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儀式與節慶 -

伯公遍路

作者/攝影 彭宏源 撰述日期:2023/1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
根據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苗栗銅鑼鄉伯公主題網建置暨數位典藏計畫」的資料,銅鑼鄉10村共計有268座伯公,伯公的密度相當高。光是新隆河流域的興隆村、盛隆村及新隆村,3村即有134座伯公,佔全鄉的一半,尤其是石室祠、石棚式、大樹式幾乎占一半以上。本計畫共計調查15座伯公祠,皆位於新隆河流域,團隊從其中選出8座各有特色的伯公祠進行專題報導。

縣道119線貫穿銅鑼鄉的東半部,經過興隆村、盛隆村及新隆村,即原為「老雞隆」與「新雞隆」的區域,由於此地開發甚早,先民到此墾耕時為求安,故而設立了許多伯公祠,這些伯公祠承載著不同的功能與居民的期許,像是水圳相關的伯公、防守的伯公、保孩子平安的石哀等等。

    早年的伯公祠多用石板組成,小小的一座,還不及1人高。但是伯公像(或伯公牌)、薦盒、香爐,甚至化胎、門牆都有的相當完整伯公祠。因為此地多為農田,民國70年以後青壯年人口外流到都市,居民逐漸地減少。也因為如此,這種石板的伯公祠也因為附近信徒變少,沒有錢改建而保留下來。

    「伯公遍路」是挪用了日本的「四國遍路」的概念。「四國遍路」是修行追隨著弘一法師在日本四國所掛單的寺院,一間一間地去巡遊弘一法師的足跡。我們也希望藉著文化普查後,得到這些超過百年的伯公祠的故事,能夠讓更多人去巡遊這些老伯公,聽聽有關這些伯公的故事,沿路走讀地方歷史與文化,追尋百年前客家先民在這邊的踪跡。

興隆村上圳田頭伯公祠
上圳伯公設立是為了祭拜埤頭與水圳,祈求水路順遂,早期常有固定之水甲巡視水圳與埤頭,因此水甲與農戶都會前往祭拜,但由於農戶們認為路途過遠,乃將伯公遷移至最上端的水田附近,因此也稱田頭伯公,早期,附近有廖姓家族等數戶農家,該圳灌溉水田面積約50餘公頃。

神位牌直接淺浮雕於龕壁,石室祠內龕壁雕刻「福德正神香位」神位牌,龕壁聯「東震山如□  南離水亦□」,下方風化脫落一部分,已難辨識,龕壁聯有花朵(牡丹)浮雕。橫批「保我黎民」,橫批左右有浮雕,但受到煙燻黑亦難辨識。祠室內外之浮雕、紋飾極為精細,是雞隆地區石室祠最為精緻者。

盛隆村下圳伯公祠
建埤頭開圳灌溉下游地區農田,當時有水甲制度管理水權與穀租之收取,也在盛隆村1鄰盛隆2號吳家附近興建伯公,作為祭拜埤頭與水圳,因此,該伯公是因祭拜埤頭、水圳而立的。福德祠面對水源埤頭方向,沿著福德祠前方下到河邊,正對面是陡峭山壁,山壁旁可見水泥橋高架水圳橫跨溪流,早期是沿山壁開鑿水圳與使用麻竹當作水管,足見先民為取得穩定水源而備極艱辛。

伯公型制為燕尾式石室祠,後方為不很明顯的低矮小鵝卵石化胎,神位牌「福德正神香位」直接淺浮雕於龕壁,橫批「神之格思」,左右有喜鵲浮雕,象徵雙喜臨門,龕壁聯「福全皆□□ 正直乃為神」,下方風化脫落一部分,已難辨識。

盛隆村田頭伯公祠
田頭伯公祠坐落於珠湖3鄰,隱身於梯田邊之竹林內駁崁上,燕尾式石室祠,後方之化胎為鵝卵石,石室基座以鵝卵石堆砌而成之小平台,約1公尺高。早期以彭家與附近住家為祭祀圈,該石室祠之興建已97年,之前的原始型制與創始人則不可考,從彭家老家前往該伯公之小路已因彭家遷出與祭祀者少而荒廢,需繞道從前方梯田上來,該石室祠與金爐等古樸典雅。

田頭伯公祠的化胎為鵝卵石

上圳田頭伯公祠

下圳伯公祠

盛隆村石哀
早期的農村,醫藥不發達,科學尚未昌明的年代,嬰兒出生後,有些人會聘請命理師「命卦」、「流年」,預卜一生的吉凶禍福,而嬰兒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病痛、急難,一般習俗以崇拜「關聖帝君」、「石哀」、「樹爺」為多,期能能帶領小孩過關避煞、消災解厄。如果小孩命運根基輕薄,或小孩命中「帶弓帶箭」,對父母親不利,也須拜契來轉化厄運與庇護。拜認的對象,多為居家附近神廟供奉的神明,距離庄頭漸遠的鄉間則就近拜樹爺、石哀等,祈盼神明庇佑孩子吉祥平安。

石哀位於盛隆村119線彭屋庄附近之農田中,家住彭屋庄的彭賴戊妹女士(日昭和10年/1935)表示,約於民國40年時,有一農人於田間挲草,休息時就近在田埂之石頭上小便,返家後肚子無故疼痛不已,心想不知是否小便在石上之故,聯想到該石頭難道是石哀或是神明。於是前往擲茭請示,得到聖茭開示,該農人順便於石頭周遭整理一番後,以石哀為名開始祭拜,請求赦宥,身體狀況也漸舒爽,此事傳開後,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眾多家長帶小孩前來祭拜並戴絭於胸前,以保平順長大。

新泥崎伯公祠
先民初墾泰隆橋周邊的新泥崎、圓墩、社寮坪一帶田埔時,東邊山區為原住民之狩獵區,因此在伯公祠上方設有隘寮,即目前第7公墓區,舊地名稱銃庫(櫃)坪,意謂具有槍械的隘寮。當時居民都要輪班前往隘寮駐守,嚴防原住民侵擾,在隘寮下方斜坡設置伯公祭拜,以保駐守人員平安。

祠內有石雕伯公神像,石雕伯公神像頭戴藍色帽,伯公神像尺寸,高32公分、寬14公分,座前石質香爐,書捲薦盒上附以竹頭刻製成之聖筊一副,底座、左右山牆及祠門皆為石板,前屋頂雕刻淺筒瓦、瓦當、滴水、規帶造型,後屋頂平整。

新隆村黃麻園雙連伯公祠
雙連伯公祠位於新隆河溪流旁小山丘,面向溪流源頭,有2座伯公並立,極為特別,一為馬背式石室祠,是原位伯公,另一為仿石室祠伯公,名稱不詳,從黃麻園遷移至此。2座伯公祠室之馬背脊之造型、工法與規格極為相似。祠前為田,目前飼養大閘蟹,後方為低矮鵝卵石的化胎,前埕平台為卵石配水泥磚,邊坡有鵝卵石堆砌之護牆。

原位伯公,為馬背式石室祠,石室材質為砂岩,石室祠基座石板,左右山牆、祠門皆為石板,祠門兩邊有瓶花浮雕,工法精細。前屋頂雕刻淺筒瓦、瓦當、規帶造型,後屋頂平整,背式屋脊正面淺浮雕紋飾,雕紋受地衣(真菌與藻類共生體)覆蓋。

石哀只是田埂上的一塊石頭

新泥崎伯公祠內有石雕伯公神像

雙連伯公祠

新隆村石母祠
石母祠(客家人稱為「石哀」)位於銅鑼鄉新隆村11鄰陳家屋前苗60路旁,據家住在祠後方的陳錦榮 (民國37年)口述,石哀祠位於他的土地上,他的父親曾說,早年有一位外地婦女帶一小孩,從銅鑼沿古道欲前往大湖,當只是狹窄小路,該對母子行經該處時,小孩非常不舒服,覺得幾乎快撐不住了,停下來稍作喘息,旁邊正好有一粒石頭,該婦女在無計可施之下,婦女將該石頭當作石哀,便向石頭膜拜,並當天許願,如果能挽救小孩,未來會建石哀廟給眾善信祭拜,結果當場就有了轉變,小孩的狀況好了些許,也可以繼續前往大湖,不久,小孩完全痊癒,該婦女也遵照當時許下的諾言,發起興建石哀祠。

興建祠室時,將該粒石頭置於龕壁前,至今未曾改變,祠室內之石質香爐左前方缺一角,但不妨礙插香所以沒有改變,而薦盒損壞較為嚴重,放置茶杯有些不平,陳先生乃於民國90年將其換成金屬薦盒,石質薦盒則放置於左側山牆外側。

銃庫坪伯公祠
伯公祠為燕尾式石室祠,後方為矮土丘,留下一堆鵝卵石,於民國93年增加搭建鐵皮遮雨棚,以保固石室祠與方便祭祀,當時有一株雜木會擋到遮雨棚,胸徑約20公分,將其伐除,樹基部與樹頭仍在,該伯公原始型制與石室祠改建年代不詳。

    該處附近之地名為「銃櫃坪」,昔日先民在此初懇時,東側山區是原住民的狩獵區,漢人建築隘勇線防禦,附近有隘寮,且有配置槍械的防禦所,也稱庫坪,銃櫃與銃庫常混用,是當時隘勇早晚祭拜之伯公,以祈求平安。

新隆村石母祠裡面是一顆石頭

銃櫃坪伯公祠為燕尾式石室祠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採訪人:彭宏源;受訪者口述:彭瑞狄先生(昭和5年生,1930,盛隆村彭屋2020.1.20。
2.採訪人:彭宏源;受訪者口述:彭賴戊妹 (日昭和10年1935,劉富美 (民國34年),盛隆村彭屋、劉屋/2020.1.12。
3.採訪人:彭宏源;受訪者口述:陳錦榮(民國37年),新隆村陳屋/2020.1.5。
4.採訪人:彭宏源;受訪者口述:陳阿富(日昭和11年/1935),新隆村陳屋/2020.1.22。
5.採訪人:彭宏源;受訪者口述:邱信坤(民國49年),邱家伙房/2020.1.20。 

區域(鄉鎮)

苗栗縣 銅鑼鄉

類型(屬性)

民俗儀式與節慶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