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飲食 -

三義的客家米食

林錫霞 撰述日期:2023/8 新增日期:2023/8 更新日期:2024/1
米食是客家文化中最受歡迎的一項,也是最能展現文化魅力的一環,在傳統客庄生活,「打粄仔」絕對是各種喜宴及節慶的前奏,每當家裡的婆媽們忙著打粄的時候,上下一片忙碌而喜悅的樣子,便是山居生活中,最令人享受的人文風景了,這些不管是為了祭祀或是節慶,各種因為種種原因而製做的米食,總是令人回味無窮,展現濃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米食和客家菜一樣,都是在特殊環境下,所產生的特殊結果,雖然其形式也受到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展現出與節慶對應的特性,例如過年蒸年糕、上元搓元霄、清明打艾粄、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餅、下元打新丁;也
隨其形式而產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例如紅粄祭天、綠粄祭鬼,但客家米食在客庄特殊環境與族群性格的作用下,包括選材、配料、製法、工序等,都與其他族群顯見不同,頗具一番風味。

客家族群傳統有紅粄祭天、祭神的習俗。(林錫霞攝/2020.05.21)

客家族群傳統有綠粄祭鬼的習俗。(林錫霞攝/2020.05.21)

客庄米食的內容繁多,品項也十分複雜,再加上材料、手法、製程相互交錯,因而展現多元又豐富的面貌。例如同樣是純糯米製作的米食,把米磨散,即可製成糍粑,不把米磨散保持原樣,便可包餡包成粽子或加糖做成糯飯。純在來米除了可以拿來煮飯,磨成漿後亦可拿來製粄,但用篩子篩過煮熟,就變成米苔目;倒入淺盤蒸熟,則可製成面帕粄;切成條狀後就變成粄條;倒入湯碗蒸熟,上面加些豆干、韭菜做成的炒料的便可做成鹹水粄;加些黑糖用深盤去蒸,則可變成甜水粄;而如果更加耐心地在面帕粄上,倒一層白粄漿蒸一次,再倒一層黑糖粄漿再蒸1次,如此重覆9次後,便製成「九層粄」。而糯米和在來米依不同比例互兌,再配上糖、蘿蔔、芋頭、艾葉等種種材料後,則形成無可想像的加乘效果,例如甜粄、鹹粄、紅粄、雪圓、蘿蔔粄、發粄、芋仔粄、菜包等等,真是群數龐大,族繁不及備載了。

三義在臺灣客家庄內因木雕及鐵道等觀光產業興盛,而成為展現客家文化的重要「客窗」,如何將這些客家米食以現代而又傳統的手法表現在國人面前,是觀光業者們殫心竭慮的事。在三義鄉境內,包括九鼎軒、勝興客棧及羅莊客家米食等名店都曾經用心於此,從而發展出更加精緻的客家米食,例如九鼎軒和勝興客棧,於民國90年代初期,即以三口即能吃完的概念做為分切各種米食的原則設計小包裝,精緻又有質感,一改過去客家米食大而粗糙的包裝方式,推出後不僅大受歡迎,還使客家米食名聲大為提升,成為超夯客家伴手(吳裕民口述) 。

位在台3線上的九鼎軒本店。(林錫霞攝/2020.04.07)

九鼎軒的小包裝米食深受遊客歡迎。(林錫霞攝/2020.04.07)

九鼎軒的小包裝米食深受遊客歡迎。(林錫霞攝/2020.04.07)

九鼎軒的小包裝米食深受遊客歡迎。(林錫霞攝/2020.04.07)

九鼎軒的小包裝米食深受遊客歡迎。(林錫霞攝/2020.04.07)

羅庄米食則在製程與配料上用心,例如在米泡軟過程中,他們會用長流水飄洗3到4個小時,目的在去除米裡面的澱粉質,讓消費者在吃時候不容易在腸胃道裡阻塞妨礙消化;另外他們也自己栽種蘿蔔,並使用陽光曬製成又香又白的蘿蔔絲,這使得蘿莊的菜包香氣特別濃郁,頗受國人喜愛(羅彭芳女口述)。

羅莊米食以生傳統客家粄食為其主要營運項目。(林錫霞攝/2020.05.21)

羅莊米食創辦人羅彭芳女女士。(林錫霞攝/2020.05.21)

綜觀三義的客家米食發展,有傳統亦有創新,傳統的是這些米食仍保有傳統客庄風味,是懷想傳統客家不可缺的重要品項,創新的是透過小型精緻包裝,這些客家米食早已名揚海內外,讓客家文化更添美麗風情。

區域(鄉鎮)

苗栗縣 三義鄉

類型(屬性)

客家飲食
上一篇報導 更多專題報導 複製本頁連結 下一篇報導