藝人說「山歌不能合唱」。
(二)傳統的客家歌謠多屬調性音樂,強調「依字行腔」,曲調進行以單旋律(單聲部)為主,較少有和聲(多聲部)的出現。
(三)近代客家民歌的創新層面,較忽略了合唱的表現型式,山歌從山上唱到街頭廟口,很少有合唱的方式演出,包括客家戲曲如:「採茶戲」、「傀儡戲」、「客家大戲」幾乎沒有合唱音樂的加入。


二、台灣客家歌謠合唱發展概況:

「山歌唱出客家音,自古流傳到如今;以前山歌山上唱,今日唱到街路心」。客家歌謠的傳唱從山野林間,進而里巷廟會,再逐漸發展成為精緻殿堂上的表演型式。至此屬於台灣當代的藝術型式「合唱」,才開始慢慢受到「音樂人」的注意,並開始嘗試創作「客家合唱」作品。台灣在1980年代鮮少有「客家合唱」作品問世,1990年之後,在呂錦明、姜雲玉所創辦的「台灣客家山歌團」的帶動之下,客家歌曲的合唱型式逐漸為大眾所熟悉,特別是(1995、1997)該團邀請大陸梅州山歌劇團來台巡演、舞台形式豐富,表演精采場場爆滿轟動寶島,同台演出的「客家合唱」令人耳目一新,獲得大眾的認同與肯定。該團於2003年再度以「客家歌曲合唱」音樂會巡迴演出,獲得熱烈迴響。此後,1995年間客家作曲家涂敏恆先生,亦開始譜寫客家合唱曲〈可惜未正式出版〉。其他如楊兆禎、徐松榮、湯華英、古石明、曾興魁......等,皆陸續有許多作品問世。其中呂錦明為客家合唱的推廣努力多年,累積的合唱作品至為豐富。


三、客家歌謠班的發展與合唱師資

2000年後全台客家歌謠班紛紛成立,客家歌謠的教唱與推廣發展蓬勃,合唱型式已成為必要的形式。每年歌謠班成果驗收時,客家歌謠合唱隊數的成長,以及藝術表現都可看到顯著的進步。竹東天穿日客家歌謠比賽,也增設「合唱組」 今年以精第九介。同時,教育部亦年年舉辦「全國師生鄉土歌謠合唱比賽」國小、國中至高中,和教師團隊,均派代表隊參加比賽。對客家歌謠合唱的普及,產生極為直接的效果。

針對獨唱與合唱的藝術型式表現不同,其培養與訓練的方法也不相同,獨唱的表現著重的是個人的演唱功力和感情表達,強調的是個人的聲音色彩與表演的特殊風格。然而,合唱團演唱客語合唱曲,除了語言正音(咬字、發音) 以及教學法等基本功之外,尚須具備許多合唱專業訓練的方法和要領,例如:合唱指揮法、發聲法、歌曲詮釋或團隊經營技術......等。由此可見,合唱師資的養成是屬於非常專業化的領域,師資對於客家歌謠合唱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目前客家合唱的師資卻有嚴重不足的現象。正是音樂系所畢業生發揮「學以致用」的好機會。


四、客家歌謠合唱發展的前景: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合唱是具有國際化的共同表現形式。客家歌謠合唱 應爭取與其他音樂同步在世界地球村內有發光發熱的空間;它更是傳承客家語言 和歌謠的重要媒介,綜觀全球各地經常舉辦之大型、小型合唱比賽,或國際合唱 節,我們應借助合唱的型式與其他族群音樂相互交流,不僅能增進族群之間 的了解和祥和關係,更能提昇客家歌謠走向世界音樂舞台的有效途徑。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