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百年老井个生活記憶
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3/8
依《新埔鎮誌》 沿革誌所載,新埔意指新開發之埔地。清雍正年間,廣東省陸豐縣的客家人移墾鳳山溪中游地區,即今新埔鎮田新里一帶,相對於已開發地區而言,這是一片新開墾的埔地,故稱「新埔」。
新埔行政區域依方位劃分為鳳山溪北岸的西北區、中心區、東北區以及鳳山溪南岸的溪南區,其中先民最早入墾的鳳山溪中游地區成為商業發達的中心區,東北區的新北里與桃園市連接屬於以淺山地形為主的農業區,人口相對稀少。
在中心區的新埔傳統市場和偏遠的東北區涼傘頂各保留一口先民墾拓時所鑿的傳統水井,兩口井均為圓形的向天井,先民以水桶綁繩索拋入井內取水,稱為打水,依水位之升降,水桶拋入的深度不同,若遇大旱水位過低則無法打水,台灣光復以後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改以電動馬達抽水,井口因為不需要打水而以水泥板或不鏽鋼鐵板封住,防止垃圾或人掉入。
依《新埔鎮誌》所載,涼傘頂 為桃竹71公路最高點,因地勢最高有如涼傘之頂故稱涼傘頂。涼傘頂百年老井位於涼傘亭下方陳屋聚落百年老樟樹下,老井對面馬路旁另有一口也是百年的老井,形成兩口井並列,依住在井旁的耆老陳英榜 所述,樟樹和古井都超過百年歷史,樟樹下這口井原來是他們陳屋3戶人(新北里1鄰1號及2號)的生活用水,對面路旁那口也是陳姓人家的井,主要是用來灌溉旁邊的茶園。
涼傘頂老樟樹與2口相對應的古井
老樟樹下的古井
陳英榜說他們3戶人家房子旁邊都挖不到水,只有老樟樹旁邊才有水,所以兩口井都集中在那裏,雖然井不深只有一丈多,水源也不是很豐沛,小時候大家用水桶到井旁打水挑回家煮飯、洗衣、洗澡、餵家禽家畜都還夠用,後來大家用抽水機抽到家裡的水塔,就不必挑水,不過隨著人口增加以及使用耗水的馬桶、盥洗設備,井水漸漸不夠用,在民國90幾年在附近竹林旁挖深水井一口取代古井,費用由3戶人家分攤。據曾經擔任新北里里長的陳耀輝表示,挖深水井以後,他把水抽到政府補助的20噸大水塔由3戶共用,老井的水就改為澆灌用途。
路旁並列之古井
生活用水由深水井取代古井
陳耀輝說他們家族大約在日本時代由關西六福村一帶搬到涼傘頂發展,從小在涼傘頂長大的陳耀輝覺得小時候老樟樹就和現在差不多大,以前媽媽會到樹下拜老樹和井,記得每年年初一還會準備茶水,拜的時候把茶倒入井內,感謝井神也祈求井神能庇佑井水源源不斷。
相對於偏遠山區老樟樹下的涼傘頂老井,中心區的市場百年老井雖隱沒於建築物的一角,耆老們對這口井仍有許多深刻的記憶,耆老賴志城就保存一張民國50年左右拍的黑白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市場的百年老井和他阿公賴興田(1907-1994), 從日昭和年間開始經營的興榮商行。
新埔市場老井民國50年照片(賴志城提供
新埔市場老井民國110年現況
住在市場附近的耆老劉志宏敘述,新埔市場的這口水井,為日本時代使用迄今的「老水井」,目前市場攤販仍抽取此井的水使用。他的阿公(劉萬水,1901生)在日大正年間,開始在水井旁擺地攤賣雜貨,期間,在光復後慢慢轉型為菜攤,攤位於今已近90載。據說,日本時代新埔市場內的攤販並不多,也沒有人賣青菜,直到台灣光復後,攤車才越來越多,販售的品項也越來越豐富,而到水井「打水」(提水)的人也多了。
耆老徐漢勳年輕的時候則有一段蹲在水井旁或坐在井圈上吃消夜的甜蜜記憶,徐漢勳新埔公學校畢業後北上學做日本麵包,二戰後日本人都撤回日本,麵包生意深受影響,於是他從台北回到新埔,跟隨一位親戚學做皮鞋,期間他每天做到半夜12點,下班後,就到新埔市場的水井旁,一個以推車賣麵的攤位上,點一碗麵蹲著或坐在井圈上吃。
不論是偏遠的涼傘頂百年老井,或是熱鬧的新埔市場百年老井,都是先民墾拓時期所依賴的生活水源,雖然都已功成身退,飲用水的功能被深水井或自來水取代,但兩口井仍是活泉,提供澆灌或其他生活所需,老井的點點滴滴,也是居民寶貴的生活記憶。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來源:
陳英榜民國35年生;2021.12.11於老井旁受訪。
陳耀輝民國47年生;2021.12.11於老井旁受訪。
曾啟祥/民國39年生;2021.10.06於家戶受訪。
賴志城/民國54年生;2021.11.17於家戶受訪。
劉志鴻/民國45年生;2021.11.20於新埔市場受訪。
徐漢勲/日昭和5年生(1930;2021.11.17於義勇廟停車場受訪。
主題相對應的文化資源項目:
【文化景觀/水利設施】涼傘頂百年老樟樹下的古井
【古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影音資料】民國50年新埔市場水井前个老相片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