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風景 -

西湖鄉老樹故事

劉榮春 撰述日期:2023/7 新增日期:2023/7 更新日期:2023/8
清初,漢人先民墾拓西湖鄉,開山打林、整地引水耕作,歷經兩百多年的開發,原始山林植被地貌早已改變,後來陸續種下的樟樹、苦楝樹、榕樹、龍眼樹、番檨樹與木麻黃等,年紀雖然不老,但
只要有場景,有故事,帶回憶,都是西湖鄉的自然風景。

店仔街四庄樹-四庄樹鋸一枝  地方不開心
樟樹是苗栗縣政府公開票選第一名的「縣樹」,在西湖鄉也相當普遍。三湖村店仔街打鐵師傅鄧仁富(日昭和18年生/1943)說,以前西湖鄉到處都是樟樹,他家的鐵店,專門打製各式鋸切刨挖樹根的鐵工具,生意興隆,如今鄉內老樟樹已不多見了。

三湖店仔街口,五龍宮廣旁的「四庄樹」,堪稱在地最有故事的樟樹。樹高約10公尺,主幹最大胸徑約1.5公尺,胸圍約3.2公尺,樹冠幅約100平方公尺,樹齡估計百年以上。樹不算老,但巧合的是這株樟樹長出四個方向的分枝,分別指向鄰近四大庄(早年的二湖、三湖、四湖、鴨母坑庄,後來變成六個行政村),「四庄樹」之名不脛而走。

地方耆老吳玉龍(民國42年生)說,四庄樹應是五龍宮第一代的廟祝宋阿水所種植,起因於一位住在彭屋的「散公興仔(半仙)」跟宋阿水說:「三湖庄人賺不了錢,是因為街路太陡,財如流水留不住,應該在水流尾巴處種一棵樹把水,才能留住財富。」宋阿水便在店仔街入口種下樟樹,三湖店仔街後來一度發展起來。

某年作大水,洪水掃過七張犁圳兩側良田,四庄樹依然屹立不倒,四庄樹獲得多數庄民的認同。民國70年前後,四庄樹其中一根指向「四湖庄」的分枝,因擋住五龍宮的戲台工程,主事者將其鋸除,讓部份四湖庄人不滿,為此一度不參加五龍宮媽祖北港進香活動,有人迄今仍耿耿於懷。

燥坑伯公樹-伯公老樹相庇蔭
龍洞村六鄰燥坑伯公後方,有一株百年榕樹,在民國109年被苗栗縣政府公告為苗栗縣58號列管老樹。老榕樹為桑科的「正榕」,又有鳥松、老公鬚、細葉榕、鳥榕、松仔、松榕、倒吊榕根、倒生樹、倒生木、不死樹、小葉榕等多種名稱。依苗栗縣政府公告資料:樹高為12.6公尺,三處主要分岔胸徑依序為第一分岔70公分、第二分岔94公分、第三分岔54公分,樹冠幅涵蓋面積約400平方公尺。

這株老樹長在燥坑伯公正後方土坡上,枝葉繁茂,綠蔭蔽天,榕樹的氣生根一路向下生長,根系盤根錯節,露出地表延伸到攀上伯公後方化胎,伸進拜埕砌石間的泥地縫隙,伯公石祠與老樹相互庇佑,福蔭綠蔭皆備。有人認為石砌拜埕與盤根不平整易跌倒,想改鋪水泥,但因多數人怕影響老樹生長反對而作罷。地方人士楊秀瑕(民國48年生)說,燥坑伯公應有百年歷史,是當地人的精神寄託與信仰中心,後來因住戶外遷,香火乃漸少。後因有人看過伯公顯身,找她協助,她於是捐地鋪建聯外道路,讓外人可以一睹老樹與伯公的丰采。

四庄樹

龍洞燥坑百年榕樹

夫妻明星苦楝樹-西湖拍照打卡熱點
苦楝樹是臺灣常見的原生植物,其生態四季分明,臺灣原住民視其為「報春花」。苦楝的臺灣話諧音「可憐」,詩人常以苦楝入詩,來表達思愁,是臺灣頗具特色的地景植物 。西湖鄉知名的苦楝樹有兩處:一處是三湖村的「夫妻樹」,另一處是下埔村水頭屋的「金城武樹」;雖樹齡未達百年,但占地利之便,成為各路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夫妻樹是生長在西湖鄉飛龍大橋東岸河堤引道旁道路兩側的一對苦楝樹。東側田邊的苦楝樹高逾10公尺,最大樹胸徑約160公分,樹胸圍約320公分,樹冠幅約100平方公尺;西側堤面上的苦楝樹高約8公尺,最大樹胸徑約100公分,樹胸圍約200公分,樹冠幅約90平方公尺。兩棵苦楝樹隔路相望,頂端茂密枝葉交錯依偎,地方取名為「夫妻樹」,據說是西湖鄉農會第九、十屆理事長的陳庚金(日大正5年/1916~民國81年/1992)在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種植的,當時種在田邊的目的是為了防風,種了一整排。

曾在西湖鄉公所任職多年的張金德(民國44年生)說,民國86年在西湖鄉公所服務時 ,曾經承辦飛龍大橋引道新建工程,挖掉許多道路預定地的樹木,留下了這兩株苦楝樹。記得當時堤面上的苦楝樹比較大棵,田邊的較小株,當年小株的正好位於水泥護牆位置,他還交待包商左右預留20公分空間,讓苦楝樹繼續生長。十幾年過去,小株苦楝樹因旁邊水田施肥,愈長愈粗,擠壓兩側水泥護牆,危及生長。民國103年間,因地方人士陳情立委請鄉民代表會、立委服務處、苗栗農業改良場人員會勘,時任三湖村長的吳峻毅,敲除部份護牆。 

西湖鄉金城武樹
另一處知名苦楝樹在下埔村水頭屋,苗33線鄉道水圳旁。獨立一株苦楝樹,雖然位於受風面,主幹不大,枝葉不算繁茂,但位於鄉間開闊田野間,格外醒目。本來沒沒無聞的苦楝樹,因台東「金城武樹」聲名大噪,西湖人也稱其為「西湖鄉金城武樹」,地方甚至推動附近電線桿地下化工程欲回復自然景觀,但未能如願。地方社區於是在樹下設置「奉茶桶」,以及手動汲水泵浦,成為遊人必訪景點。

地方人士邱美珍(民國64年生)說,「夫妻樹」大約在民國104年前後開始流傳。民國106年,西湖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將其與四湖村「黃金一路」上號稱「金城武樹」的苦楝樹,列入西湖鄉小旅行的參訪重點,並設立解說牌向遊客推薦。

船底窩番檨樹
龍洞村船底窩陳屋土地公旁產業道路邊,有一株番檨樹,樹高逾15公尺,最大胸徑約1.5公尺,樹冠幅約300平方公尺,主幹往上約2公尺處生出兩大分枝。附近住民黎順欽(民國34年生)說,這株是土番檨,小時候結果多,常會去拾落果回家放一段時間後熟了再吃;有時也會採未熟果回家,切片鹽漬做鹹酸甜,當作點心吃,是童年的回憶。近年來,可能樹根地基崩落,樹勢不比從前,已多年未結果。村長李朝國(民國38年生)說,這株番檨樹歷史有待考證,但據地方耆老推估,應有一百年以上,與6鄰燥坑的老榕樹是同為龍洞村知名的老樹。

清康熙58年(1719),福建巡撫呂猶龍進呈「台灣番檨疏」,有一段鮮明的文字記載:「福建有番檨一種,產在臺灣,每於四月中旬成熟。奴才於四月二十八日購到新鮮者,味甘微覺帶酸。其蜜浸與鹽浸者,俱不及本來滋味;切條曬乾者,微存原味。奴才親加檢看,裝貯小瓶,敬呈御覽。但新鮮番檨,不比此法製者可以耐久;奴才細教家人小心保護,將所到之數盡皆進獻,故於摺內未敢預填數目。」這段奏疏說明了番檨的產季及加工方式,還有官員進獻皇帝邀功的心思。

龍洞船底窩番檨樹

湖東小窩炭窯的榕樹

三湖夫妻樹

西湖金城武樹

鴨母坑龍眼樹-清朝賺錢樹
西湖鄉鴨母坑(今日金獅、龍洞村)位處山區,曾經大量種植龍眼、樟樹、相思樹等經濟作物,佐倉孫三在《臺風雜記》中記載:「島中多產果實,如龍眼肉最占其上位;樹大者過合抱,枝葉扶蘇,蔽十數畝;材質堅牢,帶赤色似朱檀,可以製器。夏秋之交結實,累累然如聯結金鈴。剝包皮,則出如魚眼者,味甘而美,核似彈丸黑子。其價不甚賤。土人云:「喫此實滋氣血,養肝臟」;漢醫所用肉桂、龍眼肉者是也。亦是貨殖之一寶樹耳 」。可見龍眼曾經扮演台灣早期重要經濟作物的角色。

鴨母坑雷公崁彭朝寶家族後裔彭鈺明(民國37年生)說,彭家第二十二世祖彭祥瑤於清乾隆7年(1742)自廣東省陸豐縣五雲洞來台墾拓,據說帶了龍眼種子來西湖山區種植,並焙曬製作龍眼干,船運回大陸,累積財富,發展出鴨母坑的龍眼與及龍眼木炭經濟。本次普查,尚未在雷公崁地區發現老龍眼樹,倒是在龍洞村李朝國家前雞舍裡,發現一株老龍眼樹,依李朝國推估,至少有百年歷史。

西湖鄉鴨母坑地區於清朝年間,曾經廣植龍眼樹,焙製龍眼干運銷大陸,因轉作及後燒製木炭陸續砍除,現存百年龍眼樹並不多見。金獅村3鄰彭政書(民國39年生)宅前的龍眼樹,是他的阿太彭華海於清朝所植,是金獅村少數有種植年代線索的百年龍眼樹,具保存價值。

金獅村3鄰彭屋民宅前駁坎旁,有兩株龍眼樹,樹高約10公尺,樹上枝葉交會,形成樹蔭,較大株的龍眼樹根部寛逾160公分,從地面長出兩枝樹幹,大枝的胸徑約有80公分,雖然樹根有柏油鋪面,樹幹斜向扭曲生長,且有數處樹洞,但枝繁葉茂,生長情形尚稱良好。

彭政書(民國39年生)說,龍眼樹是他的阿太彭華海種的,迄今已逾百年歷史,早年龍眼產季,結實纍纍,近年來因蟲害產量變少,但還是有生產能力。以前鴨母坑(金獅村與龍洞村)滿山都看得到龍眼樹,後來因轉作或燒製木炭砍除,他家門前這株應該是村裡少見的百年龍眼樹。

將軍山道木麻黃-日本時代奉工路樹
苗28線道路舊稱「將軍山道」,路旁約有近20株老木麻黃樹,有的高逾15公尺,多數胸徑超過1公尺,照理應種在海邊的防風樹種,為何分佈在蜿蜒山徑上,引人好奇。曾任金獅村幹事十餘年的張金德(民國44年生)說,年輕時聽在地耆老提起,日本時代當地村民奉令要「奉工」,大家依分配責任區整修道路,並配合指示種下木麻黃苗,道路歷經多次施工改道,目前在山路兩側高壯的木麻黃樹,應該就是當時奉工修路時所種,已有數十年歷史。

當地住戶高金蓮說,以前整個山道兩側都是木麻黃,現在變得稀疏了,他的家官(先生的父親)生前說是10多歲時奉工所種,依此推估是日大正到昭和年間所種植。吳明勇在《台灣文獻》期刊撰文指出,木麻黃為常綠喬木,原產於澳洲,20世紀初廣泛分佈在馬來群島、緬甸、印度、非洲、太平洋諸島等熱帶地區,日本於明治12年(1879)左右,自南洋引進小笠原島栽植,明治30年間(1897)再由小笠原島引進種子到臺灣,開始臺灣種植木麻黃的歷史,後經過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多年試驗後,逐漸推廣作為台灣行道樹和防風林樹種 。

將軍山道木麻黃

李屋雞舍百年龍眼

五湖石母祠前魯花樹

帶刺魯花樹-客家話稱牛鼓眼(四縣:ngiuˇ guˋ ngienˋ)
五湖村上灣石母祠旁一株喬木,主幹旁有立著一塊木牌,寫著「魯花樹」、「台灣刺柊」。魯花樹又名台灣刺柊,學名:Scolopia oldhamii Hance,為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魯花樹屬(Scolopia),原產台灣、中國華南、菲律賓等地,分佈全島平地山麓到海拔400 公尺處,常見於海岸至低海拔地區,耐乾旱、抗風,常作庭園樹,全株生銳刺,老幹上刺不多,嫩枝上比較多 。

魯花樹遠看與榕樹相似,多數人不知它帶刺,連附近人都把它認成榕樹。西湖鄉長古木賢生前想幫它正名,問耆老說這樹叫「牛鼓眼(四縣拼音:ngiuˇ guˋ ngienˋ)」,說明前人已發現它帶刺的特徵,會用「牛鼓眼」來稱它,可能是以前牧童掌牛時的生活經驗,提醒自己在樹下掌牛活動要小心,提防它的帶刺嫩枝,以免傷了眼。

「牛鼓眼」雖然帶刺藏危險,但樹形優美,樹冠細緻,作庭園樹或伯公樹,還是挺好看的。高埔村河底徐屋田心伯公的魯花樹,田間獨立的「倒帚形」樹型,搭配經典石板伯公、卵石化胎,成為西湖鄉最搶鏡的伯公景點,多次登上媒體報導與海報焦點。苗栗攝影學會也曾多次承包水田,請老農代耕,商請老牛演示傳統農事拖著犁耙碌碡,紀錄插秧蒔田到收割與農夫在伯公樹下吃點心場景,記錄農村風情。

另一個魯花樹伯公祠,位於二百公尺外,下埔村中埔二鄰的邱屋田頭,不同於河底田心伯公的醒目與亮點,伯公藏身梯田邊魯花樹下,前有水塘,後有竹叢小徑,位置頗為隱密,鮮少外人知曉,主幹上有昔日受傷的樹洞,盤根緊抱地上卵石堆,偏向單側生長的枝幹與樹葉,形成綠蔭保護整個伯公祭拜空間,週邊景色恬靜詳和,有如世外桃源。

木浪樹與臭屎雞油
五湖上灣賴維信公廳入口水圳旁、洗衣亭邊,有一株客家話稱「木浪樹」的無患子,其種子「木浪樹子」是早年的天然肥皂,洗髮、洗衣皆可用。金獅村第四鄰「講習所伯公」右邊,以前有一株客家話稱「臭屎雞油」的黃連木,樹形高大優美,常吸引攝影同好取景拍照,後來不幸遭落雷,主幹爆裂折斷,伯公老樹美景成為絕響。

西湖鄉鴨母坑山區曾經廣植龍眼、樟樹、相思樹等經濟作物,留下台灣原生樹並不多見,只有伯公樹有保存機會,龍洞村8鄰黃連木伯公樹,是鴨母坑現存少數百年以上黃連木。黃連木,又稱臭屎雞油(四縣:cu sii gieˊiuˇ),生長在龍洞村曲江第張屋宗祠西側230公尺山邊的黃連木,樹高約15公尺,最大胸徑約1.5公尺,最大樹圍約4公尺,主幹往上分成兩大分枝,枝葉四向生長,樹冠呈倒帚型,主幹有辟荔、藤類等寄生植物,綠蔭下方有一座伯公祠。地主張忠志(日昭和19年生/1944)說,黃連木是當地原生樹種,應有百年以上歷史,本有大、小各一株,大株黃連木樹下有一處三粒石伯公,祭祀圈僅附近幾戶人家,10多年前,親族從雷公崁請來另一尊伯公合祀,並另建新祠合奉。

張忠志說,黃連木的木材紋路美觀,以前常鋸成木片貼在木櫥壁面作為裝飾,曾有朋友想砍去變賣,承諾幫伯公蓋全新伯公祠,但他視黃連木為伯公樹,不敢同意。後來因小株黃連木的枝葉遮住伯公前方視野,他兩度擲筊,雖獲伯公同意局部修剪,但還是不敢動手。民國90年前後,因整地施作伯公坪,加蓋鐵皮雨遮,鋸除小株黃連木的一條樹根,沒幾年,樹開始往前方傾斜,幾年後遇颱風,小黃連木就倒了。

金獅村第4鄰「講習所伯公」遭落雷主幹爆裂折斷,樹勢難以恢復;龍洞村第7鄰這株黃連木伯公樹,樹齡已有百年且生長良好,更顯珍貴。

五湖上灣洗衣亭旁的木浪樹

金獅講習所伯公黃連木殘幹

河底田心伯公牛刺眼樹

台灣刺桐新枝上的刺-1

參考資料
文獻:潘鳳蕙,2020,《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苦楝、木棉、曇花、合歡書寫》,頁1。
          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41。
          吳明勇,2009,〈大殖民與植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研究事業(1921-1939)〉,《台灣文獻》,60            (2),頁79-81。
口述資料來源: 訪談對象 鄧仁富/日昭和18年生(1943)。
                                       吳玉龍/民國42年生。
                                       楊秀瑕/民國48年生。
                                       李朝國/民國38年生。
                                        張金德/民國44年生。
                                       邱美珍/民國64年生。
                                       黎順欽/民國34年生。
                                       彭鈺明/民國37年生。
引用普查票:
1.三湖村四庄樹
2.三湖夫妻樹
3.龍洞村6鄰燥坑伯公榕樹
4.龍洞村船底窩陳屋番檨樹
5.龍洞村八鄰黃連木伯公樹
6.3鄰彭屋百年龍眼樹
7.四湖水頭屋圳
8.下埔村2鄰中埔邱屋田頭石板伯公祠
9.將軍山道木黃麻路樹

參考資料

潘鳳蕙,2020,《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苦楝、木棉、曇花、合歡書寫》,頁1。
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41。
吳明勇,2009,〈大殖民與植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研究事業(1921-1939)〉,《台灣文獻》,60(2,頁79-81。
網頁:http/kplant.biodiv.tw,2022/01/12。

區域(鄉鎮)

苗栗縣 西湖鄉

類型(屬性)

自然風景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