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與文獻文物 -

三義清代土地開發史的補充與辯證

林錫霞、賴國誠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苗栗三義鄉昔稱三叉河,早期先民渡海來臺為了方便水源取得以及開墾便利,往往會循著溪流向內山開墾,因此西湖、銅鑼等地區的拓墾發展也是循著西湖溪由下至上發展到三義。西湖溪昔稱打哪叭溪(陳培桂,1993:83),源於三義鄉關刀山區,流經雙湖村、銅鑼鄉樟樹村及竹森村,接往五湖、四湖、三湖至二湖村,最後於後龍鎮龍港西面注入臺灣海峽(陳丙煌等,2002:68)。臺灣先民渡海來臺,一般先於臺灣西岸沿海平原落腳後,再依河谷逐步往山區發展。就西湖溪而言,最早便是從後龍一帶沿打哪叭溪河岸向上游開拓,經西湖再一路拓墾到銅鑼及三義等地。
關於三叉河的拓墾歷史,綜合《苗栗縣志》及《三義鄉志》之記載,可知最早於清代乾隆初葉即有廣東省鎮平人羅芳華入墾;乾隆中葉又有鎮平人陳碩沐、徐華遺、徐日湖及平遠縣人李元禮、大埔縣人張衍岳等人來開墾;乾隆末年則有鎮平人湯贈敬入墾(陳運棟:2007:267);乾隆53年(1788)始設三叉河隘,南為日北山腳隘,北與內外草湖隘相呼應,並置隘丁15名以禦守(施雅軒,2009:153)。
綜觀縣志及鄉志對乾隆時代的三義墾拓的描述可知,當時入墾的規模較小且較零散,一直要到道光中業以後,才始見大規模開墾。首先是道光23年(1843),有入居銅鑼灣之廣東長樂人李騰華等15人,組織股夥32股,稱金華生,召請墾佃約百戶,在麻薯舊社三叉河一帶從事墾殖,並經營製腦製材,為驅逐兇番保護佃戶,並設隘寮17處,每一寮置隘丁3人,以資防禦(廖綺貞,2007:20);又道光26年(1846)則有墾首吳紹遠等5人,組成金隆盛(金慎昌)墾號,招募墾戶111股,向岸裡社屯辦潘濟章與通事潘德和,簽訂墾地字契,贌得附近荒埔地,率佃戶60餘在雙湖帶從事開墾,在山區設置腦寮與枋寮,以採收腦油及伐木製材,並從事開闢田園,為推展墾務,
在衝要之地分設隘寮八處(洪敏麟,1999:283)。
以上關於這段歷史的描述,則幾乎就是當代讀者所能了解三義在清道光以前先民墾拓的全部樣貌,但隨著後來更多的研究及古文書的出土,卻發現出現幾處誤謬,值得加以更正,以建立更正確的史觀來協助我們理解漢入入墾三義初期的狀況。

金華生非李騰華創設的墾號
首先是賴國誠針對《苗栗三叉河金華生三十二股之發展與經營》的研究,他透過對《土地申告書》的內容考察,他發現一份立於日明治34年(1901)12月22日的<理由書>,其內容登載如下:
「…右之業因劉金襄、劉瑞華、曾阿生、劉聯琛、劉椄英、劉振興、陳獻郎等日向岸裡社、房裡社;日北社給墾,係在道光二十三年拾月間,及後闢成三十二股,公號金華生,作為三十二股均分,及其均分之後仍有餘埔、茶園,歸與金華生中元祀在每年7月29祭祀之貴,公舉交與孫德福管理金華生中元祀,永無異議…」(理由書,1901;轉引自賴國誠,2013:42)。
透過這份<理由書>內容可以發現,金華生乃劉金襄、劉瑞華、曾阿生、劉聯琛、劉椄英、劉振興、陳獻郎等7人,日向岸裡社、房裡社、日北社取得給墾權後,以為首的劉「金」襄、劉瑞「華」、曾阿「生」三人名中,各取一字集揪而來,並非由李騰華組織夥股,也可以發現,他們對這個組織的定義也不是「墾號」,而是「公號」。


三叉河庄《土地申告書》理由書有關金華生三十二股部分。

雙草湖的墾拓早於道光23年即已開始
道光26年(1846)吳紹遠等5人,組成金隆盛(金慎昌)墾號入墾雙草湖部分(陳運棟,2007:268),也值得重新探究,除了入墾時間可以再往前推至道光23年(1843)外,金隆盛墾號與吳琳芳家族的關係究竟為何?也引人好奇。

考查金隆盛墾號與吳琳芳家族的關係,主要是一份由吳政雄所留存的「吳永昌、金慎昌立給山埔字」這份古文契的內容所引起的,這份契書立於清咸豐7年(1857),首段內容即寫道:
「立給山埔字墾戶吳永昌、業主金慎昌。緣道光廿三年(1843)間招夥津本合墾雙草湖山埔等處地方,今已將成片段田,因各夥欲憑鬮分定界,各業各管之際,適有吳賜懋邀托紳耆等到求稱伊昔日堵禦生番微勞,懇請業主獎賞等語。爰是邀仝各夥公同酌議,追思當年該處山林生番出沒之所,念及吳賜懋父子竭力堵禦生番,守護庄民耕種,頗有勞蹟,理應酬勞,即將雙連潭山埔一段……交付吳賜懋前去開墾田園,永遠管耕為業…」

金慎昌墾號的印記。(林錫霞攝/2020.08.12)-

吳永昌、金慎昌立給山埔字。(資料來源:吳政雄提供,林錫霞翻攝/2020)

這段文字,透露許多訊息,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個:其一是從「…緣道光廿三年(1843)間招夥津本合墾雙草湖…」一語可知金慎昌早於道光23年(1843)即已入墾雙草湖,而金慎昌和金隆盛則同為金隆盛墾號之墾戶 ,由是可知金隆盛墾號則早於道光23年(1843)即已入墾雙草湖,而非史記之道光26年(1846)。

其二是吳永昌在此份契書中被標記為墾主,那他的真實身份為何?他會就是吳紹遠嗎?經查《淡新檔案》,14408.19案<墾戶吳琳芳戶丁吳永昌為強霸祖業擁塞泉油號天給示諭止以免茲鬧事>的一文中發現,該案文中記載「…昌先祖吳琳芳…」等6個字,可知吳永昌與吳琳芳(16世)有關(賴國誠,2013:25),但翻閱吳琳芳家族《渤海堂相岐公派下吳氏族譜》卻未見吳永昌這個名字,還好《土地申告書》298頁之<理由書>中寫著:「右者緣因此業前林榮初父子與吳永昌父子吳元義兄弟互爭多年…」說明吳永昌與吳元義(19世)為父子關係,而《渤海堂相岐公派下吳氏族譜》22頁則剛好提到「元義公70歲時將登入四子(遠禮、遠禎、遠裕、遠炎)名下之屋居私地移轉登入祭祀公業,命名為吳永昌嘗」一語,其中吳元義是吳元官(19世)的號,而他的父親是吳壬能(18世),由是可知,「吳永昌」就是吳壬能,依此再對照吳壬能和吳琳芳的關係,發現吳琳芳是吳壬能的親叔公,是以契書中將吳琳芳說是「昌先祖」,亦距事實不遠了。

《渤海堂相岐公派下吳氏族譜》第22頁。(吳德鈺提供,林錫霞翻攝2020.08.19)

吳永昌和金隆盛墾號的關係則可從一份叫做<林壽記立出典水田山崗埔地契字>古契書中的內容看出,該書首段寫道:
林壽記有歸管墾戶金隆勝(盛)、金慎昌等內草湖山林埔地,邀同墾戶首吳永昌等開闢內草湖及開成田業,至同治五年立約定界弍捌分管,吳永昌應得弍份田業外,壽記應得捌份田業,坐落土名營頭埔水田山崗埔壹段,東至…。
這份契約定於日明治28年(1895)10月,從內文可知,金隆盛及金慎昌為了墾內草湖山林埔地,乃邀吳永昌為墾首,一同前去開墾。由是可知金隆盛墾號即以吳永昌為墾首,而陳運棟指出,金隆盛墾號的墾首是吳紹遠(陳運棟,2007:268),所以吳永昌極有可能就是吳紹遠本人。

吳家入墾三義的時間還可以往前再推36年
關於三義鄉於清道光以前墾拓史的描述還有另一個值得補述的史料,就是漢入入墾的時間其實可以往前推至嘉慶12年(1807),而不僅限於道光23年(1843)。
一份由吳政雄先生提供的「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立給墾契字」,是清嘉慶12年(1807),由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管理屯田的小官)所共立的,前半段的內容為:
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孝里希茅格土目潘學和、潘裕元、阿打歪大完、郡乃二使、甲頭馬下六敦、馬下六后那、敦馬下六、斗肉士以六歪、后那茅格、阿馬轄馬桞、茅格蔴沐、阿四老加已、阿打歪后那、孝里希都滿,屯丁后六郡乃、該旦把牙、阿四老阿六萬、阿沐打歪、潘賢文、潘福安等竊孝等,承祖遺管鹿場山林埔地,坐落土石名淡南貳保樟樹林東至雙峰仔內外草湖,直透大草排橫山河頭流水為界,西至峭高頂直透土地公坑山頂橫崗為界,南至三叉河直透蛤仔窟與鯉魚潭毗連橫山水到此為界,北至銅鑼灣長崎頭為界,四至界圵面踏分明,茲因眾社生齒日繁,口糧缺乏,將遺館此埔無力自管,眾社合議招得吳珍瑞、吳榮芳、吳華芳三人出首總領承墾,招佃開闢…


「岸裡蔴薯等捌社屯弁立給墾契字」。(資料來源:吳政雄提供,林錫霞翻攝/2020)

契文中的承墾人吳榮芳、吳華芳,前者是吳琳芳的大哥,後者是吳琳芳的堂兄弟,吳珍瑞亦為吳家兄弟。透過此份文件可以發現,吳琳芳家族家早在嘉慶12年(1807)初於彰化大社搬遷到銅鑼取得樟樹林的同時,也取得樟樹林到鯉魚潭,幾乎整個三義鄉的墾拓權,是三義最早亦最重要的墾拓家族。

參考資料

1.陳培桂,1999,《淡水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黃丙煌、謝清輝,2002,《後龍鎮誌》。苗栗:後龍鎮公所。
3.吳德鈺,1995,《渤海堂相岐公派下族譜》。苗栗吳氏祖堂管理委員會。
4.陳運棟,2007,《重修苗栗縣志-卷首》。苗栗:苗栗縣政府。
5.施雅軒,2009,《墾殖篇》出自《三義鄉志上冊》。苗栗:苗栗縣三義鄉公所。
6.廖綺貞,2007,《重修苗栗縣志-地政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7.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徐永欣,2009,《金華生三十二股墾號風雲》出自《三義鄉志下冊》。苗栗:苗栗縣三義鄉公所。
9.李宗信,2009,《日治初期崩山八庄租權的地理歷史分析》出自《臺灣學研究第8期》,頁31-82。
10.賴國誠,2013,《苗栗三叉河金華生三十二股之發展與經營》,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碩士論文。新竹:交通大學。

區域(鄉鎮)

苗栗縣 三義鄉

類型(屬性)

史料與文獻文物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